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9日晚,
中國書畫界出現了一個沸點!
嘉德2017春拍「大觀——0
中國書畫珍品之夜·近現代」,
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槌。
當時那場拍賣會共拍104件精品,
而黃賓虹《黃山湯口》,
現場以7200萬元起拍,
最終以3.45億元成交,
創其個人作品最高成交價。
1955年作《黃山湯口》
那一夜,
黃賓虹名動天下!
1955年,
時年92歲的黃賓虹,
患有嚴重白內障幾近失明,
僅憑著記憶勾勒出《黃山湯口》。
在完成此畫不久後的3月25日,
老人家病逝於杭州西湖邊棲霞嶺19號。
黃賓虹一生九上黃山,
數次遊歷黃山湯口。
他用其獨創的「平、圓、留、重、變」五筆,
和「濃、淡、破、潑、積、焦、宿」七墨,
將這一段舊時的美好記憶,
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是其紙上「用兵」的最有力的例證。
1955年,92歲作畫的黃賓虹
《黃山湯口》是黃賓虹繪畫生涯中的絕筆巨製,力道老辣,渾然天成,堪稱其腕底山水作品中的翹楚之作。
此次拍出天價來,絕非偶然。經此一「役」,黃賓虹的畫身價倍漲!然而,他在世的那些年,他老人家的畫,卻一直倍受冷遇、悽清慘澹。
縱觀近現代繪畫史,能與北京長居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平起平坐的,就只有安徽的山水畫宗師黃賓虹了。
幾乎所有美術界的大咖,
對黃賓虹都推崇備至,
對他的讚美敬仰之詞,
更毫不吝惜。
因為他們知道,
黃賓虹的意義不僅僅是0
三百年來第一人的山水畫大師,
更是所有藝術後來者的0
「最為豐富的精神資源」,
是一位了不起的「楷模」。
然而儘管「南黃」使中國的山水畫,
上升到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
但「黃賓虹」這個名字,
除了藝術領域,
普羅大眾還是鮮有人知。
為什麼?
畫太「黑」了,
別人看不懂!
有一次,他送畫給人家,
人家擺手不要:
黑乎乎的,
看不懂,謝了哈!
黃老只好尷尬地收回。
不知道假如此人現在知道0
黃老的一幅畫奔向了4億,
他會不會腸子都悔青了呢?
早知道,還要多要幾幅藏起來,
到今天豈不是···
1947年作 《夏山訪友圖》
其實,黃賓虹在世那些年代,
對黃老的畫有眼不識珠的人,
比比皆是。
1952年的時候,
黃賓虹的畫才賣1塊錢一幅。
宗師當年的畫作可都是賣地攤價,
誰會知道60年間,價格已上漲3億餘倍!
1925年作 《雲歸草堂圖》
比如,當時「北齊」的齊白石老人家,畫價是一平尺4元錢;吳作人的潤格是一平尺5元錢;李可染一平尺8元。
1923年作《虞山圖》
而咱們黃老的畫,在1951、1952年才漲到一元錢一張!
當時一名普通工人的一個月工資都可以買好幾張。那個時侯,收藏家們都嫌黃賓虹的畫「髒」,黑乎乎的,送都送不出去。
1928年作《山水》
黃賓虹的畫,
不止是在旁人那裡遭到冷遇,
即便在自己的教書的學校,
學生們也不「待見」。
1948年,滯居北平11年的黃賓虹
受潘天壽之邀南歸,
在杭州西湖邊的國立西湖藝專0
(中國美術學院前身)擔任教授之職。
彼時,中國畫專業一直有一個非常好的傳統:新年之前,老師和同學在教室裡要互相團拜。
系裡所有的老師在臺上坐成一排,前面桌子一字排開,同學們坐在下面。
老師要準備多少張畫?10張20張,還是5張8張,老師自己隨意。
但是,每位學生只許取一位老師的一張畫,不能說幾個老師的畫我都各要一張,那絕對不行。
幾乎所有老師跟前的畫都被同學取走了,唯獨黃賓虹老先生跟前的畫,來的時候是幾張,團拜完了以後還是幾張。
年有人拜,躬有人鞠,就是畫沒人取!
