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江西省轄縣級市,由宜春市代管,位於江西省中部偏西北、南昌市西部。高安建縣始於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取名建成,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為避太子李建成名諱,改建成為高安。
這裡的賈家古村是一處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典型江右古村贛派建築群。古村分「關內」、「關外」。房屋建築主要有宗祠、雨亭、大堂、官廳、客廳、民居六大類,被譽為「現實中的榮國府」,有民宅500餘棟,其中元、明、清古民宅300餘棟,保存完好且有堂號的119棟。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幸南容:
幸南容,又名幸顯,字惕微,洪城(今江西高安華林山風景名勝區)幸村人。唐太常寺卿、國子監祭酒、太子賓客,桂巖書院創辦人。生於官宦之家,自幼聰穎,讀書過目不忘。年輕時,才名遠播,得到縣鄉推重和舉薦。唐貞元九年(793)中進士,與柳宗元、劉禹錫同榜。當時名士柳宗元、劉禹錫、李絳等慕其才名,經常與其談詩論文,交往甚密。
陳邦瞻:
陳邦瞻,字德遠,號匡左,江西高安荷嶺上寨村人。明萬曆26年進士,史學家,明朝重臣。歷任南京大理寺評事、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兵部左侍郎兼戶工兩部侍郎等職。天啟三年(1623年)卒於任上,詔贈兵部尚書。
「平生無他嗜好,而獨好書」,「尤精於史學和詩詞」。他的代表作品有《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和《蓮華房集》,這些代表作品均屬我國史學界分量很重的必讀作品之一。陳氏在詩文領域影響亦大,史評其詩文「敦厚有氣,得唐體文章根本」,頗受人們喜愛。他的登高按大觀五言詩句「人煙雙市合,春樹萬家深」成為千古絕唱,廣為傳吟。
朱軾:
朱軾,字若瞻,一字伯蘇,號可亭,瑞州府高安縣艮下村(今屬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鎮艮下朱家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孫。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學家,乾隆帝師傅。
康熙三十三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居官廉潔,剛正不阿,頗具惠政。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頗具惠政,世人頌其「束其勵行,通經史百家」。
劉恕:
劉恕 ,字道原,筠州(即今江西高安)人,是《資治通鑑》副主編之一,其父劉渙,精研史學,劉恕亦以史學擅名。
治平三年(1066),英宗下旨,命司馬光自擇英才編修《資治通鑑》。司馬光薦劉恕同修,轉著作郎。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凡遇史事紛錯難治,則交劉恕。其時協助司馬光的副主編共有三人,一為劉恕,一為劉攽、一為範祖禹。漢代由劉攽分修,三國至南北朝由劉恕分修,唐代由範祖禹分修。
熊尚林:
熊尚林,革命烈士、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江西高安人,早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紅軍,在土地革命時期,參加了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鬥爭,1935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第一營第二連連長,長徵途中與另外16名勇士強渡大渡河,到達陝北後,參加直羅鎮戰役、東徵與西徵;抗戰爆發後,隨115師首戰平型關,後參加冀東民眾抗日大暴動、平西敵後鬥爭,任平北軍分區第40團連長;1942年,由於對組織安排抱有成見,他率部分戰士脫離隊伍,欲獨自革命,後在崇禮縣西溝被其參謀長殺害。
傅種孫:
傅種孫,字仲嘉,中國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生於江西省高安,1916年畢業於省立第八中學,後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0年留校任教,後擔任北京女子師大、北京大學、輔仁大學、西北大學教授;1945年赴英國考察;1947年回國,後擔任北平師範學院數學系主任;全國解放以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教務長、副校長、《中國數學》總編輯等職務,撰有多部頗具影響的初等數學教材,培養了大批數學教學與研究人才;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62年在北京病逝。
單人驊:
單人驊,字駿丞,1909年生於江西省高安縣藍坊,植物學家,專長植物分類學,是中國傘形科植物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3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生物系,後建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華東工作站,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78年至1986年間擔任江蘇省植物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植物學會常務理事,省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當選為省五屆人大常委、六屆人大代表。1986年12月31日逝世於南京。著有《中國植物志》、《華東水生維管束植物志》、《江西南部種子植物手冊》等專著6部,他重視科研人才的培養與造就,培養了很多科研人才。
