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歷】
趙武靈王(約前340—前295年),中國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死後諡號武靈。名雍,嬴姓趙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當稱為趙雍,不叫嬴雍。)
【歷史功過】
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只是雄心勃勃的趙武靈王不甘寂寞,在攻滅中山國後,又要做中原的霸主,想要奪回王位,重做趙王,結果政變失敗,困死沙丘宮。
趙武靈王被圍困那麼久,居然沒有一個忠於他的親信前來搭救,沒有任何大臣挺身而出,沒有任何援助勢力前來幹預,這固然說明了公子成一黨的強大,也反映了當時多數人對趙武靈王持著趨於否定的態度,至少是不理解、看笑話、畏懼。而且這種人為數眾多,代表著朝堂上的一大批人的立場。他們排斥趙武靈王的變革,至少趙武靈王死了,我們不用穿著胡服上班了。在《戰國策》上,他們做了很多的發言(其中包括武將),批評胡服騎射。趙武靈王之死,可以說是他們共同投票的選擇,而不是一場「驚變」式的意外。自古改革者,是不落好的。
【名言名文】
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意思是:就算全世界的人都笑我,我也要胡服,我也要建功!
【成語典故】
胡服騎射
當楚國正在遭到秦國欺負的時候,北方的趙國倒在發奮圖強。趙國的國君武靈王,眼光遠,膽子大,想方設法要把國家改革一番。
有一天,趙武靈王對他的臣子樓緩說:「咱們東邊有齊國、中山(古國名),北邊有燕國、東胡,西邊有秦國、韓國和樓煩(古部落名)。我們要不發奮圖強,隨時會被人家滅了。要發奮圖強,就得好好來一番改革。我覺得咱們穿的服裝,長袍大褂,幹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數民族)短衣窄袖,腳上穿皮靴,靈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你們看怎麼樣?」
樓緩聽了很贊成,說:「咱們仿照胡人的穿著,也能學習他們打仗的本領了,是不是?」
趙武靈王說:「對啊!咱們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馬拉車,但是不會騎馬打仗。我打算學胡人的穿著,就是要學胡人那樣騎馬射箭。」
這個議論一傳開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對。趙武靈王又跟另一個大臣肥義商量:「我想用胡服騎射來改革咱們國家的風俗,可是大家反對,怎麼辦。」
肥義說:「要辦大事不能猶豫,猶豫就辦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認為這樣做對國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譏笑?」
趙武靈王聽了很高興,說:「我看譏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會贊成我。」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武靈王首先穿著胡人的服裝出來。大臣們見到他短衣窄袖的穿著,都嚇了一跳。趙武靈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講了,可是大臣們總覺得這件事太丟臉,不願這樣辦。趙武靈王有個叔叔公子成,是趙國一個很有影響的老臣,頭腦十分頑固。他聽到趙武靈王要改服裝,就乾脆裝病不上朝。
趙武靈王下了決心,非實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這個新辦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親自上門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覆地講穿胡服、學騎射的好處。公子成終於被說服了。趙武靈王立即賞給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們一見公子成也穿起胡服來了,沒有話說,只好跟著改了。
