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有「談螢光劑色變」的「應激反應」,的確,螢光劑對皮膚的損害很大,但「檢測出螢光反應」就等於「添加了螢光劑」嗎?
本文將帶你了解螢光劑的前世今生,告訴你螢光增白劑到底是什麼,在哪裡應用,有什麼危害,以及與螢光反應的關係。
螢光增白劑又稱螢光劑或螢光漂白劑,它是一種螢光染料(白色染料),主要被應用於紡織、造紙、塑料及洗滌等行業。
螢光增白劑產生作用的原理: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螢光增白劑會吸收掉UV而發出藍色螢光(約410-480nm波長),在明亮的環境中,這樣的一種螢光就從視覺上對衝了黃色反光,從而使物體表面看起來變得更白,是一種光學上的補色、增亮。
很久以前人們製作白色物品主要是靠傳統的漂白、上藍工藝獲得,但給人卻有一種陳舊的感覺。使用螢光增白劑,其增白效果是上藍加白和化學漂白所無法相比的,之後螢光增白劑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泛,由開始的紡織品行業逐步發展到食品、食品接觸材料、化妝品、紙製品、洗滌用品等多種行業。
在食品行業中,螢光增白劑除了具有明顯的增白作用外,還有一定的保鮮、防腐作用,目前螢光增白劑是不允許添加在食品中的。螢光增白劑在食品接觸材料中的使用可以提高產品的白度和豔度,從而降低包裝成本。
在洗滌和紡織用品行業中,螢光增白劑使被洗滌的白色紡織品視覺效果上恢復到潔白、明亮的狀態,不僅改善了外觀,提高了品質和檔次,同時提升了其商業價值。螢光增白劑越來越凸顯它的重要性。
在日化行業,我國法規並未明確禁止螢光增白劑在日用品和化妝品中的使用,適量添加螢光增白劑是符合法規的。細心的消費者會發現一些國際大牌的產品成分中會有螢光增白劑「聯苯乙烯二苯基二磺酸二鈉」的身影。
然而,也有一些不良廠家為了立即美白效果會在面膜產品中過量添加螢光增白劑,給消費者帶來潛在的安全風險。
常常被問到在VISIA檢測中或在螢光檢測筆照射下發現有螢光,懷疑產品有添加螢光增白劑,要找商家索賠。
螢光劑可以產生螢光反應,但是能產生螢光反應的物質不只有螢光劑。
螢光的產生是由處於基態的化合物分子在吸收紫外或可見光的能量後,電子躍遷至高能量軌道激發態。處於激發態的分子通過振動弛豫或內部轉換過程躍遷到分子的最低激發態的最低振動能級,再發生輻射躍遷回到基態,發射光子產生螢光。
產生螢光的必要條件是其結構中有螢光基團,螢光基團都是含有不飽和鍵的基團,當這些基團是分子的共軛體系的一部分時,則該化合物可能產生螢光。常見的螢光基團有
分子結構中含有一個或多個取代基時(如-OH、-NH2、-COOH)可以增強或減弱螢光。
洗滌和日化產品常用的螢光增白劑聯苯乙烯二苯基二磺酸二鈉的結構式如下:
天然維生素E,有螢光反應,但不是螢光劑,其分子結構式如下:
由螢光反應的基團可知,能產生螢光的物質多種多樣。具有螢光反應的物質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如蝦、蟹、水母、螢火蟲等動物體內;人體也含有螢光物質,主要是胺基酸、維生素、蛋白質、荷爾蒙等;醬油、普洱茶、白酒、紅茶、咖啡等發酵食品也可以產生螢光反應。
化妝品中常見的成分水楊酸、維生素A、維生素E、黃酮類、多酚類、白藜蘆醇、鞣花酸,植物提取物如葉綠素、銀杏黃酮、苦參生物鹼等都可以在紫外線的激發作用下出現螢光反應。
活性成分黃酮類母體結構:
雖然國家並未禁止在護膚品中添加螢光增白劑,化妝品生產企業在選用原料時,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法規、標準、規範的相關要求,並對原料進行安全性風險評估,承擔產品質量安全責任。
所以,螢光增白劑添加於化妝品中並不是絕對安全的。有的不良廠商為了即時效果,會在產品中大量添加螢光增白劑來達到即時美白的功效,皮膚越是暗啞、發黃,效果越好。但是長期使用這類產品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危害呢?
螢光增白劑對人體皮膚的安全性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Luckhaus以裸鼠進行相關實驗:結果顯示裸鼠的表皮層附著有螢光增白劑,螢光增白劑可能與皮膚的角質層以某種化學鍵相結合,殘留於皮膚上,從而不同程度的影響皮膚健康。
Keplinger和Fancher等以5~10g/kg的螢光增白劑溶液對小鼠進行皮膚封包試驗,結果表明,局部皮膚出現輕微紅斑反應。
上海市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研究所報導了65例螢光增白劑致成衣工職業性皮膚病的病例。報導中指出這些工人均有螢光增白劑接觸史,患病人數佔受檢總人數的73.9%,說明螢光增白劑有較強的致敏性。
廣東省皮膚病醫院發現7例經Visia皮膚檢測系統檢測發現面部含螢光增白劑的病例,其中3例為「爆發性痤瘡」的患者,4例為「黃褐斑」突然加重的患者,這些患者均長期使用了含螢光增白劑的面膜。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可能有兩種原因:
一是所用產品添加了螢光增白劑,此類產品長期接觸會增加過敏性皮炎的機率;
二是產品含有能產生螢光反應的成分,比如維生素、黃酮類、多酚類,這些並不是螢光增白劑,不會對皮膚造成危害。
其次,如果確實產品成分中有發現添加了螢光增白劑,如果是正規廠商的產品也不必恐慌,安全風險在可控範圍之內。若非正規廠家,建議果斷放棄,不要繼續使用,重新購買正規廠商產品,或者產品成分中不含螢光增白劑的產品。
總之一句話,不能「談熒色變」,理性看待螢光反應。
參考文獻
1. 張建成. 現代光化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
2. 姜楠等.螢光增白劑應用現狀及研究進展[J].中國衛生工程學,2019(3):476-480
3. Luckhaus G, Löser E. Study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of the effect of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 on the skin of mice[J].Environ Qual saf Suppl,1975(4):198-202.
4.Keplinger ML, Fancherr OE. Toxicologic studies of four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J]. Oxicol Applied Pharmacol,1974(27):494-506.
5. 夏寶鳳,汪森榕,唐春元.螢光增白劑所致成衣工職業性皮膚疾患65例報告[J].中國工業醫學雜誌, 1994,3: 182-183.
6. 艾菁等.螢光增白劑對人體皮膚的安全性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6,3:104-107
7. 董仲生.螢光增白劑的應用及其使用安全性[J].中國洗滌用品工業,2011(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