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成名,天才統帥,軍事奇才,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三皇會戰,橫掃歐洲,遠徵俄國,兵敗滑鐵盧,流放聖赫勒拉島,還有和皇后約瑟芬的那些纏綿悱惻,這大概是世人對這位法蘭西傳奇人物充滿浪漫主義英雄氣質傳奇一生的碎片記憶。很多時候,歷史之於讀者的印象並不是以連續性的情節所存儲,而是會將它們一一分化為具體的故事情節,加以潤色,最終通過傳說的方式經久不衰。而拿破崙正是最好的一個案例,很難想像,這樣一位為法國人所敬仰傳頌的人物,最初並不是法國人,恰恰相反他曾經會以反法鬥士自居,試圖領導自己的家鄉科西嘉人共同抵抗法國人的統治;更難想像,他又是以何種機緣在土倫之戰上大放異彩,又何故成為年僅二十四歲的退伍老將,最終又被命運選中,率領偏師穿越阿爾卑斯山脈殺入義大利腹地,從此開啟自己近乎無敵的軍事生涯。
本書《拿破崙傳》是已故的德國傳記作家埃米爾·路德維希的著名人物作品。他一生寫了非常多人物的傳記,比如《耶穌傳》、《林肯傳》、《歌德傳》等等,但在他眾多作品中,本書或許是最暢銷的一部,同樣在世界上眾多版本的拿破崙傳記中,路德維希的這一版本也是最暢銷的一部。在本書中,作者並沒有將描繪情節僅僅停留在歷史故事的表面,而是進入到人物內心,通過獨白和對話來推動歷史情節發展,給我們呈現出了一個全然跳出固有印象,更加有血有肉,真實的拿破崙形象。
落魄貴族,十歲進入軍校,二十四歲成為統帥,三十歲成為法蘭西第一執政,三十五成為法國皇帝,大破義大利,遠徵埃及,徵服普魯士,逼迫奧地利弗朗西斯二世籤訂城下之盟,一生大小六十餘戰,獲得五十八場勝利。短短五十二年的人生,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甚至被後人譽為歐洲四大名將,與上古冷兵器時代的亞歷山大,愷撒和漢尼拔並駕齊驅,我想,這種燃爆全場幾乎開掛的人生經歷,足以讓任何一位讀者為之拍案叫絕,大呼過癮,同時,他還擁有著一場世界歷史上最華麗的戰敗,以及最神秘的離別。或許這一切的不平凡,在他出生後,正組織遊擊戰的父母給予他名字的那一刻就已註定——napoleon(拿破崙),荒野雄獅
土倫,一道軍事上的解答題
在軍校期間,拿破崙因為個子矮小,又衣著貧窮,常常遭到同學的嘲弄,於是不敢欺辱的他就會選擇用拳頭解決問題,哪怕會因為個人體質差異落了下風,依舊死戰不退,這種執拗近乎無賴的作戰風格,卻讓老師和同學們對他另眼相看,以至於他的老師會在日記中寫道:「這個人硬的像個花崗巖一樣,內心卻燃著一團火。」一語成讖,誰都不會想到,石之堅硬,故而不動如山,火之熱烈,故而侵略如火,這將會成為他日後軍事理念中最核心的兩大致勝法寶。
隨著法國大革命爆發,保王黨紛紛退到一個靠近地中海叫做土倫的城市,並且尋求英國人的幫助。出於自身對於歐洲永遠扶持老二的大陸平衡政策,英國人毅然以海軍給予補給支援,於是在這樣一個並非戰略要地的城市中,一時間風雲際會,新政府想要奪取城市,徹底消滅保王黨,保王黨想要藉機站穩腳跟以待將來,英國人則想拉小博大,坐收漁利。也許老天爺真的還是給拿破崙以某種契機讓他一戰成名,新政府先後派遣了一位畫家和一個醫生來指揮作戰,其結果可想而知。不但攻城無望,還丟掉了幾個海岬制高點,眼看局面岌岌可危。
這種世界上有一種天才是需要將他放到對的位置上才能發光發熱,甚至爆發出足以照亮世界的光芒。拿破崙應該就是這樣的人,據說他在讀書期間數學成績優異,同樣從軍期間,對於炮兵,這種當時還只當做攻城類技術兵種有著獨特的理解。很快,在前線的拿破崙找到了一條看似死結問題的真正解題思路,「英國艦隊」。
後來的歷史證明了拿破崙對於戰爭那種異乎尋常,宛如鯊魚聞到血腥的敏感嗅覺,以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即使是這樣初露崢嶸的牛刀小試,同樣掩蓋不住他在戰場上表現出來的天縱英才。所有的戰爭,在他眼裡仿佛是一道道等待破解的數學難題,而拿破崙所需要做的就是,審題,求證,解答,然後獲得全部的勝利。