趙武靈王看到條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裝的命令。過了沒有多少日子,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起胡服來了。有的人開頭覺得有點不習慣,後來覺得穿了胡服,實在方便得多。
趙武靈王接著又號令大家學習騎馬射箭。不到一年,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親自率領騎兵打敗臨近的中山,又收服了東胡和臨近幾個部落。到了實行胡服騎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樓煩都被收服了,還擴大了好多土地。趙武靈王就打算同秦國比個高低啦。
趙武靈王經常帶兵在外打仗,把國內的事交給兒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傳位給兒子,就是趙惠文王。武靈王自己改稱主父(意思是國君的父親)。
趙主父為了要打敗秦國,把國內的事安排好以後,決心親自到秦國去考察一番地形,並且觀察一下秦昭襄王的為人。
他打扮成趙國的一名使臣,帶著幾個手下人,上秦國去。
到了鹹陽,趙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見秦昭襄王,還向他報告了趙武靈王傳位的事情。
秦昭襄王接見了那個假「使臣」後,覺得那個「使臣」的態度舉止,既大方,又威嚴,不像個普通人,心裡有點犯疑。過了幾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請他,發現那個「使臣」已經不告而別了。客館裡留著一個趙國來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他找來一問,才知道他接見的原來就是有名的趙主父。秦昭襄王大吃一驚,立刻叫大將白起帶領精兵,連夜追趕。追兵到函谷關,趙主父已經出關三天了。
【生平大事】
五國「會葬」
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魏、楚、秦、燕、齊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趙肅侯生前英雄一世,與魏、楚、秦、燕、齊等國連年惡戰而不處下風,趙國儼然是北方的新霸主。魏惠王后期,趙肅侯聽從蘇秦之言,連續發動合縱攻勢,打擊魏國,使魏國的百年霸業再次受到嚴重削弱,不足以阻擋趙國的南進,為趙國向中原發展掃除了最強大的一個敵人。趙肅侯死後,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趁趙國新君年幼之際,俟機圖趙。
應對措施
對於十五歲的少年趙武靈王來說,父親的葬禮實在是兇險,搞不好趙國就會被五國聯軍滅掉。在趙肅侯的託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趙武靈王決定採取針鋒相對的強硬應對措施、抱著魚死網破的態度,擺開決戰的架勢來迎接這些居心叵測的弔唁使者。
趙武靈王命令趙國全境處於戒嚴狀態,代郡、太原郡、上黨郡和邯鄲的趙軍一級戒備,準備隨時戰鬥。聯合韓國和宋國這兩個位於秦、魏、楚、齊之間的國家,使趙、韓、宋三國形成品字型結構,將秦、魏、楚、齊四個國家置於兩面受敵或者三面受敵的被動局面。又重賂越王無彊,使之攻楚,先把與趙國不搭界的楚國的注意力轉移到它的老對手越國身上去。重賂樓煩王擊燕和中山。燕國是五國中比較弱的一個,在樓煩的強力攻擊下,燕易王比較緊張,十分擔心趙國與樓煩夾擊燕國。中山雖然不是一流的強國,但由於楔入趙國的版圖內,經常受齊國的指使從背後攻擊趙國的都城邯鄲,對趙國的威脅比外部的強敵更大。中山在樓煩的攻擊下,也無暇顧及對趙國的趁火打劫了。在去掉了燕、楚兩個強敵後,魏、齊、秦集團對趙、韓、宋集團就沒有什麼優勢了。
趙武靈王命令來會葬的五國軍隊不得進入趙國邊境,只許五國使者攜帶各國國君的弔唁之物入境,由趙國負責接待的大臣將他們直接送往邯鄲。魏、秦、齊見趙國重兵待客,戒備森嚴,而且趙、韓、宋聯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要佔趙國便宜的念頭。五國使者入趙後,見趙國精銳雲集邯鄲,戰爭一觸即發,不敢有任何的差錯,在與趙武靈王厚葬趙肅侯後,便匆匆離去。魏惠王發起的五國圖趙的陰謀被趙武靈王挫敗了。年少的趙武靈王初涉君位就經受住了如此嚴峻的考驗。
趙武靈王元年(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圖趙不成後,即開始著力彌補魏、趙關係裂痕,帶領太子嗣到趙國祝賀趙武靈王正式即位。趙武靈王與肥義也以禮相待。趙國的重要盟國韓國的韓宣惠王與太子倉也來趙國祝賀趙武靈王登基。
