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約有380種鯊魚。有30種會主動攻擊人,有7種可能會致人受傷,還有27種因為體型和習性的關係,具有危險性。根據化石考察和科學家推算得知,鯊魚在地球上生活了約4億年,它早在4億年前就已經存在,至今外形都沒有多大改變,說明它的生存能力極強,人稱「海洋獵手」。
大白鯊是海洋中體形最大的食肉類鯊魚。鯊魚身體堅硬,肌肉發達,不同程度的呈紡錘形。口鼻部分因種類而異,有尖的,如灰鯖鯊和大白鯊;也有大而圓的,例如虎紋鯊和寬虎紋鯊的頭呈扁平狀。垂直向上的尾(尾鰭),大致呈新月形,大部分種類的尾鰭上部遠遠大於下部。
鯊魚以受傷的海洋哺乳類、魚類和腐肉為生,剔除動物中較弱的成員。鯊魚也會吃船上拋下的垃圾和其它廢棄物。此外,有些鯊魚也會獵食各種海洋哺乳類、魚類和海龜和螃蟹等動物。有些鯊魚能幾個月不進食,大白鯊就是其中一種。據報導,大白鯊要隔一、兩個月才進食一次。
據佛羅裡達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記載,白鰭鯊和虎鯊其實是睡覺的,它們是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大白鯊是日行性獵食者。其它種類如護士鯊通過氣孔,迫使水通過鰓,提供穩定的富氧水,讓它們在靜止不動時可以呼吸。支配遊水的器官--中央測試信號發生器位於脊髓,它讓鯊魚可以無意識地遊泳。但因為魚沒有眼瞼,所以無法判斷鯊魚是否在睡覺。
1.卵生:卵生鯊魚產下帶有厚厚的卵鞘的卵,使它們能夠附著在巖石或者海藻上,並抵抗捕食者。排出的卵包在扁平的墊形鞘內,而墊形鞘是卵在通過輸卵管時四周加上去的,鞘的外皮於進入水中後會變硬,鞘的每個角落都有一個短而中空的角狀物,海水能由此進入,使卵獲得氧氣。
2.卵胎生(非胎盤型胎生):此類鯊魚也養護體內的胚胎,然後產出活的幼仔,但它們不能向它們的後代提供任何直接的營養。某些種類的鯊魚,如鯖鯊使用「奧佛吉」的方式,即鯊魚媽媽產出一串小的沒有受精的卵,被生長中的胚胎吃掉。受精卵在子宮中發育,以卵黃囊或由卵巢排入子宮的卵為營養來源,在子宮中並不形成胎盤。孕育中的鯊魚依賴於卵的卵黃囊維持生計。
3.胎生(胎盤型胎生):外包角質殼的受精卵於子宮中發育,成長所需的營養由卵黃囊胎盤得,它們在雌性鯊魚的子宮內通過胎盤或一種稱為子宮液的分泌物吸取營養物質,直到幼鯊幾乎完全成形才產出,每次產數十尾。胎生確保幼仔在生長期間得到很好的孕育,因此出生後能夠立刻在嚴酷的大海中生存。遠洋的大部分鯊魚都是胎生。
因為魚翅的價格甚高,近年吸引各地漁民爭相在海中捕殺鯊魚,引致海中生態出現不平衡,導致部分鯊魚瀕危。由於鯊肉價值很低,因此魚翅漁業者在撲鯊後,僅割下鯊魚的鰭部分,便將鯊魚拋回海中以保持更多的空間存放價值更高的魚翅。這些鯊魚並不會立刻死亡,但會因失去遊弋能力窒息而死,或者被其他鯊魚捕食。
部分關注動物及生態團體近年著力宣傳請求大眾不要吃魚翅,主要原因不僅是捕殺魚翅的過程殘忍,更因為由此導致鯊魚總數大幅減少——50年來下降了80%。據估計,每年全球有1百萬鯊魚被捕殺,魚翅的年產值達到12億美金。也正由於牽涉龐大的利益,該行業倍受有黑社會活動介入的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