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航空業受新冠疫情影響,國際旅行業務嚴重受限,航空業遭遇著史無前例的衝擊。停航、裁員、虧損、破產、倒閉,似乎成了航空業今年的高頻詞彙。
僅2020年上半年,全球就已經有20多家航空公司宣布破產:印度德幹航空公司、加拿大喬治亞航空公司、義大利航空公司、土耳其阿特拉斯環球航空公司、秘魯哥倫比亞航空公司、美國指南針航空公司、義大利歐內斯特航空公司、英國弗萊比航空公司、阿根廷拉塔姆航空公司、奧地利歐洲勒韋爾航空公司、美國邁阿密國際航空公司、泰國酷鳥航空公司、智利One Airlines、美國拉夫恩航空公司、南非航空公司、德國太陽快運航空公司、厄瓜多國家空運公司、虎航澳大利亞公司、美國跨州航空公司和維珍澳大利亞航空公司等。
從這些航司的分布可以看出來,除了沒有航司的南極洲以外,六大洲都有航空公司宣布破產。但是有一件事情,應該是國內外人都很好奇的:中國航司怎麼沒事兒?
中國是第一個媒體報導的受到疫情影響的國家,講道理,中國民航業應該是第一個被嚴重衝擊的,那為什麼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航司,一點事兒都沒有呢?
其實在這些倒閉了的航司裡不乏共性,那就是現金流的斷裂。
在疫情的衝擊下,航班基本上都被攔腰砍斷,旅客大幅度減少,航空公司的收入也大幅度降低。並且面對著大量的疫情期間的退改票需求,航司的現金流遭到了巨大的斷裂。無錢可退,無航班可改,成為了每個航司的痛點。
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仍然需要大量的費用開支,比如機組的維護費用、機場停機費用以及人工費用等等,現金流不足的航空公司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進行貸款。
相比之下,我國的貨幣政策反應非常迅速。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綜合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
這也充分說明,政府在通過堅持穩定的貨幣政策,疏通貨幣傳導機制,為穩企業、保就業和穩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持。
中國航司其實也面臨著巨大的虧損。
民航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全行業累計虧損398.2億元,其中航空公司虧損336.2億元。
4月15日,山東航空和華夏航空率先發布了一季度財報預告,兩家情況均不樂觀,其中山東航空預計虧損5億至7億元,華夏航空預計虧損9075.7萬元至1.16億元,而在去年同期,華夏航空淨利潤為8556.19萬元。
由於大部分航司都是國字開頭,即使疫情期間,銀行和地方政府,也響應銀監部門提出的「對受疫情衝擊較大的企業,金融機構不抽貸、不停貸、不壓貸,努力做到應續盡續、能續快續。」對於航司這種每天飛機停著都在「燒錢」的行業,只要銀行不抽貸,繼續貸,資金這道血液不斷流,航空公司就還能繼續撐下去。
與海外相比,我國的防控形勢是持續向好的,所以我國的民航正在逐步恢復中。
從旅客運輸量來看:2月份的數據為834萬人次,目前已經上升到6月份的3074萬人次,增長了近3倍。
從月度虧損額來看,全民航已從245億元的虧損縮小到76億元的虧損額,這個下降幅度還是令人振奮的。
此外,中國航司也紛紛推出各種自救營銷活動,各航司的」隨心飛「活動如雨後春筍一般,一個接一個的推出市面。
從各大航司發布隨心飛之後的營銷效果來看,國內仍然有大量的航空消費需求。與海外航司相比,中國民航處於高速成長的快速普及期,恢復周期短且觸底反彈強勁,全球民航恢復的主要動力也是來自以中國為主體的發展中國家。
從各大航司的舉措中也能看出來,民航業的下一步是想將國內多層次消費需求的變化掌握,以創新的航空業營銷手段來實現國內航空市場的良性循環。
全球的旅遊企業幾乎在疫情期間遭到了重大的打擊,除了航司之外,旅遊企業破產倒閉的更不計其數。而PKFARE(比客)在疫情期間依舊保持高質量的服務,用行動來向客戶證履行我們的承諾。
面對市場大環境,我們作為一個已經成立六年的B2B旅遊科技企業,為了讓更多的旅客能夠在旅遊復甦的時刻再次踏上出行的旅程,也讓更多在海外的中國同胞回家,我們對旅客開啟了機票訂購渠道,目前已經幫助很多留學生、海外華人和滯留在海外的務工人員回國。
或許在其他人看來,一張機票只是能夠上飛機的憑證,但是這小小的機票,是很多海外華人回家的希望。我們PKFARE(比客)想做的就是竭盡所能,幫助有需要的人踏上回家的路,放心、安心、舒心,也同樣是我們對旅客的服務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