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失眠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韓梅是一位媒體從業者,她已經失眠3年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只能靠安眠藥物入睡。」韓梅說,「最嚴重的時候,晚上只能睡兩個小時,第二天起床感覺頭暈眼花,有時都站不穩,真害怕自己哪天就猝死了。」
為了改善睡眠,韓梅試過很多助眠產品,比如香薰、耳塞、眼罩,還有褪黑素、酸棗仁茶等。「頭一天睡不好,第二天特別疲憊,晚上稍微就能睡的長一點,但第三天又開始睡不著。」韓美的案例絕不是偶然。據《2017中國青年睡眠現狀報告》顯示,我國有5.25億人正經受睡眠障礙的困擾,換句話說,每5個中國人就有2個睡不好。
睡個好覺,成為5億多國人奢侈的願望。這也使得不少精明的商家發現商機,市場上關於「睡眠」、「助眠」的產品迅速多了起來,逐漸形成了一個千億級別的「睡眠市場」。
千億級別市場,巨頭熙熙攘攘
據有關報導顯示,今年我國睡眠經濟的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且每年呈高速增長態勢,預計2030年將突破萬億元。巨大的市場引來大批創業者進入,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國際行業巨頭。國內的一些大廠小米、科大訊飛等,也開始布局睡眠市場。其中華為早在2018年就聯合歐普照明推出了一款香薰助眠燈,取得了不錯的銷量。而在傳統消費市場,蒙牛、旺旺、娃哈哈、可口可樂等企業則紛紛推出助眠飲品。一時間,睡眠市場熙熙攘攘。
產品琳琅滿目但也參差不齊
目前,失眠人群正呈現年輕化發展的趨勢,據阿里健康數據顯示,僅在今年9月份,和失眠相關的淘寶搜索量同比就增長了50%,其中95後搜索佔比為32%。這些年輕人更具備健康意識,也願意嘗試各式各樣的產品。比如,很多人首選的褪黑素,在淘寶上,幾個知名品牌的月銷量都在上萬件。公開數據顯示,今年1到9月份,褪黑素的銷量同比增長了57%。除了保健品之外,智能硬體和睡眠服務也撬來了更多用戶。如某品牌發布的智能眼罩,通過監測用戶的睡眠情況,加入某些幹預手段,從而幫助用戶快速入睡。此外,各種睡眠管理類的app也被用戶廣泛使用。不過,據有關調查顯示,許多人解決失眠問題的第一方案是睡前聽郭德綱的相聲,第二方案是刷抖音短視頻,第三方案是泡腳喝熱牛奶。大多數人還是通過傳統的物理方法幫助自己入睡,為什麼會這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少消費者嘗試過市面上的一些助眠產品後,對效果失望,很難再輕易嘗試其他產品。某電商平臺上,有商家描述自家的助眠產品「10分鐘助你睡眠」,但不少購買過該產品的用戶卻反饋說沒有效果。「用戶嘗試過後,發現沒有效果,或者效果不明顯,就感覺自己被收了智商稅,從而在心理覺得所有助眠產品都是騙人的。」功能性食品品牌遂生泉舒眠酶飲某負責人說道:「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臨床醫學上甚至對失眠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這也是目前睡眠行業中產品魚龍混雜的主要原因。」雖然從整體來看,睡眠經濟還處於較為混亂的初級階段,但這也給新企業、新品牌足夠大的施展空間。
品牌如何破局?打鐵還需自身硬
混亂時期,搞點唬人的噱頭,也能帶來一定的市場,但助眠是一個偏功效的東西,產品好不好,用戶會在使用中驗證,所以,想要得到用戶的青睞,企業最根本的還是要做好產品,打鐵還需自身硬。好在,近些年,睡眠市場不斷有新鮮血液進入,他們往往帶來新產品、新理念,這些也促使市場不斷更新換代,同時,也推動著市場往著有序的方向發展。一般來說,在不選擇就醫的情況下,大多數人應對失眠的辦法是吃保健品,比如褪黑素。雖然褪黑素能改善睡眠情況,但有專家表示,它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視,全球範圍的醫院對褪黑素的使用是「慎用模式」。於是,部分品牌把研發方向轉向了古代漢方,希望從古代方劑中尋找靈感,遂生泉舒眠酶飲便是其中一家,公司花費3年時間研發的舒眠植物飲品,上市即取得不錯銷量。遂生泉某負責人稱,中國中醫方劑理由悠久,源遠流長,尤其是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融理、法、方、藥於一體,組織嚴謹,用藥精當,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其記載的方劑314首,經過歷代醫藥學家廣泛的醫療實踐,功效及安全都得到了很好的論證。「我們花費了3年時間研發的這款藥食同源植物飲品,源自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的『酸棗仁湯』和『橘枳薑湯方』,含有酸棗仁、人參、百合等76種植物精華,根據「君臣佐使」配伍原則,複方發酵而成。其中,酸棗仁養心補肝,寧心安神,為君藥;人參復脈固脫,安神益智,佛手疏肝理氣,兼作臣藥;金銀花清熱解毒,菊花疏散風熱,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通過調養肝胃等五臟六腑,達到舒緩壓力,改善失眠、多夢、易醒,難入睡等各種亞健康睡眠症狀。」
「睡眠行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我們卻充滿信心。」遂生泉這位負責人表示:「行業不是沒有需求,如果一款產品質量、價格等各個方面都有優勢,就很容易搶佔市場,時間久了,那些以收割用戶為目的的產品自然就被淘汰掉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更多資訊返回首頁獲取:www.viltd.com 文章投訴QQ:840 233 998 投訴郵箱:840 233 998@qq.com[編輯: 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