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比爾·蓋茨的傳奇:
13歲開始編程;
19歲從哈佛大學輟學,開始創業;
17次問鼎「世界首富」;
連續23年穩坐「美國首富」頭號交椅;
2000年,他和太太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會,從「世界首富」變成「世界首善」。
很多做父母的好奇,這個首富的苗子是如何培養出來的?一般家庭有沒有參考價值?
比爾·蓋茨的父親,威廉·亨利·蓋茨(下稱「蓋爸爸」)曾吐露:首富的爸爸最難當。
1.首富的爸爸最難當
少年的比爾·蓋茨非常叛逆,有一次,他跟母親在飯桌上爭吵起來。
蓋爸爸忍無可忍,端起一杯涼水,潑到了兒子臉上。
比爾·蓋茨抹了一把臉,憤憤地說:「感謝你給我洗澡。」
看到兒子滿臉的倔強與不屑,蓋爸爸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他開始反思:跟這個叛逆的少年對著幹,必然兩敗俱傷。
於是,他開始轉變自己的養育方式。
幾年前,蓋爸爸在《蓋茨是這樣培養的》一書中談到:
「我在老式家庭中成長,父母說什麼都得服從。但這種模式不適合於兒子,於是我改用尊重、坦誠的方式與兒子相處,我們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我舉行不定期的『家庭奧運會』,使孩子們能從大家庭活動中感受並理解關愛,獲得取得成功的要素。」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式家庭呢?
這要從他們的名字說起,比爾·蓋茨這個名字是個簡稱,他的全名是威廉·亨利·蓋茨三世(William Henry Gates III)。威廉·亨利·蓋茨這個名字是他們家祖傳的,爺爺叫這個名,爸爸叫這個名,比爾·蓋茨也叫這個名,只是加上I、II、III加以區分。這樣的家族,一般都是有一定影響力的體面人家。
蓋爸爸是一個很有名氣的律師。在美國,律師行業屬於頂尖行業,所以,蓋爸爸是一個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人物。比爾·蓋茨是家裡首位男丁,不僅繼承了祖傳的名字,從小所受的教育,包括思維模式和處事方法,都深受父親的影響。
蓋爸爸希望兒子能子承父業,做一名律師,他有豐沛的人脈足以幫比爾·蓋茨走向成功。所以,比爾·蓋茨從小就沉浸在法律的世界裡,在哈佛讀的也是法律專業。可是,從中學時代接觸計算機之後,這些對年少的比爾·蓋茨就變成了一種束縛。比爾·蓋茨只喜歡數學和計算機,其他課程都是對付著學,這也成了他們父子衝突的來源。
「潑水事件」至今仍留在蓋茨家族的記憶中,不僅是因為它本身極富戲劇性,還因為此後蓋爸爸在教育兒子方面做出了重大改變——由老派家庭中培養孩子的順從性,轉型開始著力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這次爭吵,也成為比爾·蓋茨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直接影響他後來的創業方向及世界首富之路。
2.追隨興趣,不限制孩子的夢想
比爾·蓋茨從小精力過人,又酷愛思考和鑽研,對什麼事感興趣便能一頭扎進去。蓋爸爸了解兒子的這一特點,他很清楚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其興趣和情緒的控制,只有選對孩子感興趣的方向,孩子才能穩定、專注地做事,自身的優勢才能發揮出來。
比爾·蓋茨在小學階段不太安分,所以,小學畢業後,蓋爸爸在擇校這個問題上非常慎重。
當時,蓋媽媽在一所有名的公立學校當老師,比爾·蓋茨的姐姐上的也是公立學校,按理說,送比爾·蓋茨去公立學校比較穩妥。但蓋爸爸為了能發揮兒子的性格優勢,在徵求比爾·蓋茨意見後,將他送進了一所私立中學——湖濱中學。
湖濱中學有各種各樣的特色課,正是在這裡,比爾·蓋茨接觸了在當時很前衛的計算機課。當時學校只有16位出類拔萃的學生可以選修計算機課,比爾·蓋茨便是其中之一。
在湖濱中學求學期間,比爾·蓋茨完全跟著自己的興趣走,他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他喜歡的數學和計算機上,對於其他課程,他就是一般性的對付。蓋爸爸看在眼裡,並沒有責備兒子,他很清楚,比爾·蓋茨只是不願意在不喜歡的科目上浪費時間罷了。
考上哈佛大學之後,比爾·蓋茨更是一發不可收,經常通宵待在計算機房。為了全力做好計算機軟體,有好幾次,比爾·蓋茨告訴父親,他想從退學創業。一開始,蓋爸爸覺得這很荒唐,還請來受人尊敬、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斯託姆來勸兒子打消這個念頭。但蓋爸爸最終決定尊重兒子的選擇,1977年比爾·蓋茨正式從哈佛退學,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開始大手筆地書寫人生的輝煌。
3.儘可能為孩子提供社會支持
前面已經提到,比爾·蓋茨其實是一個「富二代」,除了父系家族的支持,蓋媽媽娘家的實力也很了得。蓋媽媽自己曾任華盛頓大學校董,所以家庭給比爾·蓋茨的成長提供了很多社會支持。
小時候的比爾·蓋茨不善與人交際,蓋爸爸去參加美國律師協會的會議時,就會帶著比爾·蓋茨去當會議的迎賓。
六年級時,蓋爸爸就讓比爾·蓋茨參加了西雅圖的當代俱樂部。這個俱樂部裡,有許多聰明的孩子,他們聚在一起討論時事、書籍和其他主題,這裡其實已經具備一定的大學氛圍了。
