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看拿破崙:是民族公敵,還是歐洲英雄?

2021-01-16 澎湃新聞

        兩百年來,這個科西嘉荒島的小個子,既是讓法國人魂牽夢縈的歷史巨星,也是令德國人難以忘懷的一代梟雄,更是歐洲人共享的歷史記憶的一部分。

德國漫畫:《拿破崙年表》。該圖出自巴伐利亞州中學歷史-社會-地理課教材,第7冊,第148-149頁,要求學生根據這張漫畫和課文內容,製作一張拿破崙的生平大事列表。

圖片右側用一半的面積和一系列動態的畫面,表現拿破崙如何被歐洲各國打敗:告別西班牙、敗退俄國、逃離德意志、法國崩潰——顯然表明當時德國人眼中拿破崙作為「歐洲公敵」的形象。      

       
因為拿破崙,才有巴黎凱旋門和萊比錫紀念碑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建築是石頭的史書。」推而廣之,在民意調查尚未普及的時代,紀念性建築的體量有多大、規格有多高,至少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歷史人物在人們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有多麼深刻。

       眾所周知,氣勢恢宏的凱旋門,最初正是法國人為了紀念拿破崙在奧斯特裡茨戰役中大獲全勝而營建的。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千裡之外的德國萊比錫市,德國人造了一座規模更勝凱旋門的龐然巨物——民族大會戰紀念碑,以此緬懷德意志諸邦在萊比錫戰役中擊潰拿破崙、取得「德意志解放戰爭」勝利的豐功偉績。

       巴黎凱旋門高50米、寬45米、厚22米,歷時數十年才告完工;萊比錫紀念碑高90米、長80米、寬70米,耗資六百萬金馬克——拿破崙戰爭催生的這場「建築競賽」,雄辯地證明了他在法國人和德國人歷史記憶中的地位同樣無法磨滅。

       實事求是地說,拿破崙曾經推動過德意志社會的「解放」,拿破崙帝國的崩潰也沒有為德意志民族帶來真正的「解放」。不過,在19世紀煊赫一時的民族主義思潮主導下,拿破崙在當時的德國人頭腦中顯然主要扮演了侵略德意志領土、阻撓德意志統一的「攔路虎」角色。如果說凱旋門象徵著拿破崙為法蘭西民族締造的無上榮耀,那麼民族大會戰紀念碑無疑是從反面揭示出德國人心頭長久的痛:拿破崙這樣一個近乎無法戰勝的強大對手,留給德國人的心理陰影無比沉重。只有堆砌一座巨大的豐碑,銘刻他最終的一敗塗地,才足以填補波拿巴在普魯士自尊心上鑿出的無底洞。

       然而,從宏觀視角看,萊比錫紀念碑代表的「敵人拿破崙」形象並不是德國人的獨創。通過渲染戰勝拿破崙,樹立本國民族認同,實為歐洲各國民族主義建構中屢試不爽的策略。無論比利時滑鐵盧的獅子之丘、英國特拉法爾加廣場的納爾遜紀念柱,還是俄國博羅季諾的雄鷹紀念碑,都是「對抗拿破崙」歷史意識的見證。由此看來,拿破崙既是歐洲的「公敵」,卻也用這種方式把自己深深烙印在德國以及歐洲其他各民族的集體記憶中。

       可悲的是,以仇視拿破崙為重要內容的激進民族主義觀念,雖然暫時推動了德國的崛起,卻註定把這個新生的民族國家引入歧途。1914年,民族大會戰紀念碑落成短短一年以後,仇恨的火星就一舉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烈焰,隨之而來的是復仇和反覆仇的血腥輪迴。20世紀前期瀰漫在德國上空的民族主義烏雲,裹挾著把拿破崙和法國人視為德意志宿敵的思想,把歐洲推入了一場又一場的腥風血雨之中。

上圖為法國巴黎凱旋門,下圖為德國萊比錫民族大會戰紀念碑。

上圖為俄國雄鷹紀念碑,下圖為比利時滑鐵盧的獅子之丘——都是「對抗拿破崙」歷史意識的見證。


遠超聖女貞德、路易十四,拿破崙≈法國

       百年彈指一揮間,時至今日,法德上空的戰雲業已消散,歐洲大同的理想卻仍未實現。作為與法國並駕齊驅,既彼此合作、又互相競爭的歐陸雙核之一,今日的德國人又是如何看待拿破崙這頭曾經狠狠咬傷過德意志蒼鷹的荒野雄獅呢?

