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創業最前線,作者 | 李小反,編輯 | 蛋總
「長期失眠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長期失眠會不會得抑鬱症或者猝死?」「失眠的時候如何快速入睡?」
知乎上,有很多關於失眠的提問。可見,失眠正在成為無數人的困擾。這個體量有多大?
「全國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10月底,這個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第一名。
睡個好覺,成為3億多人奢侈的目標。這也促使圍繞著「睡眠、助眠」的相關產品迅速發展起來,逐漸形成了一個「睡眠行業」。目前,這個市場又有多大?
有數據表示,今年,我國睡眠經濟的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2030年將突破萬億元。巨大的市場規模之下,大批創業者進入,其中不乏意圖「割韭菜」的玩家。
整體來看,睡眠經濟還處於初級階段。「任何一個行業在這個階段都是混亂的,但這也給了企業施展拳腳的空間。」有創業者表示。
睡眠行業正在混亂中成長,並等待著爆發期的來臨。我們不妨給行業一些時間。
1、睡眠經濟的興起
很長一段時間裡,每晚吃一粒褪黑素是陳可入睡前的必備環節。
她已經失眠了兩年,嚴重的時候,晚上只能睡上兩三個小時。第二天疲憊不堪,晚上能睡得時間長一些,但第三天又開始循環。
為了改善睡眠情況,除了褪黑素,她還嘗試過各種產品,比如安神補腦液、酸棗仁安睡茶、睡眠噴霧等。此外,她還試圖以中醫的方法治療失眠,光是去看中醫就花了一萬多元。
陳可的案例不是偶然。
「全國超過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10月底,這個話題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排行榜第一名。
有網友曾曬出自己室友的入睡流程,除了傳統的按摩、泡腳、戴眼罩之外,褪黑素、睡眠燈和睡眠噴霧也都用上了。
而且,睡眠障礙「年輕化」的趨勢也愈加明顯。阿里健康的數據顯示,僅在今年9月,和「失眠」一詞相關的淘寶搜索量就同比增長50%,其中95後搜索佔比32%。
這些數據背後,體現出的是睡眠經濟巨大的市場空間。有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睡眠產業的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2030年將突破萬億元。
創業者紛至沓來。天眼查數據顯示,帶有「睡眠」「智能睡眠產品」「睡眠助手」這三個標籤的企業共有219家,其中,超過一半都成立於2015年之後。
資本迅速跑馬圈地。約三分之一的企業都曾獲得過融資,不過,它們大多止步於B輪前。
各行業的巨頭們也紛紛入場。
2015年,三星投資以色列睡眠監測廠商Earlysense;2016年諾基亞宣布收購法國健康設備廠商Withings ;2017年,蘋果將芬蘭睡眠監測廠商Beddit收歸所有;2018年LG U+宣布與Sleepace合作打造智能臥室場景……
除此以外,亞馬遜、華為、小米、科大訊飛等科技企業也布局了睡眠市場;而在消費市場,蒙牛、旺旺、娃哈哈、可口可樂等企業則紛紛推出助眠飲品。一時間,睡眠市場好不熱鬧。
在眾多玩家和巨頭的推動下,睡眠市場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產品。根據產品的不同形態和效用,「創業最前線」將它們大致細分為三種類別,分別是睡眠保健品、智能硬體和睡眠服務。
這些產品也輕易撬動了千萬用戶。
比如,很多人首選的褪黑素,在淘寶上,幾個知名品牌的月銷量都在上萬件。公開數據顯示,今年1到9月份,褪黑素的銷量同比增長了57%。
智能眼罩也備受消費者的青睞,「去年,我們產品的銷售額大約是2000萬。」智能眼罩產品品牌易休的創始人易昊翔對「創業最前線」表示。
這個數據也正反映出,睡眠正在成為困擾無數人的難題。
2、睡眠經濟的AB面
「睡眠行業仍然是一片藍海。」多位從業者對「創業最前線」表示。
這是一個有巨大需求的增量市場。目前的存量已經很大,且每年還有很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
據易昊翔透露,杭州市一家治療失眠的醫院,每年的接診量都翻倍。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向正規機構尋求科學的幫助,而且他們的需求很強烈。「這說明市場空間是不斷增加的。」
易昊翔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出身,從2013年開始創業,做和腦科學相關的項目。在創業期間,由於壓力太大,他經常失眠,而且他發現身邊很多朋友都飽受失眠的困擾。
因此,他就萌發了「以腦科學的知識,做一款輔助睡眠的產品」這一想法。沒想到,一下子就踩進了睡眠經濟這片藍海中。
當前,睡眠經濟正處於起步階段,但也隱約展露出了這個市場的AB面:A面,睡眠經濟仍然是一片藍海;B面,這個行業也存在著重重難題。
「失眠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目前,臨床醫學上對失眠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易昊翔表示。
這個市場還處於早期階段,每個入局者都只能摸索著前行,沒有成功者的經驗可借鑑。
事實上,任何一個行業在早期階段,一定是混亂的,睡眠行業也不例外。首先,睡眠行業中的產品魚龍混雜,雖然種類和數量繁多,但不少產品都是「渾水摸魚」,助眠效果甚微。
電商平臺上,有商家描述自家的助眠儀產品 「10分鐘助你入眠」。但是,購買過這類產品的用戶卻表示,「沒有效果」。
功能性食品品牌BUFF X創始人亢樂曾經在抖音做過調研,了解大家都如何解決失眠問題。他發現,大家的第一解決方案是聽郭德綱的相聲,第二方案是喝牛奶,第三方案是使用足貼。
多數人還是靠傳統的物理方案緩解失眠問題,為何會這樣?
