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監測數據,當時大廳內音量為54.5分貝。
到社區窗口辦事,總希望工作人員能輕聲細語。但不少人天生就是音量大,加上工作繁多,不少社區工作人員也練就了大嗓門,這讓一些來辦事的居民感到不悅。上周起,合肥市蜀山區南七街道丁香社區專門在服務窗口邊設置了分貝儀進行監控,社區工作人員說話聲響需控制在60分貝以下,如果超標將面臨處分。
心聲 不愉快的辦事體驗
到社區服務中心辦事,不少人都有過不愉快的體驗,那就是工作人員說話聲音太大,讓人感覺沒有親和力。市民黃琳琳告訴記者,有一次她到家附近的一個社區服務中心辦事,「工作人員急吼吼的,聲音好大,把我嚇了一跳。雖然事情辦好了,但心裡總是有點疙瘩。」
一名社區工作人員表示,有的人天生就是大嗓門,有的人則是因為基層工作繁雜,最後也練成了大嗓門。「有時候辦事的人特別多,現場又很嘈雜,輕聲細語的居民根本聽不清。碰到手頭事情一茬接一茬,幹著幹著聲音就不自覺地大起來了。」
新招 窗口有了新式武器
日前,南七街道紀委對社區工作作風進行整治,丁香社區就決定把工作人員說話聲音作為一項工作重點。「如果他們的聲音讓來辦事的居民感到舒適,那麼服務態度大多也會讓居民滿意。」社區黨委書記凌睿說。
怎麼控制音量呢?該社區於上周專門引進了一臺分貝儀。經過查閱資料、諮詢專家,工作人員得知聲音在20~40分貝表明安靜、猶如輕聲細語;40~60分貝,一般為普通室內談話;60~70分貝,吵鬧、有損神經;70~90分貝,很吵、神經細胞受到破壞。
隨後,社區在辦公大廳進行了相關模擬。結果發現,對於普通居民而言,工作人員音量在45~50分貝會讓其感覺極為舒適;如果是年齡在六七十歲的老人,工作人員音量則在55~60分貝即可。凌睿說,社區工作環境本身就嘈雜,工作人員說話音量要相應提高,「所以我們確定社區工作人員接待居民語言音量不能超過60分貝。」
變化 大嗓門都輕聲說話
音量標準確定後,社區開始對工作人員進行測試,發現還真有不少大嗓門。一圈測試下來,竟然有三成社區工作人員聲音超過60分貝。「我們社區從事窗口服務工作的有14個人,其中5個人都超了標準。」一些工作人員平時沒有注意,一開口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聲音已經超出了科學的指標。
社區工作站站長柳家菊已經在社區工作了十幾年,第一次測試她的音量就到了65分貝,幾經控制調整,才能保持在60分貝以下。「之前想找誰,喊一嗓子,對面居民就能聽見,這下可得斯文點。」柳家菊笑著告訴記者,測試完回到家,老伴都不習慣了,「說咋就變這麼溫柔了呢。」她說,現在社區工作環境越來越好,也的確應該規範服務禮儀,改變服務形象。
監督 聲音超標面臨處分
上周起,丁香社區將分貝儀正式放在社區服務大廳的民政窗口。「我們現在試行,民政窗口事情最雜人最多,我們就先在那裡試。」這個新奇的東西很快引起了居民的注意。居民黃先生就說,聲音大小這樣的細節的改善,體現了社區對老百姓的關切。
凌睿說,市民在辦事過程中,隨時可以查看社區人員辦事說話音量是否超標。「如果有市民不滿意的情況出現,社區已經設置監督崗,居民可到監督崗進行投訴。核查屬實,將會扣各個窗口考評分數,並根據情節輕重,給予相應處分。」
對話:特殊人群將放寬標準
為什麼想到引入分貝儀控制聲音大小,特殊人群會不會受到影響……昨天,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就此事採訪了丁香社區黨委書記凌睿。
記者:為什麼會想到用分貝儀來檢驗服務態度?
凌睿:社區服務窗口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包括語氣、微笑、禮儀等,但這些是難以量化的。而音量不一樣,它也是服務態度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分貝儀量化,從而便於讓居民監督。
記者:工作人員對新的舉措接受嗎?有沒有什麼情緒?
凌睿:我們正在試行階段。從目前的情況下,大家都很支持。而且在公共場所控制自身說話聲音大小,也是公共場合素質的一部分。
記者:一些年老者或者聽力不好的人,會不會辦事時因為聲音不夠大而交流不暢?
凌睿:我們考慮到了這個問題,針對聽力有問題的特殊群體,音量可根據當時情況適度超標,特事特辦。其實,我們也測試過,60分貝已經算是不低的了,絕大多數應該能夠滿足。
記者:除了分貝儀控制聲音大小,社區還有沒有其他的提升服務的措施?
凌睿:有的,比如開設禮儀培訓班,敦促工作人員使用文明用語等。我們希望通過種種努力,讓居民得到更好的辦事體驗,也讓工作人員的的服務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
張奇元 劉亞萍 本報記者 項磊/文 王從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