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病梅館記》
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之中說道,江寧的龍蟠,蘇州的鄧尉,杭州的西溪都盛產梅花,而許多的文人墨客又對梅花的體態有著過分的要求,不能夠太直,要曲折才夠姿態;不能夠太正,要歪斜才有景色,不能夠太密,要疏朗才有形態。龔自珍卻不太同意他們的觀點,並且認為他們不是真心愛梅花的,而是愛梅花的那種體態,能夠供自己欣賞,寫作。龔自珍認為梅要怎麼長,全憑自己的心意來就好了。除了龔自珍,山東曾有一農民也深愛著梅花,甚至自建了一座180畝的梅園供大家觀賞梅花。
愛梅之人
朱志奇於1951年出生在中國山東。他從小就非常喜歡梅花,對於這種富有風骨,盛開在凜冽寒冬的美麗植物,他非常地嚮往。梅花之於朱志奇可以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精神寄託,對於梅花,朱志奇是熱愛的。這種熱愛讓朱志奇在自己的故鄉自掏腰包建設了一座梅園。
當年朱志奇的父母還有親戚朋友都非常不理解他的這種行為,因為在老一輩的印象裡面,種花這種事情都是附庸風雅的,既不能拿來吃飯,也不可以拿來賺錢,怎麼能夠拿錢做這種浪費精力的事情呢?
朱志奇頂著父母和親戚的反對,建立起了一座屬於自己的梅園。他終日在梅園裡面培育自己的梅樹,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建設這一座梅園,梅園在他的用心建設之下,規模逐漸地擴大了,名氣也變得越來越大了,朱志奇花了無數的心血,如今終於到了收穫的季節。
梅花與杏花
朱志奇這幾十年來對梅園的貢獻可不止種了梅花這麼簡單。朱志奇的梅園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的梅園之中嶄露頭角,成為一個旅遊景點,是因為朱志奇本人一直在致力於梅花的雜交品種,如今已經頗有成效了。
梅花從古代開始便有著不過江的傳統,不過江的意思是過了長江的梅花,遇見低於零下十度的天氣都會凍死,所以很多的時候,有的梅花品種無法活著到達北方,所以在宮廷之中,皇帝有的時候也沒有辦法欣賞到盡態極妍的梅花,朱志奇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朱志奇覺得既然純種的梅花不能夠過江,那麼雜交的也許可以,找一個比較耐寒的植物來幫助梅花抵禦寒冷就好了,他在許多的植物之中挑中了杏花。杏花與梅花結合起來,應該可以很好地抵禦北方的嚴寒,讓梅花在北方的冰天雪地裡面生存下來。他因此被人稱為「最牛農民」。
經過了無數次的實驗和無數次的失敗,他終於培育出來了不畏寒的梅花,也就是梅花與杏花的雜交品種。這一技術被朱志奇實驗出來後,朱志奇的雜交品種梅花一時之間叫上了許多的高價,他靠賣梅花坐擁千萬,而且一株梅花曾賣出28萬的高價,一株梅花價格約為22萬。
成功的愛梅人士
朱志奇的梅園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自矜自傲,朱志奇覺得光自己賺錢是行不通的,於是他把這一項技術介紹給了當地的一百多戶農民,想要拉動他們那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原本只能賣上很少價格的純種梅花和杏花,經過這一項技術的嫁接之後,可以賣上幾百塊錢,這讓那一百多戶的農民欣喜若狂,他們非常感謝朱志奇的無私分享。朱志奇卻不以為然,他研究梅花不是因為想要賺到多少錢,而是對於梅花的熱愛支持著他研究梅花,賺錢這種事情他並不熱衷。
隨著朱志奇的梅園越做越大,很多慕名而來的人想要觀看這座梅園。朱志奇看見四面八方來到這裡的愛梅人士,非常高興和他們分享自己的成果,索性將自己的梅園打造成了一個文化交流的景點,讓更多愛梅花的人能看到自己的成果,為這些美麗的梅花所傾倒。當媒體來採訪朱志奇的時候,朱志奇非常自信地面對鏡頭,且對著鏡頭說出自己的祈願,他希望自己的梅園產業可以成為本地的一張靚麗的名片,提起梅園就能想到萊州,提到萊州就能夠想到梅園。
結語
世界上喜歡梅花的人很多,但是有的人會強加自己的審美在梅花的身上,不像龔自珍一般,隨梅花要怎麼長,也不像朱志奇一般,讓梅花開遍每一個地方,為了自己的愛梅的理想,能夠不顧一切。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