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究竟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一切會思考的機器都被摧毀後,宇宙的焦點重回人類之間的爭奪。行星厄拉科斯——人類夢寐以求、競相搶奪的「香料」的產地,在這裡上演著權術與背叛、恐懼與仇恨、希望與夢想的太空歌劇。人們常常用另一個名字稱呼這顆乾旱的星球——沙丘。
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的少年保羅在這裡抗爭著他的宿命。在命運面前,他是如此的渺小,卻又如此的強大。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我們才知道這個世界並不是宇宙的中心。哈勃用望遠鏡揭開了河外星系的神秘面紗,我們才知道宇宙中還有千億個銀河系。「自由號」發現了黑洞的存在,我們才知道也許宇宙之外還有宇宙,我們只是永恆中一顆微小的沙粒。
人類每次正視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進步。
弗蘭克·赫伯特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恢弘而精密的沙丘世界,它涵蓋了政治、宗教、生態等多方面的內容。《沙丘》和一般的科幻小說不同,赫伯特以刻意抑制技術描寫的手法賦予了這本科幻小說獨特的人文光輝。
對周邊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沙丘》在文學上的成就令人嘆服,而它對影視、遊戲等周邊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一個全新的文化母體。
早在1984年《沙丘》就被大衛·林奇(David Lynch)搬上過銀幕,主演是凱爾·麥克拉克倫(Kyle MacLachlan,《藍絲絨》主演)。2000年科幻頻道(Syfy)推出了《沙丘》的電視劇集,2003年又推出續集《沙丘魔堡》(Children of Dune),後者主演是詹姆斯·麥卡沃伊(James McAvoy)。據悉,傳奇影業日前買下《沙丘》的影視版權,這也意味著《沙丘》有望再度登上銀幕和螢屏。
此外,《沙丘》對《星球大戰》(Star Wars)和《阿凡達》(Avatar)等經典科幻電影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星球大戰》中絕地武士所使用的光劍和原力的設定都來源於《沙丘》,《阿凡達》更是在故事架構上模仿了《沙丘》。
1992年,CryoInteractive公司製作了基於《沙丘》小說的電腦遊戲《沙丘魔堡》,並且成為即時戰略遊戲的始祖,由此衍生出的《紅色警戒》和《星際爭霸》幾乎成為每臺電腦上的必裝品。
風靡全球半個多世紀,如今依然頗具現實意義
經典的文學作品總是烙有一個時代的鮮明印記,比如《指環王》展現了對於二戰的人文關懷,《百年孤獨》表達了對苦難的拉美文化的同情和希望,而《沙丘》帶給人們的思考是多元的、跨越時代的。
《沙丘》自1965年問世以來,已經風靡了全球半個多世紀。其中描寫的宗教衝突、地緣政治矛盾以及生態危機,至今依然是全球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也許不同的讀者對於《沙丘》有著不同的解讀,然而這部閃耀著人文光輝的科幻巨作最終都會引發我們對於人類的命運和自身潛能的思索。
正如《紐約時報》對《沙丘》的評價所說的那樣,「隨著氣候變化、中東局勢、能源危機層出不窮,《沙丘》比50年前更具現實意義,如果你還沒看過,的確該找來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