「可能用戶之前嘗試過一些產品,發現效果不顯著,或者根本沒效果。」亢樂稱。
有些用戶覺得自己被這些產品收了 「智商稅」,從而在心裡認為所有產品都是騙人的,所以不敢再輕易嘗試。
另外,智能床墊、智能手環等產品據稱可以監測用戶的睡眠狀況,但是,這個結果可能並不精準。而且,它們只是對用戶的睡眠時長、睡眠深淺等方面做監測,以及對睡眠質量評分,後期並沒有辦法幹預。
不過,面對這些行業問題,從業者卻充滿了信心。
「這個行業不是沒有需求,只是混亂。所有混亂的行業都值得用品牌的方法去做統一和歸納,或許會有巨大的機會。」亢樂對「創業最前線」說道。
易昊翔也表示,如果一款好產品在質量、價格方面都有優勢的話,就很容易搶佔那些「收割智商稅」產品的市場。
等到市場競爭足夠激烈,那些意圖「收割用戶」的產品自然就會被淘汰。
3、新產品的出現
打鐵還需自身硬。想要在睡眠經濟中獲得用戶的青睞,企業最根本的還是要做好產品。
這幾年,睡眠行業不斷有新玩家進入,他們帶來了一些新產品。這些具有「更新迭代」意味的產品出現後,也在逐步推動著行業往有序的方向發展。
據了解,人們在經受失眠困擾但沒有選擇就醫的情況下,一般應對失眠的辦法是吃保健品,比如褪黑素。「創業最前線」曾在叮噹快藥和普通藥房裡詢問醫師關於如何改善失眠的問題,對方開的藥品中就包括褪黑素。
雖然褪黑素能改善睡眠情況,但有專家表示,它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視,相比現代新型治療失眠藥物,全球範圍的醫院對褪黑素的使用是「慎用模式」,醫療指南上不推薦它作為治療失眠的藥物。
於是,亢樂研發了一款含有GABA成分的軟糖。(編者註:GABA全稱為γ-aminobutyric acid,中文名稱為「γ-氨基丁酸」,是一種四碳、非蛋白胺基酸,在脊椎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廣泛存在。)
「褪黑素產品是給用戶補充褪黑素,而GABA是促使用戶自身產生褪黑素,相比之下,這種原料更健康。」 亢樂對「創業最前線」說道。
他稱,這種原料在日本使用非常廣泛。在國內使用較少是因為它的成本大約是褪黑素的2.5至3倍,傳統保健因為利潤分配和銷售渠道的原因,很難負擔起這個成本。
除了食用產品,一些可穿戴智能設備也在不斷升級迭代。
易昊翔研發了一款智能眼罩「易休」,從2015年至今,這款產品已經迭代了三次。
相比於手機、手環等產品通過外物監測用戶的睡眠情況,易休則是直接監測用戶的腦電波。
「腦電波可以作為醫學診斷的標準。」 易昊翔對「創業最前線」說道。
除了腦電波監測之外,他還在產品中加入了幹預手段,形成商業閉環。
易休監測到用戶的腦電波情況後,會根據當前的情況實時創作一首音樂,幫助用戶快速入睡。這首音樂不僅因人而異,每位用戶每天的音樂也可能不同。
「很多產品的音樂都是固定的,雖然對大多數人有效,但不一定是對每位用戶最好的。」 易昊翔表示。
在銷售渠道上,易昊翔先主打歐美日韓等市場。「這些用戶對產品的接受程度較高,等口碑做起來了,再回國內。」另外,他從2018年起就跟小米合作,把產品放在小米有品上售賣,一來可增加銷量,二來能形成信任背書,提高用戶的接受程度。
眾所周知,像食品、智能眼罩這種產品主要對輕度失眠患者有效,而中重度的失眠症狀就需要可循證的醫療級產品。當前,市場上也出現了這樣的「黑科技」產品。
正岸科技創始人劉曉剛研發了一套全自動數字療法產品「入眠」。這套系統使用CBT-I療法,在線上對用戶進行睡眠評估,並制定治療方案。「相當於用戶每天在線上與虛擬的治療師進行對話,從而進行治療。」他說。
CBT-I即認知行為療法,劉曉剛表示,這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非藥物治療失眠障礙最好用的療法。
據他透露,用戶利用這套系統進行治療,一般3至4周就能改善失眠情況。後期,劉曉剛還計劃和可穿戴廠商合作。「他們監測,我們幹預。」
除了這些產品,行業中還有一類被用戶廣泛使用的產品——睡眠管理類APP。
正如業內人士所說,這些APP確實在監測中存在誤差。但是,這也是技術發展中,必須經歷的過程。隨著技術發展,這些產品也在不斷升級。
「目前,我們的算法準確率能達到80%,行業內也基本在60%以上。」蝸牛睡眠CEO高嵩稱,雖然存在誤差,但這也是機器學習、不斷校驗算法的過程。「我們需要給技術一些提升的時間。」
隨著現代生活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精神壓力也隨之增加,失眠的困擾是其中最常見的症狀。我們可以預見的是,睡眠經濟將是一個千億級市場,並且還有更多的玩家「聞訊而來」。
這個行業正處於「野蠻生長」的階段,尚未成規模與規則,比如存在那些企圖「割韭菜」的玩家以及性能不足、體系混亂的產品。但也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才使得企業有施展拳腳的空間。隨著從業者的持續探索,促進著行業不斷地迭代,睡眠經濟的發展腳步也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