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在今天的河北邢臺大平臺村。
歷史,在這個如今看起來普通的地方,「邪門」地拐了兩個大彎。
前295年,通過「胡服騎射」使趙國強大起來的趙武靈王,餓死在沙丘。
當時,這位一代雄主正在精心準備攻秦。
前209年,秦始皇巡行天下,暴斃於沙丘。
隨後,大秦帝國迅速走向崩潰。
沙丘,為什麼總是沙丘呢?
其實,歷史在沙丘兩次拐彎,雖是巧合,但一點也不邪門。
不普通的沙丘
如果大事件總是發生於名不見經傳之地,或許您會覺得「邪門」。
但是,如果大事件發生在不普通的地方呢?比如鹹陽、長安、洛陽啥的,或許您就不會認為那麼「邪門」了。
當時的沙丘,就不是什麼名不見經傳之地。
沙丘所在的邢臺,是「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他已有3500年的建城史,是黃河以北建城最早的「第一古城」。
商代曾在邢臺建都百餘年,後遷徙。
後來,趙國也曾在此立都,後遷都邯鄲後,仍以此為別都。
至於沙丘嘛,就是商紂王尋歡作樂的行宮。他曾在此築鹿臺,以供遊樂。
所以,沙丘,在當時可不是什麼名不見經傳之地,而是不普通的地方。
兩代雄主離奇死於沙丘,雖算巧合,但絕非邪門。
趙武靈王緣何死於沙丘?
戰國中期時,邢臺處於趙與中山的邊界。雙方在鎬等地多番交戰。
前299年,趙武靈王為了專心用兵,把王位讓給了其子公子何,也就是趙惠文王。
趙武靈王以公子何在邯鄲主持內政,他自己以主父的身份,主要負責用兵。
由於長期主持對中山作戰,趙武靈王在信都(也在今邢臺)活動較多。
前296年,趙滅中山,胡服騎射改革取得階段性勝利,趙武靈王在信都大會諸侯,好不威風。
不過,這些年裡,邯鄲,公子何與一些「胡服騎射」中被邊緣的宗室結成同盟,已不願再受趙武靈王擺布。
前295年,趙武靈王想讓另一兒子,公子章為代王,趙惠文王「不許」。
公子章,曾在討伐中山的作戰中為南路軍主將,也有相當實力。
如此,趙武靈王、公子章、趙惠文王,三股力量已在暗中角力。
前295年,趙武靈王帶公子章、惠文王一起巡遊沙丘,尋找墓地。
趙武靈王與公子章居於一宮,惠文王另居一宮。
沙丘,當初是趙與中山交界之地,因此,公子章在附近有一定影響力。
另一方面,沙丘距離邯鄲、信都都不遠不近。
不太近,一旦有事,惠文王從邯鄲發兵肯定趕不及,而趙武靈王的信都距此也有一些距離,便於公子章劫持父親。
不太遠,事成後,公子章來得及趕回邯鄲控制局勢。
於是,沙丘,成了攤牌之地。
公子章假傳趙武靈王命令,召惠文王前來,企圖截殺之。
肥義感覺不對勁,代惠文王前去,被殺。
惠文王一方的公子成、李兌,就近發四邑兵來攻打公子章。
公子章戰敗,逃入武靈王宮中,惠文王、李兌遂引兵圍宮要人。
由於圍王宮是死罪,趙惠文王一行一不做二不休,在殺公子章後,困趙武靈王於宮內,封鎖內外。
一代雄主,就這樣活活餓死!
沙丘,成為趙武靈王葬身之地,只不過是因為:沙丘,是公子章選擇的兵變之地!
秦始皇為何死於沙丘
秦始皇巡遊天下,也死於沙丘。
從巡遊路線看,當時的秦始皇,已經完成了對六國大部分地區的巡視,還剩下燕、趙之地未巡視。
尤其是代、上郡。那是秦抗擊匈奴的前線,也是扶蘇、蒙恬統領的長城兵團所在。
而沙丘,是從山東、河北,通井陘,至代郡的必經之地。
在琅琊時,秦始皇還能親自下海射大魚,身體不錯。
到平原津時,秦始皇身體出現了問題,他做好思想準備,令人召扶蘇到鹹陽會葬。
隨後,秦始皇抵達沙丘。
如前所說,沙丘在商紂王時是縱情聲色之地,在趙國時是行宮所在,證明在當時,這裡的氣候、環境不錯,非常適合身體不佳的秦始皇療養。
最終,秦始皇死在了沙丘。
當時,秦帝國的軍隊,主要部署於上郡、江南、關中地區,沙丘附近無大軍。
既遠離帝國政治中心,附近又無大軍可依,一旦發布死訊,必然引發天下動蕩!
因此,胡亥、趙高一派,與擔心天下動蕩的丞相李斯官僚集團達成一致:暫不發布死訊。
於是···一場至今仍撲朔迷離的宮廷政變悄然發生,帝國的命運發生了決定性的轉折。
總的來說,沙丘,是兩位雄主葬身之地,戰國、秦朝的歷史在此發生了重大轉折。
不過,這並沒有什麼邪門的。
沙丘所在的邢臺,在古代地位重要。他既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指揮中心,也是秦始皇巡行天下的必經之地。
而沙丘行宮離政治重地近,又有不錯的環境,自然成為帝王們鍾情的逗留之地。
兩位雄主,一位不惜讓出王位,銳意專心強兵;一位巡行天下,志在千秋萬代,都註定不是「老死於榻」的人物。
如此,他們死於位置重要、環境不錯之地,實在太正常了。
至於都死在沙丘,巧合罷了,談不上什麼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