趙武靈王三年(公元前323年),趙國向中山國壓迫,在靠近中山邊境的鄗(今河北柏鄉北)築城。
力壓秦國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對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向軍政府更邁近了一步,趙國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趙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再次進攻中山。趙軍捷報頻傳,一直攻到了中山國都城靈壽(今河北平山)附近的寧葭(今河北獲鹿北),徹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陘。
趙武靈王趁秦國此時內戰正酣,西渡黃河,攻取了秦國與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區(今陝西北部與內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區),對秦國造成嚴重的壓迫之勢。林胡在與趙軍的作戰中損失慘重,林胡王被迫向趙武靈王獻出大量的良種馬,才得以求和。在得到良種林胡馬的補充後,趙武靈王又招募了大量的林胡勇士,把他們編入到自己的騎兵軍中。
五國亂戰
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楚國滅掉了越國。楚懷王滅掉龐大的越國後,成了獨據長江中下遊的巨無霸,對整個黃河流域的國家都虎視眈眈。齊國更是由於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沒有想到楚國的實力會如此強大,如此輕易地滅掉了另一個強國越國。楚國由於滅掉越國而與齊國接壤,齊國非常緊張。本來與楚國接壤的韓、魏、秦對於楚國咄咄逼人的氣勢也十分害怕。但可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野心勃勃的楚懷王向韓、魏、秦、齊大舉進攻,奪取了四國不少的土地。四國於是開始向趙國求援,而楚懷王也派使者與趙武靈王聯繫南北夾攻四國。趙武靈王希望楚國能把這種咄咄逼人的氣勢持續下去,同時又不希望楚國變得更強大。於是,趙武靈王派仇液入韓、富丁入魏、趙爵入齊,以堅其抗楚之心。秘使王賁入楚,轉達趙武靈王同意楚國南北夾攻的建議。趙武靈王派樓緩入秦,密切觀察秦國內亂的發展。派代相趙固監視胡人的動靜,注意燕國對秦國內亂的反應。
立秦昭襄王
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趙國大舉進攻中山,從南、北、西三個方向合攻中山國的都城靈壽。這個時候,樓緩派人來報,秦國的內亂以宣太后的勝利而結束。趙武靈王決定暫停對中山的進攻,先解決秦國的立新王問題。於是,趙武靈王向中山王索取四邑後退兵。
趙武靈王聽說宣太后戰勝惠文后,欲立次子涇陽君公子芾為新的秦王,立即派使者通知樓緩,讓樓緩告訴宣太后,趙武靈王準備迎立宣太后的長子,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為新秦王。同時,趙武靈王命令趙固入燕迎立公子稷。燕國非常希望公子稷出任新的秦王,對趙武靈王的建議很支持。秦國由於歷時三年的內戰,此時已疲憊不堪。在北邊,趙國奪取了榆中後對秦國形成了壓頂之勢。在南邊,楚懷王對漢中、巴蜀早已垂涎。如果宣太后不同意趙武靈王的意見,一場惡戰又將開始,趙武靈王對燕國內政的幹涉歷歷在目。宣太后不得已,同意了趙武靈王的意見,立公子稷為新的秦王。雖然公子稷是宣太后的長子,但由於公子稷是趙武靈王所立,宣太后還是奪了公子稷的實權,重用自己的兄弟穰侯魏冉和華陽君羋戎,自治朝政,親自與趙武靈王周旋。公子稷就是秦昭襄王。
廢太子章
趙武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將貴族私藏的、不在國家戶籍的奴隸遷往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和原陽(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的騎邑,為在那裡訓練的騎兵服務。趙武靈王下令,對國內尚不聽從國家號召胡服的,採取強制措施。趙武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1年),吳娃死,趙武靈王十分傷心。趙武靈王答應了吳娃死前的最後請求,廢掉了長子太子章,改立吳娃的兒子王子何為太子。
