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中常見組織之亞(過)共析鋼的珠光體轉變

2021-01-14 每天學點熱處理

亞(過)共析鋼的珠光體轉變和組織形態

非共析鋼中的珠光體轉變情況,基本上與共析鋼相似,但要考慮先共析鐵素體(或滲碳體)的析出。

㈠ 偽共析轉變


非共析成分的奧氏體被過冷到偽共析區後,可以不析出先共析相,而直接分解為鐵素體和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其分解機制和分解產物的組織特徵與珠光體轉變的完全相同,但其中的鐵素體和滲碳體的量則與珠光體的不同

轉變產物被稱為偽共析組織,一般仍稱為珠光體

㈡ 亞共析鋼中先共析鐵素體的析出

⑴ 先共析鐵素體的形態

先共析鐵素體具有三種不同的形態:網狀、塊狀(或稱等軸狀)和片狀(有時也稱針狀)

鐵素體形成時與奧氏體無共格關係(塊狀、網狀)。
鐵素體長大時與奧氏體有共格聯繫(片狀)。


⑵ 先共析鐵素體的形成

先共析鐵素體的析出也是一個形核及長大過程。

先共析鐵素體的形核:晶核大都在奧氏體晶界上形成。晶核與一側的奧氏體晶粒為共格界面,但與另一側的奧氏體晶粒為非共格界面。

先共析鐵素體的長大:晶核形成後,鐵素體旁的奧氏體中C%將增加,在奧氏體內形成C的濃度梯度,從而引起碳的擴散,為了保持相界面C%平衡,即恢復界面奧氏體的C的高濃度,必須從奧氏體中繼續析出低C的鐵素體,從而使鐵素體晶核不斷長大。

⑶ 先共析鐵素體的長大方式 

當轉變溫度較高時:Fe原子活動能力較強,非共格界面較易遷移,故鐵素體向與A晶粒無位向關係一側長大成球冠狀:


如果原奧氏體的C%較高,鐵素體將連成網狀;

 而當奧氏體的C%較低時,鐵素體將形成塊狀;

另外,如果A晶粒較大且冷速較快,先共析F也可能沿A晶界呈網狀析出。


當轉變溫度較低時:

Fe原子擴散困難,非共格界面不易遷移,此時鐵素體將通過共格界面向與其有位向關係的奧氏體晶粒內長大。

共格界面與母相往往有一定的位向關係,為了減小應變能,鐵素體呈條狀沿奧氏體某一晶面向晶粒內生長。鐵素體彼此平行,或互成60或90度。形成魏氏組織。




㈢ 過共析鋼中先共析滲碳體的形成

過共析鋼加熱到Acm溫度以上,經保溫獲得均勻奧氏體後,再在Acm點以下、GS延長線以上等溫保持或緩慢冷卻時,將從奧氏體中析出先共析滲碳體 。

先共析滲碳體的形態:粒狀、網狀和針(片)狀。

在過共析鋼奧氏體成分均勻、晶粒粗大的情況下,從過冷奧氏體中直接析出粒狀滲碳體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一般是網狀的或針(片)狀的。 

如果過共析鋼具有網狀或針片狀滲碳體組織,將顯著增大鋼的脆性。因此,網狀或針片狀滲碳體應消除。

工業上將具有(先共析片狀鐵素體或先共析針片狀滲碳體+珠光體)的組織,都稱為魏氏體組織。前者稱為α-Fe魏氏組織,後者稱為滲碳體魏氏體組織





珠光體完,周一見。


關於小編:熱處理髮燒友一枚,每天將以讀書筆記的形式與您一起學習熱處理,只求每天進步一點點兒。。。請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鼓勵哦`(*∩_∩*






