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教學作為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必要前提,能幫助低年級學生夯實基本功,掃清閱讀障礙。一年級語文統編教材在識字編排上體現了合理有序、學法靈活、貼近生活的特點,教師應結合教材特點,科學設計,做到多元化識字,達到優化識字教學的過程,提高識字教學的效果。
一年級語文統編教材識字編排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學法靈活。「識字具體是指了解字義,讀準字音,辨清字形。同時建立音、形、義之間的聯繫,實現三者的統一」。統編教材體現了將教材轉變為「學材」的課改理念。一些生字在課本中以隨文識字的方式呈現,並進行了字音、字形、字義方面的設計,充分發揮了語境識字的強大功能。同時,將漢字的筆畫、偏旁及筆順規則等相關基本知識穿插在每一個單元中,在課本要求掌握的生字上方都標註了筆順,在要寫的生字旁明確標註新出現的筆畫,在每一課的識字環節增設部首學習專欄,讓學生學會運用字理識字析詞,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認字和寫字習慣。
統編教材更加關注識字的基礎學習。例如,在一年級教材《日月明》一課中,讓學生猜測「明」「男」「尖」「塵」「從」「眾」「林」「森」等象形字,初步了解漢字的造字規律,感受漢字如圖如畫的特點,增強他們學習漢字的趣味性。同時,根據一些會意字的構字規律,配上朗朗上口的短句,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漢字構字的趣味。
第二,內容豐富,貼近學生生活。一年級語文統編教材在識字內容上進行了大範圍的更新和拓展,並融入了許多人文色彩,拓寬了識字渠道,多樣化的識字方式既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發展的需要,又與漢字識字的意境相吻合。例如,一年級語文上冊的首篇課文《天地人》《金木水火土》,選擇了適合小學生的兒歌,通過兒歌的韻律和形式,將原本「無意義」的生字向「有情感」的情境轉化,幫助小學生更好識字。
另外,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比較活潑好動,統編教材注重引導學生在「玩中學」,突破字形難點,引導學生有效識字。一年級教材「語文園地」部分的「識字加油站」,在主題選擇和安排上都體現著不斷引導學生留意生活點滴,以不同的渠道識字,加深對生字的認識。以「眉」「鼻」「嘴」「脖」「臂」「肚」「腿」「腳」八個生字的學習為例,教材巧妙運用「我來說,你來指」的方式,讓小學生藉助形象的身體來認識這些生字。另外,教材也結合數學學科的「加減法」幫助學生認識新的生字,「口+少=吵」「飄-風=票」,既可以讓學生溫故已習得的漢字,又可以藉助熟知的漢字掌握新的漢字。
一年級語文統編教材編排上的變化對教師的識字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認真領悟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進一步創新識字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 設置情境,聯想識字。一年級學習漢字不能依靠抄寫和死記硬背,這只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教師可以引入或創設一個生動的情境遊戲,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在交流中鞏固。例如「大」字,教師可以展示一個人平伸雙臂、叉開雙腿站著的樣子,然後引導學生親身試驗「大」字所體現的形狀,讓他們記得更牢,提高識字效率。
第二, 聯繫生活,靈活識字。語言文字來源於生活,最終還要回歸生活。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特徵,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識用結合。例如,一年級語文上冊的《大小多少》《小書包》《升國旗》等課文,都是緊密聯繫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學習場景中輕鬆識字。在語文下冊課文《操場上》,教師教「打」「拍」「拔」「跑」「跳」「踢」等字時,可以讓學生做這些動作,加強生字與這些基本動作的聯繫,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第三,深度學習,理解識字。小學生在識字時,不僅僅是識得字,更重要的是領悟字裡行間的情感和表達,這就需要在識字中發生深度學習。而對識字的深度學習是由表及裡、由外到內的過程,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歷經歲月的洗禮和沉澱,均由漢字來表現。例如一年級語文下冊的《古對今》一課,需要掌握12個生字,並且都放到韻語的語境中。學生不僅要認識這12個生字,更要深刻理解這些生字在文中的含義。而把這些字放到文中去,字與字之間是和諧的,它將漢字的意義最大化,從文中可以看到反義共存、朝夕變化、四季輪迴等多種和諧畫面。學生需要認識漢字,更需要認識漢字背後所依賴的環境。只有進入深度學習,才能發展思維力和學習力。
(作者單位系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合肥分校)
《中國教師報》2020年02月26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