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國家隊」緊急攻關非一次性防護服 「超女」朱美芳獲評上海市...

2021-01-09 瀟湘晨報

朱美芳院士在實驗臺前。 東華大學供圖

是院士,更是勞模——這就是材料界的「超女」朱美芳。在昨天下午的表彰大會上,作為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朱美芳院士獲評2020年上海市先進工作者。

防護服變有限次使用,部分指標超過杜邦

防護服只能一次性使用?不!「要做就做國內沒有的。」東華大學材料學院「老畢業生」、科企老總羅章生,與朱美芳的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一拍即合。有了這支材料「國家隊」硬核支撐,他們第一時間立項,20天完成「新冠病毒醫衛防護材料應急專項」布局,在防護用無紡布方面加急攻關。

普通防護服悶熱帶潮不透氣,醫護人員穿著不適又萬分珍惜,朱美芳看在眼裡、牽動於心。她和團隊通過瞬時釋壓紡絲成形設備,開發出高阻隔、高耐磨、高透溼安全防護材料,部分物化指標甚至超過了杜邦公司的明星產品Tyvek(特衛強),從而製備出一系列有限次使用的醫用防護服。隨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緊急啟動的高端防護服項目中,校企雙方聯合申報並獲專項支持。

朱美芳說:「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是要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急國家所急,解國家之難。」短短兩個多月,有限次使用連體防護服等25個醫衛防護材料項目,或實現量產化,或取得實質性突破,或形成前瞻性發展布局建議……這種捨我其誰,成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非常時期的「新常態」。

今春,項目團隊已向武漢方艙醫院、湖北漢川人民醫院、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研究所、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等抗疫一線單位,以及美國紐約州先進能源技術中心、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等合作單位捐贈Rowelk有限次防護服5000餘件套。

朱美芳表示,這次疫情「大考」讓我們重新認識「平戰結合」的意義,下一步要研發更加高效、廣譜、安全、經濟的抗菌抗病毒紡織物,搭建科教、產教、軍民「三融合」的協同創新平臺,全面提升我國感染性疾病風險控制能力。

課題組名字文藝範兒,肯上生產線睡車間

去年,朱美芳正式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這批11名滬上新院士中唯一的「60後」女性。

而朱美芳清晰記得31年前,在她入職後的第5天,就跟著當時的系主任陳彥模老師,坐大卡車去了張家港滌綸廠,到企業找問題。這也是她從事纖維改性研究工作的起點。

「做接地氣的科研」一直是朱美芳和團隊成員的共同目標,也是流淌在她血液裡的「學術基因」。哪裡有問題,哪裡就有研究課題;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科研方向——如她所言,「這正是科研魅力所在」。

「你們是大學生嗎?這麼肯做?」工人們看著她和學生們驚訝地說。為了解決實驗室科研成果向企業轉化難題,不知多少次她和學生索性睡在車間。開始進展不順利,設備運轉連續化差,纖維經常斷頭,需要停機調試。到後半夜,工人師傅扛不住了,她就帶著學生站到生產線上動手操作。

「你不是一個人單幹」,青年教師到材料學院報到,朱美芳的開場白往往是這樣一句話。學院提出了「111」青年教師幫帶模式,三個「1」分別指:青年教師原來的學位導師、學院年長的教師和企業導師。新教師入職後很快就進入學院的某個團隊,新老教師一起商量如何服水土、補短板,更快更好地適應東華模式。

課題組青年教師成豔華記不清到底有多少次朱美芳通宵達旦地準備課件或學術會議PPT,經常在出差途中處理郵件、查閱文獻……「在大家眼裡,朱美芳是個不折不扣的『女超人』,可她覺得自己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老師。」

事實上,朱美芳帶領平均年齡不足40歲的課題組,有個文藝範兒的名字叫「蒙泰」。得名於上世紀90年代初課題組製備的「蒙泰絲」——細旦聚丙烯纖維。「蒙學善問,泰定求真」,成為團隊師生研習的共同追求。她說,還有很多「卡脖子」的核心技術有待攻堅突破,科研工作者尤其要有憂患意識、毫不放鬆。

當本科生博導班主任,最著急學生不找她

除了博導教授,朱美芳還有個「特殊身份」——本科生的博導班主任。工作哪怕再忙,她都會擠出時間和學生一起用餐、在辦公室促膝長談,關心大家的家庭近況、興趣愛好……

一位學生憶起入學時的情景:「除了輔導員,沒想到最先認識的竟然是院長!在第一次班會上,朱美芳和藹可親,眼神灼灼,透著一種堅定。她挨個詢問我們的入校生活,用她的成長故事鼓勵大家提早進課題組學習,對未來儘早規劃。」

大家都說,朱美芳辦公室的門永遠向學生敞開著。2015屆畢業生邱天告訴記者,大三準備考研的他,鼓起勇氣慕名走進了辦公室。在說明來意後,朱美芳欣然和他聊起了考研攻略:要「厚著臉皮」找資料,主動請教過來人。性格內向的邱天被如此親切的大教授「雷」到了。他說:「朱老師最著急的就是學生不去找她,有問題、有想法自己悶在心裡。」

