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起舞,攝於慈谿杭州灣溼地。
開欄寄語
無論是在小區,在街頭,在公園,還是在鄉村,在山裡,在溪邊,你可曾停下匆匆的腳步,看看天空是否蔚藍,大地是否蔥綠,河流是否清澈?你是否還在傾聽,身邊有多少種婉轉的鳥鳴?你是否在注意觀察,白天會有多少美麗的蝴蝶在振翅?傍晚哪裡還能見到螢火蟲的微光?
今天,晚報生態版與大家見面了。今後,我們將在這裡向讀者介紹社會各界為保護甬城環境作出的努力,推薦具有原生態風味的鄉村,講解有寧波特色的或新發現的動植物,批評不善待環境的行為,我們也會不定期地組織讀者參與活動……總之,一切有利於促進保護寧波環境的事,我們都樂意全力去做!
親愛的讀者,如果您對辦好晚報生態版有什麼意見與建議,請及時與我們溝通。電子郵件地址:zhh@cnnb.com.cn。
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假期,對於喜歡上野生鳥類拍攝才一年的「餘餘小站」(網名)來說,註定是一個難忘的假期。因為,他在四明山腳的藤嶺村拍到了一種非常稀有而神秘的小鳥——短尾鴉雀,從而在省內的觀鳥圈子裡引起了強烈關注。
餘餘小站說,大年初四那一天,陽光不錯,天氣溫暖,他拿著長焦鏡頭來到鄞州區橫街鎮藤嶺村,尋找鳥兒。這是他第一次來到藤嶺村,因為此前有朋友告訴他這個山村環境好,小鳥也很多。果然,他一到村裡,就見到幾乎所有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一條小溪蜿蜒著穿過整個村莊,大樹、竹林、水潭隨處可見,整個環境非常清幽。
忽然,他看見一群棕紅色的小鳥嘰嘰喳喳地飛進了民居旁的竹林裡,它們的體型明顯比麻雀還小。起初,餘餘小站以為這是一群常見的棕頭鴉雀,但通過長焦鏡頭的「拉近」,他發現這些小鳥圓頭圓腦,具有與棕頭鴉雀類似的厚厚短嘴,但尾巴很短,根本沒有棕頭鴉雀那種長尾巴。這是自己沒見過的新鳥種!餘餘小站馬上告訴自己。於是他立即全神貫注地拍攝起來。
「它們並不是很怕人,離我最多只有四五米遠,自顧自在竹林裡覓食,但就是太活躍了,到處亂跳,再加上竹林裡光線幽暗,所以拍攝難度很大。」餘餘小站說。
回家後,經過與相關鳥類圖鑑及照片的比對,餘餘小站確認這群小鳥就是屬於「全球性易危」物種的短尾鴉雀!果然,照片一上傳到浙江野鳥會的觀鳥論壇,就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圍觀」與驚呼。
據浙江野鳥會資深人士介紹,短尾鴉雀在國內只有零星的幾個地點被發現過,分別是在福建武夷山、湖南莽山、江西婺源、浙江的臨安與寧波四明山等地,它們喜歡生活在較低海拔的竹林密叢裡,能有幸拍到它的人少之又少。
其實,早在2008年的早春,這可愛的小鳥第一次在浙江境內被拍到,也是在寧波,是在鄞州區鄞江鎮附近的一處山腳被本報記者無意中「撞」上的,從而成為當年浙江鳥類新紀錄。從那以後的3年來,寧波的觀鳥、拍鳥愛好者從未放棄對它們的尋找,但奇怪的是,沒有人再有緣見到它們——直到這一回餘餘小站的發現。
而且,令人高興的是,這回的發現地是在橫街,與3年前的初次發現地相隔約10公裡,因此一般來說這應該是兩個獨立的種群。也就是說,這極為罕見的小鳥在寧波的分布數量可能不會太少。
餘餘小站說,年初四那天,他在藤嶺村總共見到了20多種鳥兒,如棕臉鶲鶯、綠翅短腳鵯、紅頭穗鶥、棕頸鉤嘴鶥、棕頭鴉雀、大山雀、白冠燕尾、強腳樹鶯、黃腰柳鶯、黃雀、灰頭鵐等。上周日,記者也特意到藤嶺村看了一下,發現整體環境確實非常「原生態」。
本版撰文 張海華 文/攝
延伸閱讀
短尾鴉雀與「環境指示物種」
也許有人會不以為然:不就是發現一種小鳥嗎?真有那麼重要嗎?
這裡,我們不妨用「環境指示物種」,這一在生態、環保領域經常被提起的概念來作出說明。首先問一下大家:小時候常見的螢火蟲現在還算容易一見嗎?事實正如中國著名的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所說:「螢火蟲可以說就是一種環境指示物種。只有純淨的環境、清潔的水、有利的產卵條件,才能讓螢火蟲順利繁衍。現在想看螢火蟲比想看皎潔的星空更難了,差不多成為一種奢望……」
同樣的道理,很多鳥類、蝴蝶等也是屬於環境指示物種,因為它們對於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就短尾鴉雀而言,它們的主要棲息環境是竹林,但顯然,在極大部分竹林裡都難以發現其蹤影。這說明,它們肯定還有另外一些對環境的「配套」要求,只是由於人類對它們知之甚少,所以還不大了解罷了。而一旦棲息地的原生態環境被破壞,它們就很難繼續生存下去了。
權威聲音
「森林寧波」指日可待
寧波市「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用了很大篇幅,就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做了表述,其中提到:我市要加強森林資源保護,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全面建設「森林寧波」。要在江河源頭、大型水庫、森林公園、沿海單面坡及水土流失易發區等重要的生態區域或生態脆弱區域,全面建設生態公益林。
「十二五」期間,寧波將按照主體功能去建設的要求,加強對四明山區域、杭州灣區域、象山港區域、東錢湖區域以及近岸海域的自然保護和生態修復;建設杭州灣、三門灣等生態溼地,提高生態環境自淨能力。要嚴格實施海洋功能區劃,實施海域專項整治和海洋生態修復,保護好漁山列島、韭山列島等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