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還在為取得的巨大經濟成果感到鼓舞,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榮光直追第一,世界工廠非中國莫屬,GDP仍然高歌猛進之時,全球性氣候變化似乎已經在呈現加速變化。據《環球網》2018年報導,世界84位科學家參與的一份調查活動,調查報告在當年6月13日的《自然》期刊上發表,報告結論是過去5年來南極洲冰川的消融速度是之前的三倍,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全球海平面上升將是個大概率事件。
升溫的地球
全球的淡水資源的72%被冰封在南極冰川之中,世界95%的冰川皆在南極,南極洲萬年冰川不化的原因是有一條穩定的保護環流,如同是某位超級大師的完美設計與巧妙安排那樣終年環繞著南極冰原,保護其不被外界幹擾而融化。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是臨水而建,世界級的經濟中心多是濱海而成,因為水是人類文明存在的最基本物質條件,之所以國際都市大多建立在海邊,主要是運輸的方便,水運比起陸運有著巨大的成本優勢,這是人類經濟的自然選擇。如果走旱路從中國東部沿海到歐洲西部,通過火車這種運輸方式的成本遠高於水運。在中國古代走陸路絲綢之路那是不得已而為之。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從中國大陸運輸大量商品到西歐,用直尺量確實是近似一根直線的陸上交通,這種看似方便與簡單其實只是設計者主觀的心理臆想而已,中間沿途國家的過路費有多少不說,光是道路建成之後的維護費就夠人們喝一壺的了。因此所謂的旱路遠距離運輸只是一個美麗而簡單的夢想。美國之所以採用公路運輸為主,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通過霸權佔有的石油資源太多了,無所謂這一塊的成本。世界上又有幾個美國這樣的國家呢?家長看到有人當了狀元後就斥自己的子女為什麼不當狀元,或看到別人當了億萬富翁的宣傳,覺得自己也能當億萬富翁,看到美國人大搞公路運輸,也照搬著學,這樣是不是合理需要合理看待。
冰川的消融
南極洲冰川的消融與否,雖然到目前還只是科學家的預測,然而近年來氣候的異常是否與人類前所未有的經濟生產活動有關?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中國10多億人口都能過上,跟美國和澳大利亞一樣的生活,將會是全人類的悲劇和災難,地球根本無法承受。這句話說的非常令人氣憤,為什麼美國人能極端享受物質生活,中國人就不可以呢?這就象美國人擁有核武器,為什麼其他國家擁有了就是罪過呢?其實從這句話裡還反射出一個更大的思考,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人類社會所謂最先進國家的生活方式到底有沒有問題?
世界碳排放量排名
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沒有崛起時,世界經濟格局中發達國家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歐英美經濟體,加上個人口和數量不過一二千萬的澳大利亞和加拿大,1999年前差不多就是這樣,而其中美國佔了最主要部份,這時是美國從經濟到文化最為鼎盛時期,輸出的不僅僅是文化和價值觀,其極端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也在向世界輸出。那時的美國碳排放量無疑是世界老大,而進入2000年後新興發展中國家紛紛 崛起,這些國家以美國為榜樣,汽車,摩天高樓(雖然追逐的晚了幾十年,但仍然先過把癮再說)。美國2004年的人均碳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1.7%,中國為代表的增長率卻是二位數,2010年美國仍是世界第一碳排大國,人均20多噸,美國一年排放量是60億噸。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這些國家的排放量均在大幅增長,20年前美國西歐為世界主要的碳排國,到了現在恐怕美國已經讓出世界碳排第一的位置,短短20年時間就橫空出現一個比美國經濟更加繁榮的國家,汽車保有量迅速超越美國的同時碳排量也隨之跟上,更重要的是這種變化不止是一個國家,而是全世界多個大的經濟體在追趕美國。世界經濟一直在增長,經濟的增長總是帶動物質消耗水平的提高,人是物質的,這也是自然屬性,每個人都追求美好生活,其中包括物資享受,這真是一對矛盾。
全球碳排放量逐年增加
如果正如科學家預測那樣,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人類現代化經濟活動的增加導致,並且這種變暖最終引起南極冰川的消融,那全球海平面必將出現上升,一旦某種趨勢,尤其是大的氣候趨勢形成,恐怕難以輕易改變。目前三大碳放組織,分別是中國,美國,歐盟,其後是印度。科學家計算得出結論「2012年前每年南極冰川減少760億噸淡水,2012年後每年減少2190億噸淡水,而南極冰川總共約有2930萬立方公裡的淡水,體量再大若按這種方式消耗早晚出事。何況會不會出現如電影《後天》據說的那樣,大量淡水混入海水,導致洋流根本改變的災難。目前正在消融不僅僅是南極,格陵蘭冰川也在消融,據分析如果格陵蘭冰川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將上升7米,南極冰川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將上升60米。
那麼如果全球海平面真的升高了,哪些國家受到的損害最大呢?下面是海平面上升後的地圖。
海平面上升10米以後的中國地圖
當海平面上升10米以後,中國江蘇蘇北平原,江南地區,上海,以及天津,珠三角地區都可能被淹,蘇北地區是產糧區。
海平面上升50米後的中國
海平海上升50米的歐洲
海平面上升50米的北美
從海平面上升50米看,美國東部沿海經濟中心被淹並後撤,南部佛羅裡達基本上全部被淹,但總體美國地理影響並不大,美國主要的產糧區,世界的糧產中心依然不受影響。日本韓國,印度受影響都不是很大。歐洲主要是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影響最大,而做為世界第二經濟體的中國,受其影響最大,整個東部會被海水淹掉大部份,海岸線直接退到了中部,而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就在東部,長江流域,同時珠三角地區也將受到重大影響,更重要的是糧食產區大幅度減少。
洪災頻繁出現
以海平面上升10米來說,或許中國也是整個世界損失最大的國家,更不要說上升50米了。當人們在歡慶GDP,歡慶世界工廠在中國的成功之時,是不是要想想萬一海平面上升,最倒黴的就兩個國家,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國,和第二的他。美國東部沿海和中國東部沿海,十米的關難以度過。這也是當今碳排放量最大的兩個國家。
當今洪水自然災害大量出現,與全球變暖肯定有相當關係,南極與北極冰川消融後,大量的淡水進入海洋或進入大氣層,必然會導致氣候變化。人們當深刻反思一下,如果用這種經濟模式去發展,最終的後果到底會是什麼,到底會有什麼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