朱美芳繼承錢寶鈞、方柏容、孫桐等老一輩東華材料人創立的學科文化和學科精神,覺得育人沒有「完成時」,學生始終是她潛心開發的首要「材料」,而且因材施教。多年來,她堅持給本科生上「第一堂課」和「最後一堂課」,幫助學生扣好學業和職業生涯的「第一粒扣子」。給本科生的第一堂課主要介紹材料學科概況和國內外材料領域發展趨勢;而大四畢業前,她又給學生講材料製備方法學、國際材料前沿和材料行業情況,幫助他們實現從本科生到研究生或企業人的過渡。

熟悉朱美芳的人都知道,那條色彩多變的長絲巾是她最喜愛的配飾。「我國合成纖維發展60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產量已佔全球70%以上,但部分高性能纖維還受制於人。向著纖維強國、科技強國,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朱美芳:她的研究既能改變生活,也能夠用於強國
    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任務30餘項;發表SCI收錄論文300多篇,出版《納米複合纖維材料》等著作10部(章);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60餘件;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等10餘項。
  • 用了核技術的這項技能,醫用防護服滅菌耗時從兩周縮短到一天
    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後,各地醫療防護物資需求激增。儘管春節期間全國防護服生產企業陸續緊急復工,還是填不上湖北等抗疫一線的物資缺口。2月13日,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在答記者問時坦言,「告急」程度最高的物資當屬醫用防護服。隨著央企全力投入防護服等緊缺物資生產,多地民營服裝企業也緊急轉產防護服,連日來全國醫用防護服的產能已大幅增加。
  •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問道求真 頂天立地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問道求真 頂天立地時間:2020/10/16 14:35:03 來源:教師博雅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 朱美芳院士:把碳纖維穿在身上—新聞—科學網
    朱美芳介紹,1940年之前,人類處於天然和人造纖維時代,人們常常使用棉花、麻類、絲綢、羊毛、粘膠等纖維材料做衣服;從1950年到1980年,人類進入常規合成纖維時代,從1980年到2000年,人類又進入了差別化纖維時代,如使用異形纖維、易染纖維等;而進入新世紀至今,功能纖維的時代開啟了,抗菌纖維、阻燃纖維、抗靜電纖維、耐光老化纖維等產品進入市場。
  • 科倫藥業總經理劉思川獲評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第一時間響應 緊急跨國採購大批物資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科倫藥業第一時間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劉思川帶領團隊迅速在科倫藥業內部組織成立應急小組和國際採購專班、緊急物流專班,全力參與到四川省應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
  • 同濟大學三位科學家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以第一完成任務曾獲多項國家級、教育部、建設部、科技部和上海等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國內外諸多規劃設計重要獎項。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世博全國勞動模範、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城市規劃優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和領軍人物等榮譽稱號。2016年,獲評首批規劃領域的「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祝賀!
  • 非醫用一次性防護口罩要法檢嗎?如何區分醫用與非醫用口罩
    顧名思義,醫用口罩主要用於醫療方面的防護,可以細分為醫用防護、醫用外科、一次性醫用三種;非醫用口罩也被稱為個人防護口罩,可根據其適用場景,可細分為防顆粒物和日常防護兩種。不同用途的口罩其技術要求不同、適用範圍也不同。
  • 艾利特機器人防護服水冷
    節卡機器人鑄造機器人防護服簡介:更多面料、型號、價格、品牌、生產、定做、經銷、銷售、批發、加盟、招商、代理、廠家等問題非夕川崎機器人防護服參數大全型號:ABBIRB4600軸數:4軸版本:協作: N/A版本 : 通用版,潔淨版,清洗版安裝方式 : 倒掛,落地本體重量 : 14kg主要應用 : 包裝,拾料,裝配能耗 : N/A主營產品:EPX1250機器人阻燃防護服、MS165D焊接機器人防護服、埃夫特工業機器人防護服服裝、MH12塗裝機器人靜電衣、KF193翔科機器人防護服、CX210L翔科機器人防護服、M20IA機械手臂防護服
  • 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物理競賽2人入國家隊,是否上海市No1
    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是否上海市中學第一自2015年~2020年,上海市進入物理競賽國家隊24人,其中,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19人,上海中學4人,七寶中學1人。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是否是上海市中學第一?
  • 優刻得創始人季昕華獲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