修建長城
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繼續攻擊中山國,奪取了中山與代郡和燕國交接的土地,把中山完全裹在趙國境內,對中山進行了嚴密的封鎖。林胡與樓煩想與中山夾擊趙國的代郡,遭到了趙武靈王的痛擊。趙武靈王奪取了林胡和樓煩的大片土地,建立了雁門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寧武以北至內蒙古間地區)和雲中郡(今內蒙古大青山以南、黃河以南,長城以北之間),迫使林胡和樓煩大幅度地向北遷移。趙武靈王派人修建了兩道長城,以阻止林胡和樓煩的南下。第一道在今內蒙古烏加河、狼山一帶,第二道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包頭、呼和浩特至河北張北一線。
壯年退位
趙武靈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韓王的女兒,為趙武靈王生了公子章。公子章本來是太子。後來,韓夫人去世,趙武靈王在得到美女吳娃後,就把吳娃立為自己新的夫人。吳娃生的兒子就是趙惠文王。吳娃在短暫的一生裡為趙武靈王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但從來沒有求過趙武靈王一件事,這讓趙武靈王對吳娃感到很愧疚。吳娃最愛趙王何,死前求趙武靈王立何為太子。於是,趙武靈王廢掉公子章,而立何為太子。趙王何雖然年幼,但卻聰明機巧,深有其母之智,趙武靈王也很愛他。
在當初立趙何為新王,自己退位的時候,趙武靈王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與自己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自己可以全心專注於趙國激烈的對外軍事鬥爭。趙武靈王的本意是在趙國構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兒子都是國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國王的稱號,而是使用有著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稱號。趙武靈王讓趙王何提前即位的另一個考慮是,自己經常親自帶兵打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遭到不測,到時候,趙國必定會大亂。先前幾代國君都是在政變中或者在反政變中即位的殘酷事例,讓趙武靈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權平穩的交給自己的接班人,而且還要送上一程。但是趙武靈王的這番設想卻嚴重違背了政權構建的基本規律,最終造成了趙國的內亂。
沙丘宮變
在肥義的教導扶助下,天賦聰敏的何很快就進入了王的角色。經過三年的聽政,趙王何已經很懂得治國的道理了。但是,相貌秉性更相自己的公子章在朝見弟弟趙王何時的萎靡頹廢讓趙武靈王十分痛心。公子章本來也是一個極其出色的太子,只是由於自己的吳娃的愛,而廢掉了公子章。與吳娃的美貌聰穎一樣,韓夫人的賢惠持重也曾經深為趙武靈王所著迷。如今,趙武靈王最心愛的兩個女人都去世了,不能與自己分享歷代趙國國君都未曾達到的至高榮譽了。對於自己最喜愛的兩個兒子,趙武靈王希望他們都能分享自己創造的無上偉業,尤其是公子章。公子章在無辜被廢後,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在想起賢惠的韓夫人的時候,趙武靈王就會更加的愧疚。他想找一個填補自己愧疚之情的辦法。
公子章比趙王何年長十歲,性格強悍,體魄健壯,大有趙武靈王之型,本來最為趙武靈王喜愛。趙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伐中山時,不到十五歲的公子章就被委以統率中軍的重任,在趙武靈王的親自指揮下,取得了攻打中山的大勝利。此後,公子章多次隨從趙武靈王出徵,屢立戰功,為國人所稱頌。