相關焦點

  • 共析鋼、亞共析鋼、過共析鋼
    1.共析鋼碳溶解在鐵的晶格中形成固溶體,碳溶解到α——鐵中的固溶體叫鐵素體
  • 熱表面處理之共析鋼為什麼不能用於完全退火
    熱表面處理之共析鋼為什麼不能用於完全退火 發布時間:2015/6/6 10:35:20 點擊次數:2216次 完全退火簡稱退火,是將亞共析鋼加熱到Ac3以上30~50℃,保溫一段時間,隨後緩慢冷卻(隨爐、埋入砂、石灰中),以獲得接近平衡狀態組織的退火方法。實際生產時,為了提高生產率,退火冷卻至600℃左右即可出爐空冷。
  • 過共析鋼的組織超細化討論
    Shery等使用熱機械處理工藝,如多道次熱軋變形、等溫軋制、離異共析轉變、伴隨變形的離異共析轉變或珠光體冷軋加退火等工藝,將過共析鋼處理成由細小的等軸鐵素體(0.5-1.0um)和均勻彌散分布的球狀滲碳體顆粒(0.1-0.5um)組成的復相組織。具有這種超細組織的過共析鋼表現出優異的高溫超塑性和良好的室溫力學性能。但是,這些工藝中都需要先變形將網狀先共析滲碳體破碎,總變形量大,工藝複雜。
  • 鋼中各元素的作用
    鎳在鋼中強化鐵素體並細化珠光體,總的效果是提高強度,對塑性的影響不顯著。一般地講,對不需調質處理而在軋鋼、正火或退火狀態使用的低碳鋼,一定的含鎳量能提高鋼的強度而不顯著降低其韌性。據統計,每增加1%的鎳約可提高強度29.4Pa。隨著鎳含量的增加,鋼的屈服程度比抗拉強度提高的快,因此含鎳鋼的比可較普通碳素鋼高。
  • 鋼在加熱時,鋼的組織會發生哪些轉變?
    一、轉變溫度根據Fe-Fe3C相圖可知,共析鋼、亞共析鋼和過共析鋼加熱時,若想得到完全奧氏體組織,必須分別加熱到PSK線(A1)、下面以共析鋼為例介紹其奧氏體化過程,亞共析鋼和過共析鋼的奧氏體化過程與共析鋼基本相同,但略有不同。
  • 鋼鐵中常見的金相組織
    1.奧氏體碳與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體,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較直,呈規則多邊形;淬火鋼中殘餘奧氏體分布在馬氏體間的空隙處2.鐵素體碳與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體。亞共析鋼中的慢冷鐵素體呈塊狀,晶界比較圓滑,當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時,鐵素體沿晶粒邊界析出。
  • 國外對 「鋼的退火」 的認識及具體做法 值得學習收藏!
    ▲圖1 1040鋼完全退火後形成的鐵素體-珠光體顯微組織註:4%苦味酸加2%硝酸乙醇腐蝕,原始放大倍數為500倍為定義各種類型的退火,一般按轉變溫度和臨界溫度進行區分。臨界溫度是開始轉變和完全轉變成形成奧氏體的溫度。鐵碳相圖(圖2 ) 中給出了平衡臨界溫度,即亞共析鋼的A1、A3點和過共析鋼的A1、Acm點。
  • 鋼鐵中常見的金相組織,你應該都了解吧
    晶界比較直,呈規則多邊形;淬火鋼中殘餘奧氏體分布在馬氏體間的空隙處2.鐵素體碳與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體。亞共析鋼中的慢冷鐵素體呈塊狀,晶界比較圓滑,當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時,鐵素體沿晶粒邊界析出。3.滲碳體碳與鐵形成的一種化合物。
  • 鋼在加熱時在什麼溫度發生變化?
    鋼在加熱時在什麼溫度發生變化?答:根據Fe-Fe3C相圖,在PSK線(A1)以下,鋼的金相組織基本上不發生變化,當家熱值A1線以上時珠光體轉變為澳氏體。對於亞共析鋼,為了使其組織中的鐵素體融入澳氏體而得單一的澳氏體組織,需要將鋼加熱至GS線(A3線)以上的溫度。而對於過共析鋼,為了使組織中的自由滲碳體融入澳氏體而得到單一的澳氏體組織,需要將鋼加熱至ES線,(Acm線)以上的溫度。
  • 熱處理的四把火之鋼的淬火
    基本概念 將亞共析鋼加熱到Ac3以上,共析鋼與過共析鋼加熱到Ac1以上(低於Accm)的溫度,保溫後以大於Vk的速度快速冷卻,使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的熱處理工藝叫淬火。馬氏體強化是鋼的主要強化手段,因此淬火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馬氏體,提高鋼的機械性能。淬火是鋼的最重要的熱處理工藝,也是熱處理中應用最廣的工藝之一。
  • 45號鋼油淬和水淬
    45號鋼的水淬處理,就是把45號鋼加熱到Ac3溫度以上,使之全部轉變為奧氏體,然後再把它丟到水裡面去冷卻。
  • 45號鋼退火處理
    45號鋼正火處理後的微觀組織,是由白色的多邊形鐵素體和灰黑色塊狀的片層珠光體組成的。那麼什麼是正火處理呢?
  • 常見金相組織鑑別
    珠光體是鐵素體和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它是鋼的共析轉變產物,其形態是鐵素體和滲碳體彼此相間形如指紋,呈層狀排列。按碳化物分布形態又可分為片狀珠光體和球狀珠光體二種。片狀珠光體又可分為粗片狀、中片狀和細片狀三種。
  • 為什麼工件鍍鈦前要做熱處理,熱處理對模具鋼有什麼作用?
    下降鋼的硬度,進步塑性,以利於切削加工及冷變形加工;細化晶粒,消除因鍛、焊等引起的安排缺點,均勻鋼的安排成分,改進鋼的功能或為以後的熱處理作預備;消除鋼中的內應力,以防止變形或開裂退火辦法:鍍鈦加工常用的退火辦法有徹底退火、球化退火、去應力退火、再結晶退火、
  • 45號鋼(45 鋼)的相關性能與參數-S45C(JIS)-SAE1045(AISI)-SM45
    45鋼的正火是將鋼加熱到Ac3以上30~50℃,保溫後在空氣中自然冷卻,它與完全退火的主要差別在於冷卻速度較快,目的是使鋼的組織正常化,並使珠光體量增多和變細,減少鐵素體的數量。45鋼如果用於普通結構零件,正火可作為最終熱處理。
  • 鏈輪用 45 鋼熱軋鋼帶的試製|加熱爐|鐵素|顯微_網易訂閱
    根據化學成分特點和加工性能要求,制定了某軋線45鋼鋼帶的加熱制度、軋制溫度和層流冷卻等控軋控冷工藝。按照制定工藝生產的45鋼帶,滿足鏈輪的加工製造要求。另外,通過降低卷取溫度,解決了在鏈輪生產時的「粘刀」問題,進一步提高了鏈輪用 45 鋼熱軋鋼帶的產品質量。  0、引言  45鋼作為中碳鋼,具有良好的綜合機械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