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
中國高性能計算硬體做得非常好,處於世界前列,但相關軟體30年來的發展不甚理想。
事實上,中國的超算應用團隊已經連續兩年獲得超算應用領域的「諾獎」——戈登貝爾獎,但國產應用軟體——特指那些不僅可以自用、還能夠實現通用的軟體—— 一直並未打開局面。
並不是說我們做不出好的軟體。其實國家也有許多在軟體方面的投入,由於工作原因我所接觸的國內頂級應用軟體,有些問題很難突破,具體表現為很多國產軟體沒有用好甚至沒用上。在超算領域沒有看到哪些國產軟體被大面積使用。
這就是應用脫節,原因在於推廣乏力或者根本不推廣。
事實上,市場上對這些軟體有很大的需求。我注意到,國內企業、機構花費巨大代價去用國外軟體。去年西門子公司在中國的業務中,僅工業軟體一項收入就高達40億元——恐怕國內所有的工業軟體加起來都沒有這麼多。
為什麼中國企業或機構願意為西門子買單?因為有價值,用戶才付費。舉個例子,我們發現某2003年進入中國的國外軟體,它最重要的兩個功能,在國內就有很多類似的模塊或算法。但是用戶就是願意付出幾十萬、上百萬去購買國外軟體。這是為什麼?
因為國外的軟體做得真的好——只需輸入所有的參數,點點滑鼠,後臺的超算就跑起來了。要知道,那可是2003年,國外軟體就做到這種水平。
國內很多軟體其實做得很好,但只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沒有產品化。也就是說,從代碼變成可以變現的軟體產品,這條路還沒有走通。所以,國產軟體要解決的問題是:讓更多的人用起來。我們需要一些機制來解決研發和市場結合不緊密的現實問題。
實際上,軟體應用環境,從數據、可視化到計算調優等環節都準備好,再在一個平臺上跑起來,這中間有一個很長的鏈條。補強這一環,雲計算的經驗值得借鑑。
如今雲計算大行其道,國內雲計算龍頭阿里雲連續12個季度業績同比翻番。雲計算的特點是觸手可及,以及通過網際網路來訪問計算。如果把計算和應用準備好,用戶就可以聚焦於應用本身。在需要的時候把工具遞給這些人,雲計算做到了。
超算能不能上雲?越來越多的用戶不願意自建超算,更願意去租用。我認為如果超算軟體能做好,軟體和服務的個性化也可以做好。換言之,用戶需要的其實不是軟體,而是服務。大家呼喚國產應用軟體,其實是呼喚國產應用軟體的服務。因此,軟體的SaaS(軟體即服務)化是下一步重點。
2010年,我們看到當時的超算服務市場大概只有1000萬元,而目前這塊市場每年約6億元,明年可能有10億元,增長非常快。原因很簡單,許多用戶是某專業領域專家,他們的目標是做好自己的行業,根本沒時間去研究工具本身。
雲計算給了我們機會,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把軟體推給需要它們的人。我們的願景是「構建雲上科研工作環境」。科研要上雲,其實有三步,第一步是計算上雲,第二步是業務上雲,第三步是科研工作環境上雲。第三步是我們的理想,我相信SaaS化讓用戶關心「用」就可以了,對於開發者,只要寫好算法就可以了。這可能是國產超算軟體的未來出路。
(作者系中國計算機學會高性能計算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並行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本報記者趙廣立根據其在2018全國高性能學術年會上的演講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8-11-01 第5版 技術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