       2007年,德國學者的一次問卷調查或許可以提供解答。這項研究名為「德國青少年心目中的法國形象」。組織者在德國北威州的中學中隨機抽選1064名12-16歲學生,要求他們回答有關法國的各種問題。雖然調查內容包羅萬象,但拿破崙的名字仍然不出意外地出現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上。

       當學生們被問及什麼是「法國的國家象徵」時,拿破崙獨得328票,僅僅落後於藍白紅三色旗(739票),高居排行榜第二位。拿破崙在德國的知名度,不但遠超過同屬歷史人物的聖女貞德(87票)和路易十四(61票),而且壓倒了代表大眾文化的球王齊達內(134票)和家喻戶曉的動畫角色阿斯特裡克斯和奧布裡克斯(115票)(參見表一)。

       表一:法國的國家象徵前十位排行榜

       

       德國學者在總結調查結果時指出,拿破崙毫無疑問是當下德國青少年心目中辨識度最高的法國歷史人物。究其原因,調查組織者推測,除了既有觀念的慣性和大眾文化的滲透以外,可能是由於德國歷史教育對法國大革命的著墨較多。不過,這種說法不足以令人信服地闡明拿破崙在德國的高知名度,因為同為大革命時代風雲人物的 羅伯斯庇爾和瑪麗安託瓦內特,他們在德國青少年心目中的影響力與拿破崙相去甚遠。

「脫法入歐」:德國歷史課本、公共媒體和博物館中的拿破崙

        為了解答上述疑點,筆者逐一翻閱了德國16個州的歷史課程標準。

       結果發現,不同於我國涇渭分明的中國史和世界史二元框架,德國歷史教育通常把本國史和歐洲史融為一體。在這種獨特的結構中,拿破崙恰好處於法國史、德國史和歐洲歷史之間,位置得天獨厚:

       拿破崙時而是法國大革命的延續(下薩克森課程要求學生解釋「拿破崙以獨裁保存革命成果」的現象;梅克倫堡州建議學生思考「拿破崙政府是革命的捍衛者還是終結者?」),時而搖身一變,成為德國社會發展的一部分(萊茵蘭普法爾茨課程規定,學生得掌握拿破崙法典如何推動德意志諸邦的公民權利解放、婦女地位平等;薩克森安哈特要求學生知道拿破崙解放德國猶太人的政策;巴伐利亞的一本歷史教科書索性把巴伐利亞州的奠基與拿破崙聯繫在一起)。

       更常見的情況是把拿破崙放入歐洲歷史的宏觀視角,例如黑森州把拿破崙列入主題:「歐洲的現代化及其影響——廣義的19世紀」,其中要求學生討論拿破崙統治的兩面性,從而理解他對於歐洲現代化和民族主義興起的多重作用;萊茵蘭普法爾茨設置「拿破崙時代的歐洲」單元,囊括法國在歐陸的擴張、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歐洲各國應對拿破崙的不同方式。

德國教科書上的圖片說明:拿破崙跨越阿爾卑斯山。這是拿破崙的御用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創作的宣傳畫。畫面前部的石塊上,石塊上刻有拿破崙、漢尼拔和查理大帝的名字。事實上,拿破崙當時的坐騎是一頭驢,而不是一匹馬。這幅畫很有 名,國內教科書也經常使用,但是德國課本特意提醒學生注意畫面上一處經常被人忽視的細節:拿破崙的名字和漢尼拔、查理大帝等歐洲歷史上的軍事天才聯繫在一起(左下角)。這麼做可以解釋為拿破崙形象「歐洲化」的一種表現。

圖片出自巴伐利亞州中學歷史-社會-地理課教材,第7冊,第151頁。


       顯然,在今天德國青少年接受的歷史教育中,拿破崙不只具有「法國人」的身份,還經常被賦予「歐洲人」的新角色,有時甚至被演繹為小半個「德國人」。無獨有偶,學校以外的各種公共歷史媒介,似乎也都在有意無意地推動拿破崙的「脫法入歐」:

       以德國《明鏡周刊》為例,從2007年至今,《明鏡》共刊登了10篇有關拿破崙的文章。內容既有拿破崙的情書拍出天價的花邊新聞,也有蝨子造成法軍遠徵俄國失敗的奇聞異事,不過,其中不少文章都或明或暗地透露出拿破崙「身份多元化」的新取向:《巨人之間》描述拿破崙與德國詩人歌德的因緣際會;《聖天使堡上空的三色旗》探討拿破崙與羅馬教廷的紛爭。不管是跨越國界的私人交 往,還是超越國界的政教博弈,都促使讀者以更多元、更立體的眼光看待拿破崙,而不局限於「法國政治軍事強人」的傳統定位。

       作為公共歷史的另一種重要媒介,德國博物館也在為拿破崙形象的「歐洲化」添磚加瓦。《明鏡周刊》曾刊發專題報導《一代人的傷痛》,介紹在波恩德國聯邦展覽館舉行的專題展「拿破崙與歐洲:夢想與創傷」。拿破崙與整個歐洲的命運被展覽策劃者有意識地聯繫在一起。2014年,德國呂登沙伊德市舉行跨年展覽「抵抗拿破崙」,雖然名稱充滿火藥味,但是展覽的官方網站開宗明義地藉助今昔對比,推導出通過歐洲視角重讀拿破崙的主旨:

       「2013年的歐洲——歐洲的理想遭遇危機。金融秩序、經濟發展和社會狀況每況愈下。歐洲共同體的夢想已悄然動搖。」

       「1813年的歐洲——人們在拿破崙戰爭的陰影下呻吟。領土變遷和隨之而來的現代化,讓人們日益把外國的佔領視為屈辱。」

       「今天,歐洲大陸的命運再次取決於法國和德國的選擇。作為一個爭議不斷,但卻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重要人物,拿破崙的價值正再度顯現。他的崛起和隕落有助於人們思考歐洲變革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總之,在學校歷史教育、大眾媒體和博物館等各種歷史傳播渠道的共同推動下,拿破崙依然是德國人耳熟能詳的歷史巨星。同時,當下德國人心目中的拿破崙形象正悄然蛻變。籠罩在拿破崙身上的「德意志民族仇敵」的反派色彩,正被更豐富、更包容、更「歐洲化」的歷史眼光取代。