家人會盡力支持比爾·蓋茨參加各種活動。有一次,比爾·蓋茨要準備一份叫《為蓋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報告。為了做好這份報告,幾乎全家總動員,連外祖母都幫著弄封皮。
通過這份報告,蓋爸爸明顯感到兒子對企業事務的敏感,於是,在以後的社交活動中,總是不失時機地把比爾·蓋茨引見給他商界的朋友。這對比爾·蓋茨今後的事業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每個孩子的頭腦裡都有他感興趣,並願意為之揮灑熱情的事物。作為父親,蓋爸爸的優秀之處就在於,他知道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並把他激發了出來。
4.營造溫馨有愛的家庭底蘊
蓋爸爸非常重視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他認為:在上小學之前,孩子所受的教育、掌握的知識將終身受用,對孩子將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都有重大影響。所以,在比爾·蓋茨小時候,整個家庭氛圍溫馨有愛,且非常注重孩子底層能力和習慣的培養。
重視培養讀書習慣
為了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蓋爸爸經常帶比爾·蓋茨去圖書館,還制定了相對寬鬆的作息規則。
他不允許孩子們多看電視,但允許他們因為讀書而晚睡。比爾·蓋茨痴迷讀書,有時沉浸在書中,會忘了睡覺,蓋爸爸不會因此打斷他,催他去睡覺。
由於沒有電視的幹擾,比爾·蓋茨在7歲的時候,就讀完了《世界大百科全書》。他經常連續幾個小時讀這本書,是那種一字一詞從頭讀到尾的認真鑽研,讀完了就開啟十萬個為什麼模式,向爸爸提一些諸如「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之類的問題。
為了讓兒子自己去書中探尋答案,蓋爸爸不僅買回大量的書籍,還擔起了跑腿的任務,來往於家和圖書館之間,一本本書借了又還。
孩子們讀書的時候,蓋爸爸會儘量跟他們待在一起,不是為了監督,而是為了與孩子們互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讀書,有閱讀的氛圍,孩子們遇到了問題,也可以隨時討論。
通過朗讀和背誦,培養專注力
蓋爸爸認為朗讀是學前教育的一種好方式,他們家有一個傳統就是,相互為對方大聲朗讀。
清晨,孩子們會大聲朗讀;長途旅行時,孩子們也會通過輪流念故事的方式來打發旅途時光。
除了朗讀,蓋爸爸還會讓孩子們背誦。很多人覺得背誦屬於機械記憶,對孩子沒好處,但蓋爸爸卻認為,儘管孩子不一定理解背誦的內容,但是背誦的過程就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過程。所以他經常讓比爾·蓋茨參加附近圖書館舉行的閱讀比賽。比爾·蓋茨11歲的時候,就因背誦《馬太福音》中冗長而晦澀的《登山寶訓》而獲獎,令年長的牧師都驚訝不已。
閱讀培養了比爾·蓋茨思維的廣度,而背誦,不僅培養了專注力,鍛鍊了記憶力,也培養了比爾·蓋茨敏捷而有深度的思維能力。
重視營造溫馨的家庭生活場景
為孩子們營造溫馨的家庭生活場景,也是蓋爸爸一直在堅持做的事。
比如,無論多忙,每周日晚上,全家都要一起吃晚餐。晚餐的主題永遠都是烤玉米土豆煎牛肉,這個家庭習慣堅持了20多年都沒變。
再比如,全家每年夏天都會去胡德運河度假,享受假期休閒的美好時光。
像聖誕節、感恩節這些重要節日,全家都會相互祝福、互送禮品。
除了小家的活動,蓋爸爸蓋媽媽還張羅著聯合親友家庭,組織親友家的孩子們定期交流聚會。他們曾聯合11個親友家庭,舉辦過大型的「歡樂奧運會」。
孩子最初是通過家庭活動來學習如何融入社會的。家人之間坦誠的交流,父母向孩子傳達的愛的信息,能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去愛人。這可能就是比爾·蓋茨後來做慈善的主要原因。
5.寫在最後
看完比爾·蓋茨的成長經歷,很多做父母的慨嘆:沒有人家父母的實力,養不出那麼優秀的孩子。
童話大王鄭淵潔卻說:每個孩子都是蓋茨,但不是每個爸爸都是蓋茨。正確的家教,可以讓孩子成為「蓋茨」。錯誤的家教,會將「蓋茨」斷送。
學者吳曉波曾寫過一篇文章叫——《首富的爸爸沒有一個是首富》。
雖然我們不一定奔著培養首富去養孩子,但吳曉波團隊研究了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的首富,還是給出了一個讓人充滿信心的結論:
這30個人的父輩沒有一個是首富!三代以上的豪門世家不到兩成;兩成左右是第二代創業,父輩完成了公司的原始積累,傳到子女手中則攀上了事業的尖頂。另外,中產階層出身的佔到了四成左右,他們是個人奮鬥的典範。還有兩成是出身極其卑微,如礦工、小店職員、移民、不名一文的「窮王子」,甚至走私販子。所以吳曉波說,如果機緣湊巧、天縱奇才,任何人從現在開始都是有可能終其一生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首富。
能養出一個真正優秀的孩子,除了家庭的加持,少不了孩子自身的奮鬥。作為父母,我們能遵從孩子的興趣和天性,將他引向憑藉自身奮鬥的道路,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