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沙丘之變」後(有興趣的可以看前一篇文章),主父趙武靈王和最有能力奪權的公子章都已死去,趙惠文王手中的權利也逐漸穩固起來,趙國在「胡服騎射」的影響下正在逐漸變得強大起來,發展到最後甚至可以和強秦抗衡。
不僅兵強馬壯,趙惠文王身邊還有好幾個鼎鼎大名的人才,有「戰國四將」之一的老將廉頗,有「完璧歸趙」的上卿藺相如,有兩次大敗秦軍的將領趙奢,有「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還有名將樂毅。在這些人的輔佐下,再配上強大的戰鬥力,趙國完全有實力一統天下,但是和趙武靈王比起來,趙惠文王卻顯得沒有那麼大的魄力,處處謹小慎微,不敢和秦國對抗。
趙惠文王手中握有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後就派人告訴趙王說願意以十五座城來交換和氏璧,趙惠文王很糾結,不知道該不該同意這次交易。這時一個大臣向趙惠文王推薦了一個人,是他手下的一名門客,很有才華,他就是藺相如。藺相如對趙惠文王說「不獻璧,咱們理虧,獻了璧,秦國不給城,那就是秦國理虧,秦強趙弱,不得不獻」。而且藺相如還主動請纓願意帶璧入秦,並且承諾如果秦昭襄王反悔,他一定會完璧歸趙。
趙惠文王便派遣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入秦,秦昭襄王拿到璧以後十分高興,便拿給嬪妃傳看,藺相如見秦王不談給城的事,便對秦王說和氏璧上有一塊瑕疵,他要給秦王指出來。秦昭襄王把璧遞給藺相如以後,藺相如捧起和氏璧來到一根柱子前,說道「我趙國得知秦王喜歡和氏璧,便忍痛割愛派臣送璧入秦,可秦王卻表現得毫無誠意,如果秦王逼迫,我寧可把和氏璧和我的頭一同撞碎在這柱子上!」秦王大驚,連忙拿出地圖來劃出十五座城,藺相如知道秦昭襄王並沒有誠意,便說趙王獻璧前曾沐浴齋戒數日,秦王也得用同樣的禮節來迎和氏璧入秦。秦昭襄王無奈,只好答應藺相如。
回到住處,藺相如派手下打扮成普通人模樣,帶著和氏璧從小路趕回趙國,等到了定好的日子藺相如只身前往,對秦王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如果秦王真有誠意,就請先給趙國十五座城,趙王定會把和氏璧送過來」。秦昭襄王知道自己被耍了,但是也無可奈何,只能放藺相如回去。
藺相如的這次表現深得趙惠文王的喜愛,開始重用他。後來秦昭襄王邀請趙惠文王在澠池聚會,本來趙惠文王害怕不敢去,後來在廉頗和藺相如等人的勸說下才敢前往,也是在藺相如的機智應對下才沒有被秦國佔了便宜。不過當時秦國正在和楚國交戰,大部分的軍隊都困在了秦楚交界處,以趙國的力量根本不用怕秦國,甚至如果和楚國聯手的話甚至能打敗秦國。可是趙惠文王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
後來趙惠文王派人跟秦昭襄王說想要和秦國互換佔領的對方的土地,秦昭襄王很痛快的就答應了,並且率先將佔領的趙國的城池還了回去,可是卻遲遲等不到趙國歸還秦國的土地。秦昭襄王知道自己被耍了之後,大怒,便派大軍攻打趙國的閼與,趙軍在大將趙奢的帶領下大敗秦軍,這樣的戰績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少見的。
和他的父親趙武靈王相比,趙惠文王在任用賢能方面做的還是很好的,不過他卻缺少稱霸天下的魄力,所以我們在了解他的一生時最大的感覺就是他一直被欺負,卻很少反抗,這樣雖然保存了趙國的戰鬥力,可也失去了很多開疆擴土的機會。在他死後,他的兒子趙孝成王比他更不如,甚至直接把趙國多年的積累毀於一旦,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下期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