趙武靈王封公子章為安陽君,派田不禮相公子章。田不禮相公子章,時常表示對公子章的遭遇很同情。田不禮本是齊國的失勢貴族,一直希望能夠東山再起。在被趙武靈王任命為廢太子章的相後,田不禮認為機會來了。田不禮對趙武靈王的廢長立幼的做法很憤慨,經常以立長乃天經地義、人間正道的說辭影響公子章。公子章被廢後,對王位本已經心如死灰,但田不禮不斷煽風點火,公子章又聯想到趙武靈王對自己及母親是如此的絕情,那點死灰竟又復燃了。
趙武靈王經常與公子章居住在一起,衣食住行均命人準備兩份,公子章的儀仗用度與趙王何的幾乎一樣。趙武靈王對公子章的厚愛,趙王何雖有隱憂,但卻不便明言。肥義也覺此事不妥,但他了解趙武靈王的心情,心想,公子章被無辜廢掉太子位,失去為王的機會,趙武靈王對公子章的厚待也算是他的彌補之意吧,便也不深計較。朝中的許多大臣們見公子章又受到了趙武靈王的厚愛,以為趙武靈王又有什麼新的打算,便暗中與公子章來往。公子章對權力本不陌生,見朝中大臣又都向自己示好,胸中的理想和抱負止不住地向外湧。公子章要奪回本應屬於自己的王位。
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打算把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這個想法的背後是趙武靈王要收回趙王何的實權,重新親掌朝政。趙武靈王畢竟正值四十六歲的壯年,在攻滅中山、趕走林胡、消化樓煩後,趙武靈王又有了新的理想。此時的趙國由於沒有參與中原國家的混戰,實力最強,而齊、秦、韓、魏、楚由於連年的混戰,此時已不是趙國的對手。趙武靈王在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後,還要做中原的霸主。為了實現他心裡的這個偉大理想,他的第一步是奪回王位,重做趙王。在自己主動放棄王位,禪讓趙何以後,趙武靈王就逐漸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趙何在肥義的輔佐下,名正言順地取代趙武靈王成為趙國的一號人物。趙武靈王最初的二元政治的設想失敗了。儘管趙王何是趙武靈王親自立為王的,但權力與名位遠去的痛苦讓趙武靈王十分失落,一生追求榮譽的趙武靈王有些不甘寂寞了。潛意識中重新扶植公子章的根源越來越明晰,說到底,就是要奪回自己曾經放手的權力。
趙武靈王把要立公子章為代王的想法同肥義說了,肥義不同意。起初,肥義以為立公子章為代王是趙武靈王的過分溺愛。但慢慢的,肥義明白了趙武靈王的真實用意。肥義是個忠厚能幹的胡人後裔,他的想法是,自己是國家的相,那麼就要為國家負責,自己是趙王何的老師,那就要對趙王何負責。在過去的四年裡,肥義精心輔佐趙王何,使趙王何已經很得王的精髓。肥義為趙王何建立了一個可靠的勢力範圍,趙王何的羽翼已成。根據肥義的觀察,趙王何是個與他父親一樣渴望榮耀的人,如果趙國再出現一個王的話,不管是誰,趙王何都不會容許,趙國必然要有一場血戰。事實上,肥義也正是以鐵血來教育趙王何對待王權的態度,決不允許任何人對王權有所覬覦。王權不穩,國家必亂,這裡不只是一個個人榮辱的問題。肥義對趙武靈王雖然很有感情,但國家大義卻不允許他支持趙武靈王的悖逆。支持趙武靈王的想法就等於將趙國分成了三部分。公子章的能力,肥義是深深知道地,對於公子章暗借羽翼,肥義也是了解的。公子章一旦為代王,立即就會有大批的臣民歸附他。趙武靈王就更不用說了。肥義對趙武靈王的拒絕也採用了冠冕堂皇之詞,以國無二日、百姓方寧來明說立公子章為代王的不可,同時暗示趙武靈王重新執政這個想法的危險性。趙武靈王悻悻而去。
肥義在送走趙武靈王后,就把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向趙王何講了。趙王何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與肥義商議了對策,趙王何的一切外事由肥義代辦,命令可靠的胡人將領信期日夜守護趙王何。這個時候,公子成與大臣李兌聽說趙武靈王代公子章討封不成後來見肥義,表達了對趙王何處境的憂慮,表明願為王效勞。宗室重臣陽文君趙豹來見,提醒趙王何與肥義早做準備。趙豹與肥義同為趙肅侯時的重臣,與肥義最為交好,但卻不為趙武靈王所喜。李兌為肥義選拔培養的青年才。公子成受胡服騎射之挫後,蟄居多年,趙王何即位後,肥義利用公子成在宗室中的影響,為趙王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公子成也為自己能夠東山再起而十分感激趙王何與肥義。肥義讓李兌與公子成移往都城外,拿著趙王何的兵符,準備隨時起兵勤王。讓趙豹坐鎮邯鄲,不許外地軍卒入城。趙王何則嚴控兵符,肥義則注意收集情報、統籌安排。