       站在歐洲視角上重讀拿破崙,既是客觀公允地還原拿破崙歷史功過的產物,也是當今德國思想變革的反映: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淡化激進民族主義、擁抱歐洲融合,已經成為德國社會的主流思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歐洲奇怪的王位繼承:為什麼歐洲國家喜歡讓外國人來當國王?
    那麼歐洲國家為什麼會接受讓外國人來當國王?首先,基督教文明始終統治著歐洲歐洲雖然自從羅馬帝國滅亡後,再也沒有統一過,各國的語言、文字乃至民族習俗都差別很大。但歐洲各國有一個永遠也斬不斷的紐帶,那就是基督教文明。
  • 《拿破崙大帝》
    圍繞著「拿破崙是摧毀者還是建設者?是解放者還是專制者?是政治家還是冒險家?」展開論述,其間駁斥了許多圍繞在拿破崙身邊的「黑色傳奇」、不實傳說以及許多對其人其事進行詆毀的荒謬之詞。
  • 你以為拿破崙是法國人,希特勒是德國人,史達林是俄國人?都錯了
    2020-06-15 12:17:50 來源: 國丹之生 舉報   要知道拿破崙在做法西蘭的皇帝時
  • 沙俄為何在拿破崙失敗後成為歐洲憲兵?歐洲均勢體系需要
    這場旨在推翻君主制度的運動在推翻波旁王朝後,旋即陷入了秩序混亂之中,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相繼上臺,最終面對圍剿革命的強大壓力,從督政府內部崛起的政治明星拿破崙擔負起了掃蕩歐洲君主專制勢力的重任,法國因此進入拿破崙時代。拿破崙打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拿破崙對於法國大革命的意義,同克倫威爾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相同。
  • 七個小矮人:300年拿破崙家族的那些優秀人物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拿破崙家族的歷史地位? 矮子、皇帝、暴發戶、天才軍事家……貼在拿破崙身上的有很多標籤,當這些標籤組合起來,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寒微起步的野心家。但自他之後,他的家族位列歐洲最為顯赫的望族之一,與羅曼諾夫、哈布斯堡、溫莎等家族不相上下。波拿巴家族湧現出了兩個皇帝、三個國王、一個王后、兩個反叛的親王、美國的司法部長、「二戰」抵抗運動的英雄。
  • 最後懸念德國VS阿根廷 看誰才是善戰之「鷹」
    無論在戰爭年代的沙場還是和平年代的球場,鷹的陰鷙與兇殘都賦予德國人極強的攻擊力,讓對手們不寒而慄。  無獨有偶,雄鷹同樣也是阿根廷的國家象徵,潘帕斯雄鷹的稱號牢牢地與這個以足球為國球的國度及這個國家的所有綠茵英雄聯繫在了一起。與德國象徵意義的鷹圖案不同,在遼闊平坦的潘帕斯草原上,群鷹來回盤桓,俯衝巡瞰,成為千百年來這片土地的主宰者,代表著這個神奇領域所有的野性與張揚。
  • 為何歐洲大部分民族的父系基因都來自日耳曼人?
    寫在前面:為何歐洲大部分民族的父系基因都來自日耳曼人?在古代的西方社會,共有三大蠻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凱爾特人。但今天的凱爾特國家,只剩下了愛爾蘭和蘇格蘭(而且蘇格蘭只是英國的一部分)。當今世界,大行其道的是古歐洲三大蠻族中的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德國、英國等。但就算是那些非日耳曼國家,比如俄羅斯、烏克蘭、義大利、西班牙等,這些國家的父系基因也都是古代日耳曼人留下的,這又是什麼原因?原來,在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蠻族就成了歐洲大陸的主宰。
  • 從為拿破崙效力到皈依伊斯蘭:波蘭與匈牙利的民族英雄貝姆
    貝姆將軍不僅是軍事家,還是炮兵與工程技術的專家。求賢若渴的奧斯曼蘇丹願意給他一個軍職,從他那裡學習最先進的西方軍事技術。1930年的貝姆這位成為穆斯林的波蘭籍匈牙利軍人,是波蘭和匈牙利兩國的民族英雄和傳奇人物,他戎馬一生,經歷了19世紀歐洲的好幾輪革命與戰爭。
  • 對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邱吉爾:這不是我說的
    他說的是就法國人拋棄了拯救法國的英雄——喬治·克裡孟梭。喬治·克裡孟梭(法語:Georges 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農村出身,初從醫,後從政,又從醫,再從政。他反對拿破崙三世,是法國的俾斯麥,稱之為鐵血總理毫不為過。在一戰中,他以78歲的高齡組閣,他扭轉了法國的乾坤的。
