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 / 吳勁草
編輯 / liuba
2019年7月8日新華社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其中第十七條提到: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不得以面試、評測等名義選拔學生。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目前該政策在全國落地的指導細則還未發布。對於民辦學校的影響力幾何也是一個未知數。對此國金證券教育業首席分析師吳勁草講述了自己的見解。
文章整理自國金證券教育業首席分析師吳勁草先生的演講及文章
在開始這個話題在開始這個問題之前,我也想聊一下剛才的話題:國企辦的學校算不算民辦學校?
其實「公辦」與「民辦」學校一直是一個模糊不清的界定。我傾向於認為,「以財政進行辦學的,通過學區劃片(而不是各種各樣的篩選和考核)招生的」,是公辦學校;而「不是財政辦學,不是直接通過學區對口劃片進入」的,是民辦學校。
以這個標準判斷來看,很多企業(包括國企和一些大學)辦的學校其實是民辦學校,比如國棉X場附屬中學,比如X工大附中,其實是民辦學校,這些學校很多是有自主擇校招生的,也不是直接通過對口學區劃片進入的。
我自己是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一直認為它是一所公辦學校,可當我真正研究了教育以後發現,其實從屬性上來說,它應該是屬於民辦學校 。
接下來的演講我大概分三個部分來講:1、「民辦搖號」政策的來龍去脈;2、該政策對公辦民辦學校的格局推演(以上海為例);3、政策在個別地方的試點情況。
「民辦搖號」政策來龍去脈
「民辦搖號」政策發布
政策是19年7月8號發布的,在《意見》中十七條提到: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不得以面試、評測等名義選拔學生。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我們先不分析政策的具體內容,我們看是哪裡發的。
該政策不是教育部發布的,更不是地方教委發布的,而是來自於國務院,所以地方教委在執行該政策的時候更注重的是:「體現政策精神」+「平穩過度」兩點,政策裡面提到的點要體現,但是政策裡面沒有提到的點,中短期沒有動機特別發揮。
對於執行來說,很多人可能在等一個細則出來。但我的預判是中央不會出具體的指導性文件,而是各地政府根據當地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政策。在衝突尤其嚴重的地區這個政策甚至可能不會具體到百分之幾,而只是給一個窗口指導,由各地的學校來操作。
「民辦搖號」政策出現的原因:
學校分化與篩選幼齡化
以上海為例:
我是從上海過來的,就以上海為例講講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政策。
很多人可能有一個概念「上海民辦學校比公辦學校強」,這個概念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說法是「上海的民辦初中比公辦初中強」。
小學階段,除徐匯外,大部分區民辦和公辦學校至少是分庭抗禮。但是到了初中階段,各區的民辦初中優勢就碾壓公辦初中了。這個情況不僅僅是上海,在全國也是這個樣子,比如說我的老家西安,也是民辦顯然強於公辦。
其實不是「民辦初中強」而是「可篩選生源的初中強」,上海的上外附中,浦外附中如是,北京的人大附中等亦如是。
不管是上海還是北京,強的學校都是一種可篩選生源的學校,全國大部分一二線城市都是可篩選生源的初中強。而在廣大四五線城市典型的公辦學校是最強的,典型的公辦學校可能是以數字來命名的,他們的特點是可以靠學區房來進來。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如下:
可篩選生源: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有很大區分度,而人口流入,使得篩選生源更成為了核心變量。
出生人口變化
初中數量變化
上海的出生人口從2000年的8.5萬人提升到2016年的22萬人,而相應的初中數量卻幾乎沒有增長。勢必導致篩選成為重要的優勢。
把一個學生從600分培養到650分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直接招650分學生卻是相對容易的事。但是大部分家長並不關心650分是怎麼來的,只關心650分本身,導致頭部學校通過篩選,使得生源越來越強,形成正反饋,馬太效應凸顯。
其實我相信各位在座的都是校長,辦學者,應該知道判斷一所學校的好壞是有很多維度的,管理理念、生源、地理位置、硬體設施等等,而且培養方向都各不一樣。你說是打球打得好的孩子好,還是彈琴彈得好的孩子好,還是學數學學得好的孩子好?