趙武靈王本以為自己代公子章討封必成,不想被肥義拒絕。肥義拒絕則趙王何更會拒絕。於是,趙武靈王將討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意在激公子章與趙王何爭鬥,自己好以調和的身份,重新執掌朝政。公子章與田不禮果然十分怨恨趙王何與肥義,對於父親的默許,公子章決定採取行動。
由於趙豹對邯鄲的防衛很嚴密,趙王何也只是聽政時才得一見,公子章與田不禮無法下手。趙王何對趙武靈王的調兵也控制得很嚴,趙武靈王知道趙王何已對自己有所防範。這激起了趙武靈王更大的鬥志。此時,趙武靈王已經不把趙王何看作自己的兒子了,而是作為自己最大的對手。
趙武靈王以在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西北)選看墓地為名,讓公子章與趙王何隨行。趙王何沒有辦法,只得在肥義和信期的陪同下隨行。到沙丘後,趙王何居一宮,趙武靈王與公子章居一宮。
田不禮勸公子章形成殺趙王何的事實,再控制趙武靈王,既而以奉趙武靈王之命的名義稱王。於是公子章借用趙武靈王的令符請趙王何到主父宮議事。肥義感覺不對,要趙王何與信期加強防衛,自己不歸即為事變。命令準備使者,如果一旦發生變亂,立即通知公子成與李兌勤王。
肥義入主父宮後,果然覺得氣氛不對。沒有見到主父,卻見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禮,知道自己肯定回不去了,意料中的事情果然發生了。公子章與田不禮見以主父的名義都調不動趙王何,知道趙王何已有所準備。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以快制勝。在殺了肥義後,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再遣使者調趙王何,如其不來,則立即進攻。公子章與田不禮暗中養有眾多武士。趙王何見肥義未歸,而使者又至,知道發生事變。信期逼問使者,果然肥義被殺。信期怒斬使者,率軍保衛主父宮,與公子章和田不禮及其黨徒展開激戰。李兌與公子成很快也率軍趕到沙丘,參與平叛。趙王何的軍隊很快就控制了局面,公子章與田不禮戰敗,田不禮逃亡宋國,公子章敗退到主父宮,主父納其入。信期、李兌、公子成圍主父宮。李兌想向趙王何請示如何處置,被公子成制止。公子成說,以目前之勢,如果請示趙王何,趙王何很難下達趕盡殺絕的命令,親口誅其父兄。如此一來,圍主父宮,趕殺公子章就會成為信期、李兌、公子成的罪過。而如果不請示趙王何,自己處置,趙王何也一定會接受這個結果。李兌與信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公子章及其黨羽,主父不能制止。公子成盡出主父宮人,不許主父出宮。主父欲拼一死,但公子成等人只圍不戰,無人敢擔刺殺主父的罪名。主父被圍在內宮裡,內宮本無存糧,一些日常的瓜果點心沒過幾天就被吃光了。
武靈王想出去,卻被士兵攔住不讓出。他被包圍達三個月,在宮中得不到飲食,飢餓難耐,就掏雀窩捉幼雀生食充飢,終於餓死在沙丘宮中。公子成、李兌誅殺了公子章、田不禮,餓死趙武靈王后,惠王年幼不能治國,於是公子成為相國,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趙國雖安定下來,但國力在這次內亂中已一度受到損失。
沙丘臺懷古
吳存禮
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明於此休。
年來月去春寂寞,故宮雀鼠尚含羞。
【秘聞軼事】
武靈王本人在前296年的沙丘之亂中被幽禁餓死,死後諡號為武靈王。趙君稱王,自武靈王諡號始。
【名人評說】
梁啓超:趙武靈王是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因為他和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武帝、明成祖一樣,是少數可以取得對北方遊牧民族戰爭勝利的人之一。1903年,梁啓超發表《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
登大青山訪趙長城遺址
翦伯贊
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
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
望斷雲中無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
兩千幾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