周德清:
周德清,元代文學家,字日湛,號挺齋,高安(今屬江西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著有音韻學名著《中原音韻》,為我國古代有名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錄鬼簿續篇》對他的散曲創作評價很高,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
吳山:
吳山,字曰靜,號筠泉,江西高安市人。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禮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禮部尚書,嘉靖三十六年加太子太保。為人正直,不媚權貴,與嚴嵩同鄉,嚴子世蕃欲與為婚姻。吳山堅決拒絕,嚴世蕃不悅而罷。世宗皇帝欲用吳山為內閣閣臣,嚴嵩在暗地裡極力加以阻撓。嘉靖四十年二月,吳山以日食上疏言事,觸逆世宗皇帝,遂被致仕。穆宗即位,召吳山為南京禮部尚書,他堅辭不赴。
鄧璠:
鄧璠,筠州(江西高安),字韞玉,唐懿宗鹹通六年(865)科舉進士,以才能和道德並優,選任官至尚書。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由尚書特授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軍州)事。
時遇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政局動蕩,社會難以治理。唯獨鄧璠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善治袁州,獲得「更待皇恩酬善政,擁篲賁臨郡齊迎。」的極高聲譽。因贛東北戰亂,璠攜家安居袁郡宜春白芒,成為江西分宜白芒鄧家的始祖,享年72歲,葬於白芒蟠龍形。
沈彬:
沈彬,字子文,筠州高安人。少孤,苦學。應舉不策。乾符中,(公元八七七年左右)南遊湖、湘,隱雲陽山數年。又遊嶺表,約二十年,始還吳中。與僧虛中、齊己為詩友。時南唐李升鎮金陵,旁羅俊逸儒宿。彬應闢,知升欲取楊氏,因獻畫山水詩云:「須知筆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頓難」。升大喜,授秘書郎。保大中,以吏部侍郎致仕。歸,徙居宜春。時年八十餘。李璟以舊恩召見,賜粟帛官其子。彬著有詩集一卷,《唐才子傳》傳於世。
劉元高:
劉元高,字仲山,宋代高安縣人。淳祐十年(1250)進士。曾官柳城主簿,寧都、侯官知縣,御史。與姚勉、胡仲雲同為高安,併合稱「高安三俊」。著有《漢史意抄》、《書史續抄》、《貴華錄》、《山居稿》、《三劉家集》。
釋惠洪:
釋惠洪,字覺範,俗姓彭,北宋筠州(今江西高安)人。少年時嘗為縣小吏,黃山谷喜其聰慧,教令讀書。後為海內名僧。以醫識張天覺。大觀中入京,其得祠部牒為僧,往來郭天信之門。政和元年,張、郭得罪,覺範決配朱崖,著有《筠溪集》、《冷齋夜話》等書。
任濤:
任濤 ,唐代詩人,今江西上高人。生卒年、字號、生平均不詳,約公元八八零年前後在世。與張喬、喻坦之、鄭谷等人並稱"鹹通十哲"。
白採:
白採,江西高安人,出身於商業地主家庭。1911年從筠北小學畢業後繼續刻苦自修。早年在高安女子學校任教,開始作詩習畫。後畢業於上海美術專門學校,任教於上海立達學園、廈門集美學校。1924年寫成著名長詩《羸疾者的愛》。這首詩歌頌為生命的尊嚴而獻身的人,單純、質樸而又充滿力量,被朱自清譽為「這一路詩的押陣大將」。
1925年秋執教於上海江灣立達學園。1926年初應聘到廈門集美學校農林部任教,暑假動身到瀘杭一帶漫遊,剛到吳淞口即病逝於船上。
李建華:
李建華,原名塗秀庚,女,江西高安市城郊塗家莊人。1931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報務員。1934年參加長徵,是走完全程的30名紅軍女戰士之一。
1937年調任新四軍第四支隊電臺報務主任,參加抗日戰爭。1945年,調延安中央黨校工作。1946年,調任中共佳木斯市委委員兼一區區委書記。次年去世,年僅35歲。
吳有訓:
吳有訓,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學家、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
吳有訓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對X射線、特別是對散線和吸收方面的研究。20世紀20年代,在X射線散射研究中以系統、精湛的實驗和精闢的理論分析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和公認作出了貢獻;回國後開創X射線散射光譜等方面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創造性地發展了多原子氣體散射X射線的普遍理論。他為中國物理學人才培養作出了貢獻,錢三強、錢偉長、楊振寧、鄧稼先、李政道等學者都曾是他的學生。
當然,高安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高安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