這個不重要,因為在中國教育是過於公平的,特別公平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效率,所以我們的國家(我沒有了解到其他的國家有這樣的情況)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大學不需要面試就錄取學生的國家,而且還是這麼大的一個國家,我上大學是沒有經過面試的,只要分數夠了就可以。
這個事情其實在世界上都非常特殊,它代表著消除一切歧視。
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著對每個學生個性的抹殺,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很多的家長認為好是一個單線性的事情,650分就是好於640分。這樣的格局使得在人口大量流入的一二線城市中,非常普遍地出現「可篩選學校變得越來越強」的現象,所以我們說上海不是民辦學校強,北京也不是公辦學校強,上海和北京都是可篩選生源的學校強。
其他二線城市有很多「XX大學附中」(初中),這種學校可以理解為民辦初中(或可篩選初中),這些學校通常由「XX大學投資集團」投建,本質上是企業投建而非財政,可以自由篩選且不受學區房分配。核心還是「篩選能力」。
派系關係和篩選形成協同,進一步加強部分強勢學校
另一方面,高中和初中的派系關係,使得部分初中和小學,本身具備了「派系光環」。上海這個情況特別嚴重,上海的最有名的四所高中叫做四校:上中,華二,復旦附中,交大附中。四校自主招生佔比高達60%,上中每年新生約400人,其中約240人是自主招生來的,而這240人中,約110人來自華育中學,使得華育的地位進一步加強。(2018年上海市教委發布了中考改革政策,要將自主招生比例壓縮至15%,預計2021年全面推行)。
在並不標準化的中考自主招生和小升初中,小學&初中學校本身成為了加分項,使得學校之間的分化進一步加劇。
「可篩選初中(民辦初中)越來越強」這樣的格局,問題在哪裡?
可篩選的初中(民辦初中)比公辦強,而且會「越來越強」,馬太效應產生之後,具有篩選優勢和派系優勢的初中(這些初中大部分是民辦),會繼續吸引優秀生源,甚至是跨區報考的優秀生源,然後這些「牛校」就會越來越強,而一些「菜校」就會越來越沒人去。
問題就來了——
學校分化嚴重:而大部分公辦「菜校」也都是地方財政投入建設並維護的,而因為篩選的原因,變得沒有生源願意去,可能也不是主管部門希望看到的。
就近問題:主管部門希望在幼齡階段儘量就近入學,但因為擇校熱,導致很多的跨區擇校,有一定隱患。
篩選幼齡化,這一條問題最嚴重:「上了華育,半隻腳踏進上中,上了盛大花園,半隻腳踏進華育」,小升初提前篩選&中考自主招生,使得學校光環的效應影響變大,篩選越來越幼齡化。「提前鎖定」機制,使得升學焦慮從初中,蔓延到了小學和幼兒園。
政策不是「不希望篩選」,中考,高考,都有著標準化篩選,而是不希望有「篩選幼齡化」和「提前鎖定」。很多人評論「不如搖號上大學」,是非常不理智的評論,中考,高考都依然有著清晰的標準化篩選,只是不希望篩選幼齡化。
而上海不是特例,它代表著全國很大一部分人口流入的一二線城市,這是全國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其實從「蘇州鐵柵欄圍」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家長其實一點都不喜歡公平,他希望提前鎖定。我們小時候是上初三才開始加勁學習,每天晚上學到11點,現在是(至少上海是這個感覺),如果你小學沒上好小學,別人一聽你這輩子可能完蛋。在上海我們周圍有很多雞血媽媽,譬如兩個雞血媽媽這樣聊天:
A:一個說你家小孩多大了,
B:兩歲半了,
A:學英語了嗎?
B:還沒開始學
A:兩歲半了還沒開始學英語。你媽媽怎麼當得?
