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古人學起中國文化來是不遺餘力的。就拿日本江戶時代的儒學者細井徇/細井東陽來說,他就撰繪的一套博物學書,其主要內容為《詩經》輔配百餘幅精美古畫,取名《詩經名物圖解》。此本大約繪製出版於嘉永元年(1848)。
細井徇有鑑於因時地之異,古今之異,《詩經》名物多所難辨,孔子所云多識草木鳥獸蟲魚之名的目的難以達到,而前人所作多有不足,乃與京都一帶畫工商議共同編撰,由細井親自審定,「加以著色,辨之色相,令童蒙易辨識焉」,遂成此書。
梧桐,即在此列。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慄,椅桐梓漆,爰伐琴桑。」桐,即白花泡桐,別名白桐、花桐等。桐是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的著經濟樹種。樹形優美,可植作觀賞樹或行道樹。花和嫩葉可做時蔬食用。果花、根皮、莖幹可入藥用。桐木材質優良,是製作琴瑟等樂器、箱櫃類家具以及風箱、鍋蓋等日用品的良材。關於制琴,用材,我國古時一向有「桐天梓地」之說,更有神農「削桐為琴」的傳說。
2013年秋,我到縣電視臺工作,小院裡獨栽一棵泡桐樹而無它木。泡桐不知栽種多少年了,長得很粗壯,枝繁葉茂,樹身需兩個成人牽手環抱,青碧筆直的樹幹,碧綠大片的葉子,樹冠蓋住半個小院。如此大的梧桐樹,我只在縣農廣校院裡見過兩棵。
每到夏季,門衛老何早早起來,清掃院落,然後在樹下喝茶,傍晚就在樹下吃飯。春天的泡桐樹最美,它的花是紫色的,一嘟嚕一嘟嚕,像一串串的小喇叭,紫色的,一嘟嚕一嘟嚕,像一串串的小喇叭。滿院子都是那淡淡的香氣。
記得小時候,泡桐花剛落地,我們一群孩子們會爭先恐後地撿起,去掉它的蒂,把小喇叭放進嘴裡輕輕吮吸,便有清清涼涼的甜,從嘴裡一直甜到心裡,那花、那甜,極似田野裡一種老婆子喝酒花,它的學名叫生地。還有的孩子,看到落花並不撿起,而是用腳在喇叭口用力地踩,爆破的泡桐花發出清脆的聲響,樂此不疲。
桐的種類很多,《本草綱目》載有白桐、泡桐、椅桐、榮桐。又引陶弘景語曰:「桐樹有四種,青侗,葉、皮青,葉似青桐而有子,子肥可食。白桐,一名椅桐,人家多植之,與岡桐無異,但有花、子二月開花,黃紫色。」陶泓景把梧桐包括在桐樹中,而《本草綱目》則又單列「梧桐」一條。李時珍詳細介紹梧桐說:「梧桐處處有之,葉似桐而皮青不皺。其木無節直生,理細而性緊。還有古書記載,梧桐生山石問者,為樂器更鳴響也。
今年春天,我到菜市場閒逛,市場西門一側有兩棵泡桐樹,花開得正好,滿樹桐花,放眼遠望似一團紫雲,忍不住拿出手機拍了幾張。其實,梧桐花還是很美的,只是我們視而不見罷了,《詩經名物圖解》的副標題說的明白,「美了千年,卻被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