說起北平,還有一件心酸的往事。
那些年,黃賓虹大隱隱於市,專心閉門著述、讀書、畫畫、教學。
由於買畫的人少,生活很窘迫,有時幾乎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
老年黃賓虹
北平有個叫張海清的鐵路工作人員,仰慕黃賓虹,非常喜歡他的畫。於是經常「雪中送炭」,從外地送米上門。
黃賓虹感激萬分,家中的畫任他選。
一年後,張海清手中竟有百幅黃賓虹的畫,於是把家裡自題為「百黃齋」。
1929年作《山水》
1944年,
黃賓虹在上海開畫展,
只有一個人買了他的畫,
這可把黃賓虹激動壞了,
覺得自己終於遇到了知己,
一連送了好多幅給他。
而這個買畫的人,就是藝術造詣深厚的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
傅雷
傅雷先生一生忠於理想,至情至性,作起評論「六親不認」。
劉海粟待傅雷極好,但對其國畫作品,傅雷卻不客氣地評道:就是「野狐禪」。
劉海粟
他不僅看不上劉海粟,
對張大千亦不滿,批評道:
「往往俗不可耐,趣味低級,
仕女尤其如此。」
張大千
此外還說,「同樣未入國畫之門而閉目亂來的,例如徐××。」
有學者推測,徐××即徐悲鴻。
徐悲鴻
就是這樣眼高於頂的傅雷,對黃賓虹的畫評可謂是高瞻遠矚。
「近視幾無物象可尋,唯遠觀始景物燦然,五光十色,蔚為奇觀,變幻浮動,達於極點。」
傅公的意思是,黃賓虹的畫,近看起來「山不似山,樹不似樹;縱橫散亂,無物可尋」,你站遠一點,就可看出完全不一樣的光景。
真不愧是對國畫藝術惺惺相惜的忘年知己!
1932年作《聽帆圖》
據說,還有一次黃賓虹舉辦畫展,參觀的很少,訂購者更少。
忽然來了一位神秘的客人,高價一口氣將展出的作品全部買下。
後來,聽說客人在畫上加以題識、蓋印,轉至日本,竟轟動了日本各界,很快爭購一空。
1945年作 《芍藥》
這神秘的買畫人,就是與黃賓虹同門而居多年的張大千。
而黃賓虹並不知道此事,只覺得自己的畫遇上了知音。其實是張大千怕畫展辦不好,傷了老人心。
《晴巒翠嶂圖》 115×51cm
當年兩人在上海,
都用「大千」這個筆名,
後來為了避免混淆,
黃賓虹主動放棄了。
但黃賓虹對金錢的態度,
與張大千一直大相逕庭。
1949年作《四屏山水》
他淡泊名利,一生力避賣畫,多以畫贈友人和知己,80歲才在上海舉辦畫展,也只為求得知音,而自己的所有財富都用於收藏古器物、古璽印、古字畫。
對這些古物,黃賓虹看的比自己的命都重要。
他說:「古代書畫之所以寶貴者,固非其為古董而寶貴,乃其精神存在,千古不磨。」
《青山翠嶂圖》
而張大千就不同了,對金錢的看法很開通,擅於商業運作,潤格極高,揮金如土。
可見,古今中外,每個人對成功的標準都是不同的。
成不成功,關鍵在自己心裡的那把尺。
《擬李唐筆意》
可惜的是,經過數次遺失及失竊,黃賓虹所藏的書畫、書籍、玉、銅、瓷、磚石等文物僅存10000多件。
黃老病逝後,其妻宋若嬰據其遺志,將其作品和所有藏品悉數捐獻給了國家,包括黃賓虹最珍愛的伴隨其一生的漸江等人的書畫真跡。
後來據說,這是國內迄今為止數量最大、最完整的捐贈。
但可悲的是,彼時的捐贈,在浙江竟是沒人要。
他的夫人很著急:「這些東西在我手上,萬一壞了或丟了怎麼辦?」
1942年作 《雲林筆意山水》
於是,宋若嬰便不斷地去聯繫接收單位。
剛開始,浙江博物館對接受這些東西並不積極,後來,恰好遇見一位愛好藝術的領導人直接過問之後,才勉強接受下來。
《摹印易泉圖》
然而,更悲哀的是,浙江博物館的人收下後就擱置到一邊,整整30年包裹都沒有打開。
可是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
十年大浩劫,中國數以萬計的文化、藝術的書畫精品被燒毀,黃賓虹的妻子宋若嬰被抄家批鬥,1970年憂鬱而終,其摯友傅雷夫婦雙雙自殺。
而他捐的這10000多件古畫古文物,靜靜地躺在庫房裡,卻平安逃過了這次史無前例的浩劫。
《西冷遇雨》
據說,在書畫界有這麼一個說法:
喜歡黃賓虹的人一般都不喜歡張大千,
而喜歡張大千的人一般都不喜歡黃賓虹,
這兩類人基本互斥。
1937年作 《陳仲魚詩意圖》
張大千的畫,按古畫論來說,
只是件「能品」,看起來漂亮;
而黃賓虹的畫,就特別經得起琢磨,
越咂摸越有味,細細品味能品出
「黑墨團中天地寬」的味道。
品完黃賓虹的畫,
再看張大千的畫,
就像喝白開水一樣,
沒味了!