有些人為戰場而生,用自己的勇敢和鮮血去書寫歷史,拿破崙則為勝利而生,用他的謀略和才華去改變世界。
三皇,以法蘭西之名橫掃歐洲
如果一定要用一場無比榮光的勝利來代表一位名將的功勳,那我想對於拿破崙一定是「奧斯特裡茨戰役」,由於參戰雙方,有當時已經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的拿破崙,俄羅斯帝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三位皇帝,故史稱「三皇會戰」。
一八零五年,隨著英法兩國特拉法爾加海戰的結束,英軍大獲全勝,法軍慘敗,拿破崙登陸英國本土作戰的設想終成泡影。隨之而來的就是,俄奧聯軍在法國東北面集結完畢,準備從法軍背後進入法國。介於之前戰場上多次被拿破崙擊敗的以往戰例的總結和反省,這次無論是出兵的數量還是進攻的時機,都堪稱完美。若拿破崙選擇快速回防,完全可能遭到以逸待勞的俄奧聯軍主動進攻,趁著法軍立足未穩,一舉擊潰。
恩格斯說:「只要戰爭還存在,奧斯特裡茨戰役就不會被遺忘。」法軍開啟用腿跑出來的勝利模式,在聯軍還沒反應過來時,已經利用快速急行軍直接從萊茵河返回,把奧地利軍隊包圍在烏爾姆,逼迫對方投降。拿破崙在後來的書信中總結道:「行動和速度是致勝的關鍵。」同時,自此之後,提高步兵的行軍速度也成為了各國軍事訓練的必修科目。
當然,危機並未就此解除,更加嚴重的是普魯士軍隊也加入了聯軍,法軍一時間陷入三面包圍的境地。拿破崙主動求戰追擊俄軍,沒想到俄軍統帥庫圖佐夫機敏的避其鋒芒,主動後退,一進一退間到達了地處捷克一個叫做奧斯特裡茨的小村莊。
此刻,法軍五萬三千人,對面的奧俄聯軍八萬五千人,背後磨刀霍霍的普魯士軍十三萬人,一比四!
明末薩爾滸戰役中,努爾哈赤在以少對多時總結過一個經典的戰略方針,即:「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就是說,要在對方還在分頭推進,未能擰成一股繩時,捕捉機會各個擊破。此時的拿破崙也做出了同樣的戰略規劃,如果這是一道數學題,那麼破解之法就在於心高氣傲,輕敵冒進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主動退出普拉岑高地,一觸即潰,詐敗後退,誘敵深入,然後用達武元帥吸引牽制,再利用妙到巔毫的添油戰術,讓俄軍產生就差一點點便可吃掉法軍的錯覺,最終沙皇上鉤,放棄普拉岑高地,全部投入戰鬥,企圖一口吃掉達武軍團。這便是拿破崙所等待的機會,中軍反擊,一舉奪回高地,成功分割俄奧聯軍,從此鳥瞰戰場,百門大炮齊發,所及之處,無不丟盔棄甲,抱頭鼠竄。
最後,法軍以損失八千人的代價,殲敵三萬六千人,逼迫弗朗西斯二世籤訂《普雷斯堡和約》,取消自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至此,第三次反法聯盟徹底失敗,這個被伏爾泰稱之為「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不是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也從此走進歷史之中。
拿破崙把繳獲的幾百門大炮融化鑄造成一個高四十四米的大銅柱,叫旺多姆銅柱,上面立著拿破崙皇帝的銅像,以此紀念這場偉大戰役的勝利。
隨著巴伐利亞宣布成立共和國,,八百年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就此結束,除普魯士外,整個歐洲都匍匐在皇帝的腳下。
戰後拿破崙演講中激動地說:「如果有一天你們回到了家鄉,至少你可以驕傲的跟他們說,我參加過奧斯特裡茨戰役。」並且下令在巴黎市中心修建一個建築,上面雕刻了參加本次戰役的所有將軍的名字,這個建築的名字叫做「凱旋門」。
法蘭西皇帝,《拿破崙法典》,歐羅巴合眾國
軍事才能的傑出表現或許能成就名將,當拿破崙在政治上同樣擁有著對於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深遠的影響,這或許才是能稱之為「偉大」的真正原因吧。
