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羅大佑第一次來大陸的時候,是92年的樣子,他在一次談話中提及最早對大陸的印象,說:「我沒來大陸之前,一直都以為大陸都是吃樹皮吃草根的,因為那時候臺灣的宣傳是那樣。但後來我跟一個上海朋友去上海玩的時候才發現,別人在飯店裡吃飯,剩飯剩菜還蠻多的,一點也不像宣傳的那樣。」
「那時候我就知道,宣傳這個東西有很多虛擬的東西在裡面。」羅大佑說。
不吹不擂,從側面來說,臺灣的經濟在那個時期還真的是非常的優秀。
再說一個例子吧。
香港導演王晶在做客《圓桌派》的時候,主持人竇文濤問他:「80年代的香港,有著亞洲好萊塢的地位,但這些年為什麼香港電影越來越式微呢?你覺得這裡面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王晶當時就直言不諱稱:「我覺得這背後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人口限制,畢竟香港人口只有那麼多人,而隨著大陸經濟的騰飛,電影市場自然會轉向大陸,畢竟利益還是第一位。第二個原因就更簡單了,因為臺灣。」
「過去的香港電影興起的背後,其實是離不開臺灣這個大金主的。很多電影背後的投資方都是臺灣,那時候臺灣有錢,也願意在香港投資電影,但現在隨著市場轉移,背後的投資方也就跟著轉移了。」
從王晶和羅大佑的口中,還是能夠真實反映出臺灣經濟的一個面貌的,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新加坡的經濟我們有目共睹,單就地區來看,已經是發達國家的行列了,而香港和臺灣,也同樣如此。
臺灣的經濟,從60年代開始,在90年代達到峰值。而蔣經國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對臺灣的經濟做出了很多貢獻。例如貨幣改革、發展工業化和產業升級等等,都讓臺灣的經濟跟著騰飛,人均收入大幅上升,尤其是在半導體行業,臺灣的聯發科、臺積電等等,技術在全世界都能夠排在前列。
2019年,臺灣人均GDP高達2.7萬美元。臺灣是一個非常非常健康的「核棗型」,中間大、兩頭小,中產階級構成了臺灣社會的主流,而臺灣的基尼係數只有3.2,是大陸的一半,而臺灣人口只有大陸的1/60,但經濟總量是大陸的1/22。
且臺灣同大多數經濟發達地一樣,是沒有外匯限制的,這也變相說明了臺灣自身貨幣和出口的競爭優勢,對臺灣人來說,其競爭和投資渠道也會非常廣,不會出現把錢全部投資到房地產的情況。
按照「不可能三角」來說,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和貨幣政策獨立性這三者是不可能兼得的,而臺灣則採取的是資本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獨立性這兩種方式,匯率採取浮動匯率。
而隨著國際局勢的不斷變化,新的機會也在臺灣不斷湧現,近年來臺灣的經濟依然保持著不錯的經濟增長趨勢。2018年臺灣的人均GDP是2.5萬美元,到19年就已經是2.7萬美元,增速還是非常不錯的。
至於未來,臺灣目前的產業結構是標準的發達經濟體結構,即以服務業為主。在經濟佔比中,臺灣農業為1.8%、工業是34%、服務業則是64%,在工業中,有著臺積電和聯發科這種半導體晶片中的先驅,也可以說是已經完成了工業的轉型。
至於服務業,則是一個發達經濟體中的大頭佔比。即國民以消費服務業為主,開啟「買買買」的消費享受模式。
這種經濟構成,也就是臺灣未來的一種方向。即繼續加大工業轉型,吸引高科技人才,發展新興產業,保住中產階級這個規模最為龐大的人群。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擊【關注】,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個人成長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