街道工作人員測試噪聲分折儀,了解聲音大小和數值的關係。記者李曉陽攝
東北人天生就是「大嗓門」,在社區工作的人員由於基層工作性質,多數也練就了「大嗓門」。對此,立山街道紀工委為配合市紀委對機關工作作風進行整治,規範社區服務態度,請來了「超重量幫手」——分貝儀,通過控制社區工作人員的聲音大小,規範社區人員服務態度。市民如到立山街道各社區發現社區工作人員說話「聲音超標」,抑或是對社區工作人員服務態度不滿意,可到社區監督崗投訴。
規範禮儀街道搬來分貝儀
昨日下午1點,立山街道為轄區內7個社區所有人員講授禮儀課。立山街道紀工委書記王豔欣介紹,因市紀委正在集中整治,對全市各級機關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制定了十二條規定。但是對社區這樣最近距離接觸老百姓的基層組織,工作內容比較瑣碎,不好考核服務態度,不過,如果社區人員說話聲音大小讓來辦事市民感到舒適,那麼工作人員服務態度應該就可以讓市民滿意,因此街道培訓社區人員控制音量,以便更好地服務居民。
對於分貝儀的使用,立山街道工作人員介紹,街道在對社區每個人員進行服務音量規範後,將會給轄區內7個社區發放分貝儀。一是社區人員用此可隨時規範自己語言音量;二是市民也可通過分貝儀來監督社區工作人員在給市民解答問題時,說話聲音是否過高,態度如何。
幾經測試音量不超60分貝
對於培訓社區人員說話標準,音量大小是怎麼設定的呢?
王書記介紹,立山街道在此前做了大量工作,科學數據顯示,聲音在20-40分貝表明安靜、猶如輕聲語;40-60分貝,一般為普通室內談話;60-70分貝,吵鬧、有損神經;70-90分貝,很吵、神經細胞受到破壞。
但為驗證在現實辦公環境中,什麼標準才是最讓市民感受舒適的音量,街道工作人員首先在辦公大廳進行了模擬測試。普通市民、街道工作人員音量在45—50分貝,來辦事市民會感覺極為舒適;如果是年齡在六七十歲老人,街道人員音量則在55—60分貝,老年市民則感覺較為舒適。
不過,社區工作環境本身就比街道要嘈雜,所以同樣環境下,社區工作人員說話音量要相應提高,最後經反覆測試,確定社區工作人員接待市民語言音量不能超過60分貝,針對聽力有問題的特殊群體,音量可根據當時情況適度超標。
「大嗓門」初測時三成超標
在街道工作人員模擬工作環境測試表明,由於平時社區工作人員要調解糾紛,面對老年居民,還真有不少「大嗓門」,一圈測試下來,竟然有三成社區工作人員聲音超過60分貝。
立山街道廣場社區楊書記是位在社區工作十幾年的老書記,這些年工作全靠「大嗓門」。楊書記進行聲音檢測時,剛一開口音量就到了65分貝,幾經控制調整,才能保持在60分貝以下。「之前想找誰,喊一嗓子,對面居民就能聽見,這下可得『斯文』點,天天練習,估計回家我老伴都不能習慣,咋就變這麼溫柔了呢。」楊書記開玩笑地說,社區工作人員多是地道東北人,說話聲音本就大。現在社區工作環境越來越好,社區也的確應該規範服務禮儀,改變服務形象。
態度不好市民可投訴舉報
街道給社區人員服務態度下規矩,那麼過來辦事的市民如何檢測社區工作人員說話聲音是否超標,服務態度好不好呢?
立山街道相關人士表示,下周,街道將會給每個社區配置噪聲分析儀。分貝儀將放在主要辦事窗口,或值班人員工作位置,市民在辦事過程中,隨時可以查看社區人員辦事說話音量是否超標。如果有市民不滿意的情況出現,街道已經在每個社區設置監督崗,市民可到監督崗進行投訴,如果核查屬實,將會扣社區考評分數,並根據情節輕重,給予相應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