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無垠的宇宙,包含著人類的終極秘密。但無奈的是,人類對宇宙了解的越多,未知的領域就會越大。幾十年前,物理學家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成為了解釋宇宙形成的真理,但現如今的物理學界,對大爆炸理論的質疑聲音越來越大。
如果是宇宙大爆炸,那在大爆炸之前,宇宙之外的空間是什麼?研究宇宙讓人沉迷,也會讓人類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非但如此,人類在微觀領域的研究,竟然也像研究宇宙那樣,讓人心馳神往。
如果你有一臺超高精度的顯微鏡,然後從外面的樹上隨便摘下一片葉子,放到顯微鏡底下,在放大100倍的時候,你會清楚地發現樹葉的葉脈和枝幹。再接著放大到1000倍,你就能發現樹葉上的一些細微的細胞,甚至連葉綠體都清晰可見。人類的光學顯微鏡,極限大概就是2000倍,如果你要追求更高的放大倍數,那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來實現。
電子顯微鏡是1931年由英國人盧斯卡發明的,它的原理是波粒二象性,通過電子束來實現更小的解析度。現在人類的電子顯微鏡已經可以實現到300萬倍的放大效果。
當我們用電子顯微鏡把樹葉放大到1萬倍的時候,就能夠看到樹葉細胞裡的一些基礎粒子,當然這還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繼續放大,把葉子放大到300萬倍的極限,你就能發現一個嶄新的世界。300萬倍足以讓人類認識到DNA。
可以推測的是,如果繼續放大,到上千萬倍,我們幾乎看不到葉子中的任何綠色,映入眼帘的是最基礎的原子景觀,這些原子的分布,會讓人恍惚認為這就是宇宙深處的景象,每一個原子就是一顆星球。
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估計這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宇宙景觀」。
人類或許真的沒有辦法了解宇宙的真諦,就如同我們無法了解微觀世界的最深秘密。然而宇宙或許沒有大小之分,人類以區區百年壽數,如何能了解萬事萬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