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螢光增白劑之前,我們先來了解螢光。螢光是一種光致發光的冷發光現象。當某種常溫物質經某種波長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線或X射線)照射,吸收光能後進入激發態,並立即退激發並且發出比入射光的波長還長的出射光(通常在可見光波段),具有這種性質的出射光被稱為螢光。很多螢光物質一旦停止入射光,發光現象也會立即消失。
具有上述性質的物質被稱為螢光劑,因此,螢光劑並不是具體的某一種物質,而是一類物質的總稱。螢光劑吸收光能後發出的出射光,位於可見光波段,可呈現多種顏色。而生活中,人們常用的螢光增白劑,化學成分是二苯乙烯類衍生物,其特性是吸收紫外線而反射藍白磷光。生活中的白色物品能夠輕微吸收可見光中的藍光而造成藍光不足,使物品略顯黃色,影響產品美觀。如果在白色產品中添加螢光增白劑,其吸收紫外光轉化為藍色的出射光,與產品本身的黃色互為補色,肉眼看到的產品就會增白,這就是生產廠家添加螢光增白劑的原因。
那麼,日常生活中添加螢光增白劑的物品,是否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科學研究表明:螢光劑被人體吸收後不容易降解,一旦與人體中的蛋白質結合,只有通過肝臟分解才能排出體外。根據醫學臨床實驗,螢光劑可以使細胞產生變異,可能會成為潛在的致癌因素。但是添加了螢光劑的產品一般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我國對螢光劑的添加有明確規定:在日用品中不可檢驗出可遷移螢光物質。「可遷移性螢光物質」是指所添加的螢光物質會通過洗滌、啃咬、流汗或碰觸而轉移到人體皮膚或黏膜。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用紫光手電檢測出螢光增白劑時,不必驚慌,符合國家規定的產品是不存在螢光遷移性的,螢光增白劑不會遷移到人體內,也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鄭 楠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