  • 歐洲戰神拿破崙輝煌十年後被流放,其死亡原因究竟為何?
    拿破崙可以說是歐洲的戰神,其締造法蘭西第一帝國後的幾年中,除了多次鎮壓國內反動勢力的叛亂,同時還五次大破歐洲其他列強組成的反法聯盟。在其最輝煌的時候,大部分的歐洲國家都臣服於他統治下的法蘭西帝國。
  • 拿破崙死因之謎,死於謀殺,還是胃癌?
    說起拿破崙,幾乎所有的讀者都知道,他是一位世界級的人物,不僅影響這歐洲,更揚名世界。一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就讓他家喻戶曉。可是這麼一位偉大的傳奇一樣的皇帝晚年兵敗滑鐵盧,兩次退位,最後被流放在南大西洋的一個孤島——聖赫倫那島上孤獨死去,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 拿破崙:傳奇人生的功與過
    ——企鵝人生《拿破崙》1796年,拿破崙帶兵入侵義大利,這是他第一次領導戰略性軍事行動,這次軍事行動在他的指揮下取得了標誌性的成功。可以說,從這時起,拿破崙不再只是一名將軍,他已經成為共和國最強大的軍事統帥,名義上的帝國總督。1799年至1809年末,拿破崙意氣風發,無人能敵,「在歐洲大陸上像巨人一樣昂首闊步」。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作為一種觀念,「民族國家」原本來自16、17世紀的歐洲,其背景就是當時歐洲社會長達幾百年的教派衝突和宗教戰爭。眾所周知,自中世紀晚期以來,歐洲社會長時間地陷入教會權力和世俗權力的爭鬥。而隨著新教改革的興起,這種鬥爭進一步蔓延到不同的宗教派別之間,而所有這些教派都聲稱只有他們自己才代表了上帝或神聖的秩序。
  • 詳解法國歷史:拿破崙波拿巴時代,帝國的建立
    法國大革命的勝利讓歐洲的封建專制國家感到惶恐不安,歐洲各國曾兩次組成反法同盟,對法國革命進行鎮壓,但都以失敗而告終。雖是如此,法國在經歷大革命的洗禮之後,依舊面臨著動蕩不安的局勢。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奪得大權。至此,法國迎來了另一個時代法蘭西第一帝國。
  • 民族原則如何影響國家疆界
    4法國大革命及隨後的拿破崙大徵討,引發了民族主義的浪潮,但隨之而來的維也納體系則讓歐洲重新回到了「民族主義以前的時代」。5直到1848年歐洲大革命爆發,民族主義再次成為一場席捲歐洲各地的政治運動,受此影響,至19世紀70年代,德意志、義大利先後建立了統一的「單一民族(nations)國家」。
  • 從拿破崙的大陸封鎖令到曼德拉的自由經濟
    ▲拿破崙在拿破崙威武的戰功背後,有人總是惋惜滑鐵盧,格魯希將軍如果沒有做一個保守的人,將隊伍帶回滑鐵盧,拿破崙就不會後繼無力,拿破崙就不會失敗,歐洲歷史將被改寫。然而,大家總是會選擇忘記,這是反法聯盟的第七次集結。
  • 拿破崙一生失敗兩次,為何都沒有被殺害,而是被流放?少有人知
    那時的法國是整個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其他的歐洲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反法聯盟。拿破崙曾五次成功的贏得了囊括五個強大歐洲國家的反法聯盟和法國之間戰爭的勝利,他所佔領的土地也廣袤無垠,法國近衛軍的軍旗從尼羅河一直飄揚到了涅曼河。
  • 從火山爆發看拿破崙戰敗,蝴蝶效應下的背後,會是因小失大?
    細究之下再看,你會發現它的戰敗實則就是火山爆發所形成的蝴蝶效應,這就究竟是怎麼回事?咱們一起來看下。 印尼,一直以活火山而著名,海拔幾千米不說,還被當地稱呼為聖山,然而聖山也有「自主」那天。
  • 《拿破崙王朝》:小說般輕鬆,歷史般深邃
    01說起拿破崙這個名字,人們往往會想到那位曾經稱霸歐洲的法蘭西皇帝,溫斯頓·邱吉爾曾這樣評價:拿破崙是自愷撒以來歐洲最偉大的實幹家。的確拿破崙.波拿巴,是世界歷史上最真實的英雄。然而,我們不應該把拿破崙與他的家族割裂開來,沒有波拿巴家族,就不會有拿破崙。反之亦然,沒有拿破崙,那波拿巴家族也不會有如今的地位。
  • 皇帝的軍刀:拿破崙一生的戎馬,戰爭和傳奇
    出於自身對於歐洲永遠扶持老二的大陸平衡政策,英國人毅然以海軍給予補給支援,於是在這樣一個並非戰略要地的城市中,一時間風雲際會,新政府想要奪取城市,徹底消滅保王黨,保王黨想要藉機站穩腳跟以待將來,英國人則想拉小博大,坐收漁利。也許老天爺真的還是給拿破崙以某種契機讓他一戰成名,新政府先後派遣了一位畫家和一個醫生來指揮作戰,其結果可想而知。不但攻城無望,還丟掉了幾個海岬制高點,眼看局面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