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Tenet & Entropy」那篇關於《信條》的推送裡討論了下未來事物是否確定。其實這是在看《信條》之前我就考慮過的問題。這幾天閒,又正好回了趟老家,順便把以前物理書翻了出來,但是翻開量子物理的那一刻我就放棄了,因為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自己把這個鬼東西弄明白再回去看這個問題。我直接把這個問題拿去和一位中科大的物理博士討論了討論。但是到了博士階段,大家都有細分的研究方向,並不是什麼都很懂,所以沒得到可靠的結果,但還是先總結一下這次討論和我自己的一些進一步思考。
先放上整理之後的問題與回答。
我的問題:一個完全封閉系統,外界完全無幹擾,包括場的幹擾等,知道內部所有粒子初始狀態後,之後任意時間的狀態從宏觀層面來說是可以確定的嗎?如果微觀的不確定性對宏觀有影響,影響大不大?
對方的回答:如果粒子初始狀態是位置和速度的話不一定可以確定,如果知道整個波函數,就可以知道後面的狀態,如果測量對象是統計量,微觀對宏觀就沒有影響。這樣就可以完美預測了。
我的追問:量子層面的不確定性是有隨機性吧?
對方的回答:是的,但是按照我的理解,這個隨機性在時間平均下,就不會體現出來了。
我的問題:我其實是在思考地球如果作為一個封閉系統,未來發生什麼應該是幾乎確定的?比如人類的活動,受微觀不確定性的影響大嗎?如果大的話,似乎只能是因為大腦的思維活動和微觀不確定性有聯繫。
對方的回答:我也感覺大腦的思維與量子有關聯,如果沒有關聯,就等於確定,我想什麼其實都是註定的,我不願意相信這個。一般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就具有不確定性,但是一群人的行為有規律性,所以常常可以預測,但是也不能說完全準確,微觀的不確定性是有可能會產生影響的。比如說宏觀上化學平衡總是能復現,但是微觀上,到底哪個分子的狀態發生了轉變哪個沒有就很難預測。再比如一堆氣體分子在一個容器內,平均來說左右各一半,但是如果微觀看,總是一半比另一半多。
我的問題:關鍵就是微觀的不確定對於大腦思維的影響是否存在、影響程度是多少,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了。
對方的回答:的確是。
總結上面的這些問答,問題得到了提煉,但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可能是已經有答案的。不管真實答案是否已有或者是什麼,從目前的分析來看,對於一個人的未來是否確定,需要分別考慮外部因素是否確定和內部因素是否確定。外部因素包括除該人以外的所有事物,從主觀角度看,即使存在不確定性,這些也屬於外界隨機性,不可控。內部因素包括大腦思維和其他。其他包括身體狀況之類的東西,這裡假設身體健康的話,大腦思維應該是最主要的內部因素。如果大腦思維是確定的,那就結束了。如果大腦思維是不確定的,不確定性應當來自微觀,量子之類的東西。那麼,還需進一步討論這些不確定性是否可控,也就是這個人能不能主導這些不確定。不可控的話,一切依然沒有意義,又結束了。可控的話,人才是真正智能的存在。當然,以我目前的知識水平和想像力,感覺不到可控的可能性,即使有,比例也很低,那未來的一切我們可以控制的依然很小。
在這個問題上,腦科學和量子物理成為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但人類對於大腦的探索還處於很初步的階段。
我一直喜歡用連續性去解釋很多東西。所以感覺非生物到生物也應該是連續的,而不是離散的,也就是應該存在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東西,網上也有關於這個問題的很多說法,認為某些病毒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中間狀態。我想直接大膽地說,如果生物對於未來沒有控制能力,所謂的所有生物廣義上其實都是非生物。那麼,人只是高級機器人,你所有或者幾乎所有的想法其實都是事先確定。
如果直接武斷地認為上述結論成立,結果也不是純碎悲觀的。你可能會因為未來確定而失去奮鬥的動力,但你也會因為過去確定而不再後悔。
哈哈,還是加油吧,高級機器人們,畢竟未來即使確定也不會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