上海會出現這種情況,都是因為篩選幼齡化。而這個現象又是因為劇場效應產生的,因為學校都是篩選的,都是淘汰的。就像大家在劇場裡面看劇,前面一個人站起來了,後面一個人不站起來,根本看不見。
一句話總結現在的問題:篩選幼齡化,使得部分可篩選學校馬太效應凸顯,強校越來越強,弱校越來越沒人上,且「提前鎖定」的體系,使得升學焦慮幼齡化。
該政策給出的解決方案:直接去掉小升初和幼升小的篩選環節,不允許面試挑選,統一報名,報超了隨機搖號。鼓勵就近上學。
該政策影響範圍:政策表述的是「民辦學校」,對於上實,上外等特殊可篩選公辦學校,有可能依然有篩選的能力。此外,該政策是全國性的,並非針對上海的。
「民辦搖號」政策的落地關注點
在政策的表述中有兩點特別重要:
不得以面試、評測等名義選拔學生
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那麼第1點從表述上來說,政策精神應該是長期100%的號,而面試就會催生出像小5班,神秘考,遞簡歷,杯賽這樣提前點招的產業鏈。
第2個也就是所謂的報超了搖號不做主觀篩選。有網友說我要搖到一個民辦學校,上不起怎麼辦?不是說你坐家裡就給你搖過去,你必須得先報名才行,不報名人家不會搖你的,但是你要報名了,你說你上不起不是搗亂嗎?報名代表主觀認可該學校的學費,一些學費較高的學校相當於無形中有了一個篩選。
報超了搖號,也就是說招100人報了130個人。有人說是不是超過了30部分搖號?哪30人呢?所以肯定是這130人都要搖號。而如果招100人報了80人,80人全部錄取。
國際學校需要關注的點是:民辦是不是100%的號,如果只拿50%出來搖號,那麼篩選能力依然是有的。按政策表述來說,應該是長期100%搖號。上海各區教委是否百分百搖號,其實各區都是有不同的觀點的。
從7月份開始,大概每個星期都可以聽到各種小道消息說已經定了,從40%、50%、60%、70%、80%、90%、95%~100%搖號,反正據我了解的小道消息現在還沒定。
落地時間推演,就是說會不會有細則出來,我認為每個學校該以多少比例搖號應該不會有。但是2020年5月份應該就要開始次年的招生,預計2020年2月份左右會有招生的細則或者指導文件出來,這個文件可能不會讓大家看到,是各個學校內部發送的,告訴各位窗口指導該怎麼實施。
所以最關注的點為是不是100%搖號,當然我認為可能沒辦法一把到位,至少得留點口子,要不然可能會引發社會過於動蕩。但上海垃圾分類都落地了,這也不是不可能。
關於「民辦搖號」政策落地
的幾個謠言
民辦學校勸退學生
傳言中,成都七中嘉祥學校勸退了搖號搖中的學生。理論上來說,學校可以勸,但是絕不可能強制退學生,而且只是勸,承受的輿論壓力已經非常大了,一般稍微有點頭面的學校也比較難做出這種事
日前,成都七中嘉祥也否認了此事,做了闢謠
轉讓搖號搖中的名額
傳言中,某學生搖中某名校以後,意圖高價轉讓給他人
這基本上可以定義為段子,搖號這個事情,是拿身份證號搖的,搖中以後發到手機,或者上網查詢,根本沒有可交易的市場。
「轉讓搖中的名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民辦學校「搖中以後
可以不要學生,雙向選擇」
傳言中,某上海學校招生負責人說「搖號是雙向選擇的,搖中學生以後學校可以不要,是雙向選擇的」。
1.這個傳言的時間是2019年7月傳出的,此時上海根本沒有實行過民辦搖號政策,具體的方案都還沒出來,這是哪來的經驗?
2.搖號的過程是直播,多方公證的,搖到號以後,信息發到手機上或者網上可查詢,都是可查信息,哪個學校這麼大的膽子,敢做「搖中不要」這樣的事情?
是不是100%搖號,是否要留一部分篩選,這個還是暫時無法確定的。但關於搖號部分,「學生搖中號以後學校可以不要」,基本上可以定性為謠言
政策對於民辦學校的影響推演
NBA籃球聯賽
歐洲足球聯賽
NBA籃球聯賽的思路是:補貼弱的隊,壓制強的隊,給打的越爛的隊越好的籤,所以NBA是風水輪流轉,現在隊的強弱,過幾年可能完全不一樣。
歐洲足球聯賽的思路是:強的隊會越來越強,有的弱隊,就會掉級,所以歐洲足球聯賽,會出現連續十幾年就幾個強隊一直強的情況。
目前上海(及其他人口大量流入的一二線城市)的小學初中格局像歐洲足球聯賽模式,強者越強。未來,這個政策要把小學初中的格局向NBA模式過渡,使其均衡化。
和「民辦搖號」政策相似——上海的「中考改革」方案
2018年3月,上海官方發布了中考改革方案,重點是:「市實驗示範性高中」要拿出50%-65%的名額出來進行名額分配。上海市的名校,不論是委屬還是區屬,大部分都屬於這個範疇。
而「名額分配」中,除了四校外,大部分是到校的(四校以到區為主),比如說,某名校高中,其中65%*70%=45.5%的比例,是要拿出來分配到校,65%*30%=19.5%是要分配到區的。
名額分配其實上海之前就有,只不過以前的名額分配比例小(只有10%左右),且給各種公辦民辦學校都有名額分配。
2021年以後:
名額分配比例:10%65%
名額分配範圍:所有初中不挑選生源的初中
而現在僅以10%的名額分配比例,就可以看到,建平西校,張江集團這樣的初中,以名額分配方式上建平高中的分數線要差不多600分,而六團中學,施灣中學這樣的初中,同樣上建平高中,走名額分配的方式,只需要550+分。
而2021年以後,名額分配的比例還要加大,更進一步補貼「弱校」,壓制「強校」。
以前在普通中學做「雞頭」,沒有任何好處,所有人都選擇做「鳳尾」,現在國家層面和上海市層面都以各種方式,鼓勵優秀生源去普通初中,最終形成生源的均衡。
上海中考改革,實際上是降低了自主招生的權重,增加了名額分配的權重,一定程度上,是引導優質生源不要全往在那幾個超級初中擠,往普通初中引導一些優質生源。
上海中考改革的方向,和「民辦搖號」政策相似——壓制頭部學校,實現均衡化,但是上海中考改革方案更溫柔一些,2018年發布,理論上2021年才具體實行。
政策對於公辦學校的影響推演
公辦學校現行體制不是搖號,是排隊
比如說,招100個人,有130人報名,就是俗稱「報超了」,那麼按照戶籍,學籍,人戶一致,入戶年限這些條件,來篩,入戶年限長的往前排,短的往後排,沒排上的,調劑到附近的公辦學校(考慮地緣遠近)。這也是為什麼說「學區房要提前買」的原因。
現行公辦學校體制不是搖號,這不是隨機的,這是有序的。所以現行機制下「學區房」是有一定提前鎖定作用的。
「公辦學校未來要多校劃片」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
2019年7月「民辦搖號」這個政策,傳達了一個非常明確的政策思路「希望小學初中都均衡,不希望強的學校太強,弱的太弱,鼓勵就近上小學初中」。
這個趨勢確實是有的,徐匯近兩年已經出現,部分小升初已經變成多對多的模式,不能通過小學和學區房鎖定初中的情況。
上海長寧區更是已經實行較多年「公辦小升初多對多」(俗稱「全區搖號」),不過長寧和民辦搖號還不是一個東西,民辦搖號第一步是要報名具體學校的。(但長寧幼升小沒有全區搖號)
這個政策的本意是鼓勵各個學校共同發展。然而這個政策的結果是長寧最優秀的學生全跑到徐匯區了。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在政策上無法保持各個區的一致,就會出現跨區逃離的現象。
部分沒有比較好的對應初中的
公辦小學(單學區)實際受到衝擊
非常典型的就是浦東明珠小學,絕大部分上明珠小學的學生,目標都是通過明珠的雞血教學,最終考上華育,張江集團等民辦名校初中,而不是上對口的公辦初中。
但是如果以後,華育,張江這樣的學校,都是100%搖號了,那,壓根就沒有「考」這個動作了,明珠的雞血優勢也就體現不出來了,其意義是要大打折扣的。
上實,浦外,上外三公會受影響嗎?
像上海的上實,浦外,上外(俗稱「三公」)這樣的中學(北京有很多這樣的學校),雖然名義上是公辦的,但是他們不受區教委管轄,隸屬於更高級別的部門。故三公是可以公開篩選並全市招生的。
雖然三公可以公開篩選,但他們不是民辦學校,所以關於三公的篩選合理性,是一個灰色地帶,屬於「政策裡面並沒有提到的部分」。
從這點上來看,很有可能三公會保留其篩選招生權,如果真的這樣的話,那麼三公以後可能會變得比現在更搶手。
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或許是個好選擇
上海有很多公辦學校是九年一貫制的,即學校是一體化的,包括小學和初中,初中部分有相當的部分是小學部直升的。其小學部分可以通過學區房地段對口進入。
如上實東校,前灘華二學校都屬於這一類的。
而校內的直升體系,並沒有違反2019年7月的「民辦搖號」政策,故九年一貫制的公辦學校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2019年7月的政策其實是沒提到公辦學校的
實際上,2019年7月「民辦搖號」這個政策的主語,整個都是「民辦學校」。沒有提到公辦學校。
所以公辦學校未來可能會有一些變革趨勢,但是目前關於公辦對口入學的現行政策,可能不會這麼快的推動變革。
政策對於體制外學校的影響
對於體制外學校來說,其實要分兩種情況來看
外籍人士子女學校
外籍人士上的外籍子女學校,比如上中國際,惠靈頓,上海美國人學校這種的,理論上不會受到太多影響
中國籍學生上的雙語學校
中國籍學生上的雙語學校,如平和,協和這樣的,理論上來說,這種學校也是受政策影響的「民辦學校」,所以幼升小階段,如果未來推行100%搖號的話,也會受到同樣的影響的,即報超了就需要搖號(但是不是100%搖號,還有很大爭議)。搖不上可能就面臨統籌到戶籍附近的公辦學校。
但是這些學校通常學費都不菲,能夠選擇報名這樣學校的人,本身應該也是經濟實力較強的家庭。
此外,關於「民辦一貫制學校小升初直升」,可能會保留一部分綠色通道,允許一部分學生從小學直升至本校初中。
「民辦搖號」政策在全國
各地有怎樣的具體落地?