    來源:時刻頭條昨日下午,2020年上海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和上海市模範集體揭曉。優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UCloud)創始人兼執行長季昕華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現任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國家工信部、上海市經信委、上海市科委技術專家,上海市人工智慧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上海人工智慧發展聯盟副理事長,上海信息化青年人才協會副會長等職務。2019年,季昕華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狀」。2012年,季昕華在上海創立優刻得UCloud,公司自成立以來發展迅速,已成長為國內領先的中立第三方雲計算服務商。
  • 上海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積極行動支援戰「疫」一線
    新民晚報訊(記者 孫雲)疫情發生以來,上海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理事們積極行動,支援戰「疫」一線,擔任理事的無臂書畫家陳偉強還為白衣天使作畫兩張,鼓舞人心弘揚正能量。同時,基金會積極協調相關愛心機構,已向上海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捐贈5000隻一次性口罩,正在為上海市幾家面向殘疾人的康復中心募集更多防護用品。圖說:上海東海慈慧公益基金會宣傳畫。
  • 在抗疫一線書寫奮鬥故事 10人獲評山東戰「疫」最美青年其中青島2人
    經過組委會初審、青年代表線上覆審和公示,10名來自不同崗位基層一線的傑出青年獲評山東最美戰「疫」青年。其經手運往湖北疫區的醫用防護服達到3萬套、N95醫用防護口罩等1500餘萬隻。他始終堅守「醫療物資發運絕不過夜」的承諾,用辛勤的汗水和無悔的付出,力保湖北防疫物資運輸的生命通道暢通,充分體現了一名平凡快遞小哥的不凡擔當。吳鵬 臨沂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
  • 穿著「太空服」做手術?浦東這家醫院的新裝備提升無菌等級!
    這幾天,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東院的手術室來了幾位穿著「太空服」的「太空人」。這是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東院關節外科引入的新裝備「手術太空服」。這套手術設備,準確的名稱是「醫用個人防護系統」,由於穿上這套衣服後,外面看起來像「太空人」,所以大家都親切地稱這套設備為「太空服」。
  • 第五屆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候選人事跡簡介
    劉家禹——超氣流粉碎機發明創造  劉家禹,男,57歲,上海三愛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大專。近兩年來,他技術創新13項,獲經濟效益3917.9萬元,獲發明專利3項,其中「懸浮法聚四氟乙烯粉末的連續製備工藝及設備」項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穿上防護服,兒子說我像太空人叔叔一樣帥」
    新華社南京2月1日電題:「穿上防護服,兒子說我像太空人叔叔一樣帥」新華社記者邱冰清「我和南京市第二醫院的醫生一組,看著他們已連續奮戰很久,很辛苦,我好心疼。希望我們的到來能為他們分擔工作,緩解他們的疲勞。但願確診患者都能早日康復,疑似患者都能解除警報,早日出院。」
  • 泳鏡變護目鏡衝鋒衣改防護服、捐贈1.38億,13大體育品牌為抗疫...
    醫護人員對迪卡儂捐贈表示感謝衝鋒衣+無菌手術衣充當防護服防護服和護目鏡一樣短缺,據了解一所醫院每日需要消耗三百多件醫用防護服,且都以前線醫護人員為先。據探路者相關負責人介紹,探路者公益基金會曾連夜籌備上千件套絨衝鋒衣通過「疫區物資綠色通道」發往武漢,很多醫生在防護服實在缺乏的情況下,會使用這批衝鋒衣,外面套一層無菌手術衣進行緊急隔離。
  • 迪輔樂生物向上海市兒童醫院捐贈CT設備,共同守護未來希望
    5月25日下午,迪輔樂生物(上海)有限公司公益捐贈上海市兒童醫院CT設備啟用儀式,在上海市兒童醫院報告廳隆重舉行。踐行「愛與醫學相伴而行」社會責任理念的迪輔樂自然與社會公益基金先後捐贈了多批醫療防護物資(包括醫用防護服、醫用酒精消毒液、益生菌等),用於支援前線醫護人員。上海市兒童醫院作為守護兒童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三級甲等醫療機構,始終處於疫情防控的最前線。
  • 一次性防護口罩企業標準的主要指標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一次性防護口罩的術語和定義 本標準適用於覆蓋使用者口、鼻的日常防護用一次性防護口罩(非醫用口罩)。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於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於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於本文件。
  • 2018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標兵候選人公示
    曾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個人嘉獎多次,並獲評上海市公安系統「經偵衛士」稱號。小熒星獲評國家5A級社會組織、上海文化企業十佳等榮譽,每年斬獲國內外大獎五十餘項,被譽為上海城市名片、中國少兒藝術教育第一品牌。曾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廣播電視臺首屆領軍人才等榮譽。
  • 那非醫用的一次性防護口罩要法檢嗎?如何...
    如何區分醫用與非醫用口罩(滑動查看) 近期,國外新冠肺炎持續爆發,對口罩等防疫物質需求大增,由於各國標準不同,我國出口非醫用口罩誤作醫用的情況時有發生。那麼,究竟如何快速準確地區分醫用與非醫用口罩呢?請跟發布君一起來了解。 1口罩的基本分類與細分 口罩從用途可以分為醫用/非醫用兩大類。顧名思義,醫用口罩主要用於醫療方面的防護,可以細分為醫用防護、醫用外科、一次性醫用三種;非醫用口罩也被稱為個人防護口罩,可根據其適用場景,可細分為防顆粒物和日常防護兩種。不同用途的口罩其技術要求不同、適用範圍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