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標題所提到的流星雨就是雙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2月4日到12月17日,雙子座流星雨將會光臨北半球,預計在12月14日至15日流星數量都維持在較高水平。在理想條件下,ZHR能夠達到120以上。這個輻射點位於雙子座的流星雨飛行速度較慢,大多呈現白色,但是也有不少呈現其他顏色,並有較大機率出現火流星。憑藉它的高流量和這些明顯特點,它成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每年都在吸引著全世界的天文愛好者和許多追求浪漫的民眾。

可能看到這你已經懵了:ZHR是什麼,聽起來好專業呀,輻射點和火流星又是什麼,是不是又是什麼專有名詞啊?筆者承認,它們確實是天文學的名詞,但是它們只是一個代號,我保證其中的含義是非常好理解的,因為天文學自古以來就是和普通民眾的生活結合緊密的。再說了,如果你的TA在欣賞流星雨的同時聽到你有能力解釋這麼高大上的概念的話,一定會崇拜你的O(∩_∩)O。你要是看不懂的話,筆者請你喝奶茶哦。

如果把縮寫ZHR展開的話,你會得到一串英文:Zenithal Hourly Rate,再翻譯過來就是「天頂每小時出現率」。我們拋掉那些「不是人話」的專業術語來解釋一下這個詞。可以先想像一下這麼個情景:某一年的除夕夜,你裹著厚衣服,從歡天喜地的慶典裡逃出來,來到一片沒有任何燈光,也沒有任何煙霧的開闊荒野中,這是一個萬裡無雲的晴朗的晚上,當你仰起頭來,痴痴地望著穹頂之上,假如雙子座流星雨的高峰期發生在此時此刻,那麼你就能在一小時裡看到ZHR顆流星。也就是說,你在網上查到的ZHR的數值就是人的肉眼在理想最佳條件下每小時所能看到的流星數。(其實ZHR是有計算公式的,不過我會把這部分放到最後)
所謂輻射點,顧名思義,就是在我們看來,天上的流星往外輻射的源頭。流星的本質是宇宙中的固體塵埃和小碎塊,當它們以高速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會與空氣發生摩擦放出光和熱,從而被我們看到。在流星雨發生時,常常有許許多多的固體小顆粒同時朝地球撲來,在大氣層中它們的運動軌跡大致是平行的,但由於透視現象,在我們看來這些流星好像是從天空中的某個地方發散出來的(類似於遠方的鐵軌交匯於一點)。或者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記錄下天上所有流星的運動軌跡,我們會發現它們的反向延長線都近似交於一點,這個點就叫輻射點。

這裡說的火流星不是那種民間藝術,他是一種很亮的流星。一般流星體的質量都在1克以下,然而火流星的質量較大,有的甚至可以達到幾百克。當火流星划過天空時,我們會看到一個明亮的小火球甚至是拖著明亮尾巴的大光斑,有時火流星會發出聲音,甚至在半空中爆炸,再大一點的火流星在大氣中燒不完便落到地上形成了隕石。

締造雙子座流星雨的其實不是雙子座,而是一顆名字叫「法厄同3200」的小行星。雖然名字叫小行星,但是他表現得卻像一顆彗星,大約每過33年會結對造訪地球,最近的一次是在2007年和2017年,下一次則要等到2050年和2060年。自然,當它來到地球附近時,由於有更多的碎片從它身上掉下來,流星的數量也會激增。雙子座流星雨的歷史算很短的,1862年人們才第一次注意到雙子座流星群,當時他的流量較低,每小時只有十幾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顆小行星在它的運行軌道上扔下的「垃圾」越來越多,雙子座流星雨的流量也與日劇增,並且以後還會繼續增加。今年的雙子座流星雨趕上了大月亮,並且在14日的凌晨,被照亮97%的月亮將會一直坐鎮雙子,月光的衝刷對流星雨是不小的打擊,不過鑑於它的大流量和普遍較高的亮度,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你一定聽說過「對流星許願能成真」這樣的故事,那是因為在城市裡一顆流星能被大家看到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儘管每天都有上億顆流星闖入地球。看到這裡你就明白,網上關於流星雨的那些圖片不會是我們真正能看到的流星雨的樣子,在高峰時期,每過三兩分鐘可能你才能瞟見一顆,但當你用延時攝影或者經過疊加的照片把他們記錄下來的時候,效果是非常震撼的。觀測流星雨並不需要什麼高級的天文設備,你只需要準備好自己的眼睛,再加上幾頂帳篷,幾把躺椅和足夠的溫水就夠你和你的朋友們一起欣賞了,當然你可以帶上自己的相機和三腳架。
*ZHR的計算公式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