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簡稱「柳」,別稱壺城、龍城,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級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重要中心城市。
這裡的柳侯公園位於廣西柳州市柳江北岸,是為紀念唐代大文豪、曾任柳州刺史的柳宗元而建的公園,也是廣西最著名的名勝古蹟。始建於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楊廷理:
楊廷理,字清和,號雙梧,廣西柳州人,他多次擔任臺灣清治時期的臺灣知府、臺灣道。於任內設噶瑪蘭廳,趨走海盜朱濆,另外也有「楊廷理敗地理」的臺灣民間傳奇故事。著有《知還書屋詩鈔》、《東瀛紀事》、《議開噶瑪蘭節略》等。
闞維雍:
闞維雍,原名慶福,號伯涵,生於廣西柳州。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6集團軍桂林城防司令部參謀長。1944年11月9日在桂柳會戰中殉國。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國民政府於1945年10月追晉闞維雍為陸軍中將師長,並於1946年3月29日為其舉行國葬,陵墓設於桂林市七星巖霸王坪,墓側建有紀念亭,並於東鎮路闞宅基地修建紀念塔。
計宗道:
計宗道,字惟中,明柳州馬平縣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舉人第一,是柳州歷史上第一位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任常熟知縣,衡州知府等職。
英果有為,闊達持大體,臨事有主見,遇災歉之年,為民請命,力爭減免賦稅。在常熟知縣任上時,與詩文名流酬唱於虞山尚湖,築雅集亭,建覽翠樓。正德元年(1506年),主持重刻天文圖、地理圖碑。今存的《天文圖碑》被稱為「在我國古代天文歷史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他還收藏「銅鑄字」(銅活字),並親自設計行動吸水機械桌,又校訂宋人著作《諸史偶論》。
柯樹勳:
柯樹勳,字績丞,廣西柳州府馬平縣畸田村人。清末任雲南河口巡防營管帶。
宣統二年(1910),西雙版納勐遮土司兵亂,率軍平定。1912年,任思茅廳同知,提《治邊十二條陳》,主張「土流並治」,為當局採納,遂設普思沿邊行政總局,任總局長,後改稱殖邊總辦,歷十餘年。在職期間,團結邊地宣慰使及各勐土司,統一政令,衛護邊防,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繫,功績顯著,名揚邊陲。
陳炳焜:
陳炳焜,字舜琴,廣西馬平縣陽和村(今柳州市陽和開發區)人,廣東督軍,陳家先人曾是柳州當地的仕宦大戶,承襲祖蔭,陳炳焜幼年時便隨父母搬到柳州東門內磨盤街居住。
陳炳焜其人,得意時趾高氣揚,中落後,抑鬱成疾,晚年潦倒,以吸食鴉片自娛。一九二七年秋,病倒於象縣(今象州縣)石龍,九月一日死於柳州,葬故鄉陽和村。
劉古香:
劉古香,廣西柳州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廣西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清末舉人,為反清救國,棄文就武,矢志革命。1906年入廣東將弁學堂習陸軍。1907年赴香港,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後在香港、廣州、梧州、潯州、柳州等地從事革命活動,策劃反清起義,並在柳州組織建立中國同盟會廣西分會,為辛亥革命培養了眾多骨幹。
1911年4月27日,在廣州參加黃花崗起義,失敗,避往香港。武昌起義成功後,先到廣州聯絡新軍,光復廣州,任廣東都督府秘書長。1911年11月13日,奉派回廣西柳州,先任廣西右江軍政分府總長,開創柳州民主政治新局面,後任廣西第五巡防軍統領。
1913年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後,倒行逆施,劉古香積極響應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並在柳州起兵討袁,通電響應各省,宣布廣西獨立,因沈鴻英出賣,不幸被袁世凱的爪牙陸榮廷逮捕。1913年10月14日,在柳州東門從容就義。
黃九姑:
黃九姑,壯族,廣西柳城六塘黃道村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黃九姑聯絡各方志士,先後在六塘拉燕、良村、中聾等地,以洪門拜臺的方式,組織農軍起義,反抗清朝官府。九姑自稱皇娘,意即皇帝的老娘。還委派男婦幹員,或10多人一隊,或20至30人一隊,分別到羅城、永寧、永福、雒容、中渡等地建立堂口,發展會眾,壯大隊伍。六塘一帶十有七八歸入紅家會,時人名為滿地紅。九姑騎高頭大馬,率義軍轉戰於各縣,伺機攻擊官府和地方團練。得手後,即潛入山中。故官府莫耐其何,唯偵其行蹤逐級上報而已。義軍軍紀嚴明,不亂殺一人,不擄掠百姓財物。
右江鎮黃忠浩率官兵「進剿」黃九姑,但「每戰皆北」。一次,黃忠浩正在督兵列陣,九姑指揮義軍將其包圍在垓心,達一晝夜之久。黃忠浩外無援軍,兵無鬥志,困厄之極,九姑卻下令解圍而去。後來黃忠浩晉省謁見巡撫時哀嘆:「遊匪若非天滅,不得肅清。」黃九姑起事以後,廣西提督等大員曾先後派專使,勸其投誠。光緒三十年七月前後,九姑歸降官府,但仍率原部駐紮沙河。光緒三十一年(1905),九姑為官兵設計誘擒,解回縣城,處以生剮酷刑,在刑場上罵敵而死。
李嵐谷:
李嵐谷,清代廣西鹿寨縣中渡鎮人。1852年,在全州參加太平軍,編入天官副丞相石祥禎部,後石祥禎率4萬太平軍陷安慶,佔武昌,直指鄂東,李為文案司馬,參與策劃軍機,屢獻計立功,被石祥禎薦於石達開,成為石達開的幕僚,參與石達開指揮的太平軍九次打敗曾國藩的湘軍主力,席捲長江中遊數省。李嵐谷協助石部先鋒勇將賴裕新,取得湖口之戰斬殺清軍3000餘人的勝利。軍功卓著,封為翼王帳下的中軍佐將,兼理參贊事務。
天京內訌後,石達開率領數萬太平軍離京南下,行軍途中李嵐谷被封為「精忠大司馬」。石部回師廣西損失很大,糧草彈藥缺乏,李嵐谷一再勸石達開不要去四川,應「揮師北上,萬裡回朝」。但石拒絕了他的建議。不久,李嵐谷和朱衣點等將領為挽救太平天國事業,毅然率軍萬裡轉戰北上,在江西樟樹鎮與忠王李秀成部會合,李嵐谷進封「仰天義」爵位,但未受到天朝重用,未能發揮全部才能。1863年6月,李嵐谷在蘇州協助慕王譚紹光守城,納王郜永寬等人叛投李鴻章,殘殺譚紹兄,李嵐谷亦被叛徒活捉囚送清軍大營,慘遭殺害。
劉守坤:
劉守坤,清代廣西柳州鹿寨人,少年時代即「勇悍好鬥,嘗力殺惡豹」。16歲時隨胞兄劉守乾參加金田起義,編入羅大綱前鋒軍,徵戰中衝殺在前,善使雙刀,屢次殺敵立功,在湘時被提為騎將。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劉守坤在天京朝陽門鎮守使天將陳桂堂麾下任軍職。在與清軍作戰中,曾單騎救過被清軍悍將張國梁擊傷的佐天候陳承鎔(英王陳玉成叔父)。清江南大營統帥向榮廣發告示:「捉住劉逆,應先誅之,必有重賞」。
1855年夏,劉守坤在鎮江保衛戰中,左腿中彈至跛,身上多處負傷,不宜再行徵戰。天王準其離前線回京,主持紅鉛衙(負責造軍火彈藥的宮署)事務。官職為正掌率,勤懇供職,為官廉正。後入專為安置傷殘太平軍官兵的天恩館休養。但劉守坤閒不住,主動帶領40多名傷殘兄弟上江心洲開展種菜或打魚以供應軍民, 苦幹2年大見成效。天王洪秀全稱讚劉「忠心赤膽為天朝」。1864年7月初,清軍攻破天京,大肆屠殺,幾次上江心洲捕殺太平軍官兵。劉守坤因有鄉民掩護,得以脫身,遂跟洲上一女子結婚,生4子1女,以種田打魚為生。後因太平天國覆亡而憂患成疾,不幸病故。
佘勉學:
佘勉學,生卒年月不詳,字行甫, 明代馬平縣(今屬廣西柳州)羊角山鎮社灣村人。為明代柳州八賢之一,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授浙江錢塘知縣。
清苦自持,門無私饋。在監察御史任上,疏劾吏部尚書以權謀私,後貶為廣東連州判官。在徽州府知府任上發倉賑濟受災徽民;貴州按察司副使任上平反冤獄多起。後轉福建布政司參政,升按察使,致仕歸。
徐養正:
徐養正,廣西柳州府馬平縣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選庶吉士,除給事中,揭發權奸嚴嵩之子嚴世蕃,觸怒嚴嵩,貶為雲南通海縣典史,後嚴氏倒,累官至於工部尚書。卒於萬曆初年,贈宮保,為明代柳州八賢之一,著有《蛙鳴集》。
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滿洲鑲黃旗人,出生於廣西柳州。她是鹹豐帝的第二任皇后,廣西右江道穆揚阿之女。
鹹豐二年(1852年)二月被選秀入宮,四月二十七日進內,詔封貞嬪。五月,詔晉貞貴妃;六月,已擬為皇后,其嬪妃冊封典禮均未舉行;十月十七日,立為皇后,時年十六,少於文宗六歲。鹹豐十年(1860)八月,從車駕出狩熱河。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為皇太后。九月回宮,十一月乙酉朔初一,與慈禧在養心殿垂簾聽政,時年二十五歲,世人稱之為「東太后」。
當然,柳州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柳州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