全國「民辦搖號」政策是2019年7月份出臺的,但實際上,從2018年起,西安,成都,東莞等地,就已經開始試點民辦學校搖號,做一些預熱。
但這些試點均是拿一部分名額出來搖號,大約10%-45%的名額,而不是全部名額,並保留了篩選的環節。這是有所違背2019年7月全國政策中「不得以面試,測評等方式篩選學生」的說法的,未來可能會做出改變。
2019年7月8日,全國「民辦搖號」政策出臺之後——寧夏銀川,陝西寶雞教育先後官宣民辦初中100%搖號。
銀川
寶雞
2018西安試點「民辦學校搖號」政策簡析
西安市小升初熱門民辦初中(33所)只拿了45%的名額出來搖號,其餘55%是如以前一樣,篩選招生的,所以並不是網上盛傳的「西安現在小升初全部都搖號了」(非熱門14所民辦初中沒報滿,所以這14所報多少人100%全收了)。
西安很奇葩的地方在於,搖號大家都可以參與,搖號沒搖上,還可以繼續參與面談篩選階段,所以就導致大家「不搖白不搖」,參與搖號階段的西安學生共計約6萬人,西安2007年左右一年出生人口一共也就8萬人,意味著幾乎所有西安適齡學生都去報名搖號了。
「民辦搖號」試點搖號現場剪影
西安,成都,東莞等多地在政策出臺前已經試點了「民辦搖號」的流程。
具體來說可以看到,是由教委主導的(而不是學校),然後有公證處現場公證,多機位直播,家長拿號,電腦隨機排位後,手機簡訊或網上查詢你是否中籤的模式。
未來政策推行後,該如何選擇?
一個學校好,是哪裡好?
一個學校好,不管是公辦還是民辦,大概是這四個方面:
生源素質,氛圍環境:篩選優秀的生源,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名校光環&派系效應:名小學&初中,在小升初&中考時候,本身學校就帶來的優勢(學校本身的牌子帶來的優勢,而不是考試分數等帶來的,見於自主招生)
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學校本身的教學和管理體制
地理位置
因為和變強的名校,形成馬太效應,會越來越強,而和優勢的起源就是生源的篩選,「民辦搖號」這個政策,正是要抹掉生源篩選帶來的優勢,並通過壓強補弱,儘可能的消除小學和初中的差距,抑制「篩選幼齡化」(而並非抑制篩選)。
未來可能辦學者需要更關注和
給家長的建議
給家長的建議:「把孩子的教育,成長,鍛鍊,學知識本身作為考核,而不是總想著提前鎖定」。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不是家長的KPI。
所有政策裡面,對於所有小學初中的入學,都離不開「就近」一條。「就近」是不變的原則,所以對於家長來說,一定程度上,要從以前的「選學校」,變成現在的「選鄰居」,選鄰居總能幫助一定程度上鎖定同學的素質。
所以上文提到的聯洋,張江,五角場等地,可能都會是居民素質不錯的地方,未來這些地方的教育平均水平也比較大的概率會看漲,就像北京當年的五道口,上地一樣。
未來如果漸漸篩選減少,學校本身隨機性增大,鎖定學校變得越來越難。更多的選擇,可能要放在選區域,選鄰居上了。
幾年後民辦學校的競爭可能就沒現在這麼雞血了,真正的教學質量也許就能體現出來了。我相信這個時候就會洗一波牌,出現因為教學質量是真的好的學校,會體現出來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