隨著大革命推翻波旁王朝,成立共和制政府卻讓法國陷入內憂外患中,這裡執政者需要從根本上解決的一大問題就是政府的合法性。哪怕軍功卓著的拿破崙,同樣不具有很強的合法性。畢竟那時候血統才象徵著無上的正當性。拿破崙深明自己的政權合法性來自於自己帶給法蘭西的榮耀,所以他決定用榮耀去換取比血統更加廣泛的支持。
首先,拿破崙廢除了貴族制度,規定所有人一律平等,沒有血統的高下之分,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潛移默化中終止了血統觀念。其次,他修改憲法,規定法蘭西可以擁有皇帝,但皇帝必須通過民選。對,皇帝的合法性並非來自血統遺傳,而是民選。不出所料,拿破崙以三百五十萬票成功當選法蘭西皇帝。在加冕演說中,拿破崙說到:「我是全民公投的皇帝,我為自己加冕。」在他看來,共和與專制的區別,不在於是否有皇帝,而在於究竟為了誰而統治。為血統和家族統治就是專制,為人民而統治就是共和。帝國是另一種類型的共和國。
成為皇帝之後,拿破崙頒布了世界歷史上的第一部民法,《拿破崙法典》,即以保護人民利益為核心的法律。在法典中有三條跨越時代的核心原則,自由平等、財產所有權保護和契約自治。這部法典不但在法國境內被使用至今,還成為了許多國家的民法範本得到廣泛流傳。也難怪拿破崙會自豪的說:我最偉大的事業,不是打贏了幾十場勝仗,而是這部法典。
另外,雖然拿破崙一生戎馬倥傯,開疆拓土,卻並未如同上帝之鞭阿提拉那樣僅僅是一種掠奪徵服的殺戮。拿破崙真正的終極理想是要建立一個歐羅巴合眾國,一個國家組成的聯合體。如果注意到他擴張的兩個特點,不難看出其中構想。第一,拿破崙很少進行徹底破壞性政府,大多數情況下會讓戰敗國保持獨立,只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服從於法國。第二,拿破崙不會對服從國橫徵暴斂,壓迫屈從,而是對他們推廣法國的改革和理念。
由此可見,拿破崙在戰場以外,是一位擁有著更大理想的政治家,並非傳統理解下的投機分子,野心家和窮兵黷武的軍事狂人
滑鐵盧,英雄落幕
歷史有時候會用失敗去形容一場戰爭,比如垓下之於項羽,比如滑鐵盧。
一八一五年三月,拿破崙從厄爾巴島返回法國,聚集舊部,重整旗鼓,進軍巴黎。同時反法聯盟迅速調集七十萬大軍,攻入法國,企圖把這位軍事天才扼殺在立足未穩之時。
滑鐵盧大戰,法軍先拔頭籌,擊潰布呂歇爾率領的普魯士軍隊,可惜法軍訓練素質已非昔日可比,沒能成功合圍,困而殲之。同時,拿破崙做出了一個此後看來無比錯誤的決定,讓愣頭青格魯希去追擊布呂歇爾潰逃的普軍。
此後,拿破崙和惠靈頓將軍在滑鐵盧展開決戰,法軍數次突擊對方左翼未果,有兩次騎兵甚至已經衝入方陣,可惜步兵沒能及時跟上功虧一簣。在戰爭尾聲,拿破崙迫於無奈下打出了他手裡最後一張牌,預備隊,現實的殘忍在於如果拿破崙當時能多捏一刻或許仍有迴轉餘地,此刻後招一出,已無籌碼的拿破崙眼見著當時未能擊潰的布呂歇爾帶領著普軍去而復返,勝負天平瞬間傾倒。
王者歸國,捲土重來,先勝一局,最終一著不慎,功敗垂成。
英雄謝幕,後會無期,六年後,聖赫勒拉島上,五十二歲的拿破崙在胃痛折磨中帶著憤慨,不甘,和對法蘭西無比的期許惆悵,痛苦的死去。當然對於他的真正死因,至今眾說紛紜,傳奇的人物總會有著屬於他的那些耐人尋味的傳奇。
九年後,法國人派軍艦把這位帶給過他們曾經無比榮光的皇帝運回了巴黎,九十萬法國人冒著嚴寒迎接,並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如今,拿破崙的棺槨,與一戰名將霞飛將軍和福煦元帥一併被放在榮軍院,供後人以及遊客膜拜。
拿破崙的一生宛若一顆流星划過黑夜上空,照亮整個歐洲,然後消散於無形。歷史滾滾,終將前行,為我們所銘記的,或許正是那一個個傳說和故事。拿破崙,在政治上最成功的傑作是頒布《拿破崙法典》,在軍事上最得意之筆是三皇會戰,最後悔的大概是遠徵俄國,最失敗的是滑鐵盧戰役,最受譴責的是在埃及的屠殺,最受肯定的是民選出來的皇位,最有爭議的是一生戎馬窮兵黷武,最沒有爭議的則是他的軍事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