1949年作《山水》
再說說黃賓虹與之齊名的「北齊」。
雖然作為「南黃」,
他與齊白石在一個高度上,
但這倆人卻是「雅」與「俗」的兩個極端。
齊白石是南北通吃、老少皆宜、
雅俗共賞的「俗」透了的人,人人都愛的。
而黃賓虹卻僅在繪畫界推為泰鬥,
大多數人是沒法理解他的畫作。
《嵐影千尋圖》
即使是書畫界,
也有個別畫家瞧不起黃賓虹,
「他50歲之前畫作還不如我」。
謝稚柳先生的夫人陳佩秋先生,
是海派畫家的代表人物,
現在仍然說:
「黃賓虹根本不會畫畫。」
但是,一向惜墨如金的傅雷,對黃賓虹給予了「傅雷」式的最高評價,洋洋灑灑好幾百字:
「賓虹則是廣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歷代各家之精華之大成,而構成自己面目······六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至七十、八十、九十,方始登峰造極。
我認為在綜合前人方面,石濤以後,賓翁一人而已。」
1941年作《浙東遊記》
至今,時隔50多個春秋,其間風雲變幻,
時局易遷,社會審美意識嬗變,
傅雷對黃賓虹藝術的解讀和評騭,
已然成為對黃老畫評的典範,熠熠生輝。
1952年作《雲樹之思》
的確,黃賓虹一生坎坷,孜孜不倦,學養深厚。
這位藝術修行者,69歲還去四川登山寫生,70歲登道教聖地青城山,71歲登黃山,72歲重遊桂林山水,寫生香港山水,92歲生前人形憔悴仍作畫不輟。
1951年作《夜山圖》
曾有人說,
如果黃賓虹50歲就謝世,
還在廣學古人,
孜孜研磨的他,
恐怕連個名也留不下。
60歲就謝世,
「扛新安派大旗」,
畫風疏淡清逸的他,
恐怕只是位「白賓虹」。
1929年作《山水》
70歲謝世,
遍歷名山大川,
實地寫生積稿盈萬的他,
就只能在畫史上留個大師的名。
70歲後,
黃賓虹才大變其法,
開創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道路,
學起了吳鎮的「黑密厚重」的積墨風格,
講究用墨的黑白輕重、
天地陰陽,人稱「黑賓虹」。
1950年作《湖山欲雨》
80歲時,
黃賓虹才達到藝術巔峰,
90歲後,才徹底完成蛻變,
是我國非常典型的大器晚成的畫家。
1953年作《富春山水》
李可染曾說:
「 畫山水要層次深厚,
就要用『積墨法』,
但此法最易出現板、
亂、髒、死的毛病。
黃賓虹最精此道,
甚至加到十多遍,
愈加愈覺得渾厚華滋,
而愈益顯豁光亮。」
1953年作《渾厚華滋》
時至今日,
中國國家畫院的大師們,
對黃賓虹的「積墨法」,
是如何推崇的呢?
儘管外界鮮有人懂得黃賓虹的畫,但他老人家對自己的畫卻一直非常有信心。
也許是因為黃賓虹通曉易經卜卦的緣故,他對學生說:「50年以後,你把我的畫拿出來裱一下,那個時候,人們有可能看得懂我的畫。」
1955年去世的他,
恰好在50年後的2005年,
在浙江博物館舉辦了規模空前的0
大型展覽和系列活動,紀念黃賓虹,
由此,確立了他在繪畫界的0
學術地位和市場價值。
黃賓虹故居雕塑
但是,仍有許多人好奇:這種黑乎乎的筆墨,到底有怎樣的藝術魅力?而他,為什麼又會將這個世界描繪成黑色的呢?
曾做詩句「渾厚華滋我民族」的黃賓虹,
將對祖國無比深沉無比強烈的愛,
潑灑於漆黑的濃墨中。
一字一方圓,一筆一江山。
一點一春色,一抹一寒冬。
一心一世界,一生一百年。
「我不負墨,墨將許我。」
自古先賢皆寂寞,唯有墨,
讓他流芳百世,永不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