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述評】
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舉行,「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蹟」瞬間刷屏網際網路,標註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40年的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下一個40年,我們又該如何再出發?
當物理空間讓位於數字世界,當改革進入大數據與網際網路的歷史場域。
當3D列印能夠在「網」上造物,當人們開始在「雲」上圈地。
當高鐵把中國「縮小」到幾個小時以內,當信息化工具把世界放置在幾分之一秒中。
當遠程教育的「一塊屏幕」,試圖抹平城鄉之間的教育鴻溝;當微信裡的一款小程序,想用刷臉解決一個中國人可能需要的所有證件。
當40年改革開放,將三百年的現代化歷史濃縮為中國一代人的記憶,當下一個40年,即將成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典型歷史時段。
我們又該如何出發?
技術,正成為發力點。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發力、大數據和網際網路經濟崛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顯效,三者的綜合作用,讓技術有了重塑社會治理、撬動改革關節的作用,讓技術成為了牽動改革的重要參數。而使用技術槓桿的人群,正是那些利用新技術、新業態為改革賦能的創造者,那些知識密集、智力密集、推動中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型勞動者。
在「再出發」的起點無聲集結——
他們,已成為改革的「新動力人群」。
他們,正在入場。
走過40年:當改革進入數字時代
新時代的改革什麼樣?40年中的改革地標,已悄然出現了新的景觀。
廣東。2018年5月,數字廣東建設的成果之一——「粵省事」小程序上線。隨後,越來越多的廣東人發現,一個微信小程序居然集納了公安、民政、醫療等400餘項辦證業務,而廣東省56個省直部門、21個地市政務信息系統已全部遷移上雲。無論是補社保卡,還是換駕駛證,零跑路、無櫃檯、不填表,只刷臉。
山東。2018年10月,智慧泉城「七通應用」成果在濟南發布。憑藉大數據平臺,濟南1165個民生事項全部上網運行,1000多處交通信號燈可以實現智能調控,15萬名家長可以及時看到孩子進出學校的信息推送,人們掛號、就診、取藥,一個二維碼足夠。
上海。2019年1月,一場特殊的庭審在上海二中院舉行,中國首次應用人工智慧輔助技術開庭審案。只要法官、公訴人和辯護人按需發出語言指令,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就會自動抓取相關證據顯示,並排查全案證據瑕疵。經得起這種智能檢校,一件刑案從公安到檢察、再到法院必須環環零瑕疵。
每個項目,都涉及今天改革的關鍵領域:司法改革、政府機構改革、社會治理模式革新。
每個項目,背後都有一個以技術撬動改革的核心研發團隊。
數字廣東科技研發團隊476人,來自騰訊;智慧泉城研發團隊,160人,來自浪潮集團;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技術研發團隊304人,來自科大訊飛公司。3支科技隊伍,平均八成以上是80後、90後。
這只是一個掠影。可能還沒有統計數據準確描摹信息化和數字經濟時代造就的龐大新群體,但各種數據都在傳遞著「我在這」的信號:
2015年,20世紀末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迎來了修訂,894個職業沒有跨過21世紀的門檻,從此停留在了早期工業化的時代;347個職業領到了新的「出生證」,見證了大數據及網際網路經濟帶來的萬物生長。
2018年,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數量和研發人員數量繼續攀升,僅工信部評選出的網際網路百強企業,其研發投入就已突破千億元,研發人員達19.7萬人,平均研發強度,已經比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高出了7個多百分點。
無邊光景一時新。
這種不可抑制的生機勃發,這種不斷突破原有社會敘事框架的力量,與改革開放之初何其相似。走過40年,人們見證了個體戶的誕生,見證了鄉鎮企業家的起步,見證了外企「高級打工仔」的從無到有,見證了創新型企業家的應運而生,每一個受益於改革、誕生於改革的新群體,最終都成為年代的符號,都助推改革開放獲得更大的歷史空間。現在,當中國改革穿越「不惑」再次出發,當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與信息化的潮音形成了深度共鳴,「新動力人群」和他們一樣,開始踏著中國改革的節奏出場。
他們的腳步聲,是改革歷史的回聲,又是對改革未來的詢喚。
環顧70億:「我們必須在創新中找思路」
「這次不同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一書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這樣開篇:「技術和數位化將會改變一切,這個觀點是本書的創作前提。」
正像這本書長達數百頁的、激動人心的描述,數位化正在引發席捲全球70億人的勢不可當的巨變——
大數據研究成為繼實驗科學、理論分析和計算機模擬之後新的科研範式:人工智慧、網際網路與傳統的物理、化學、機械等學科深度結合,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在數位化的牽引下高歌猛進,物理世界、數字世界與生物世界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工業時代的服務業態與經營模式發生了革命性顛覆:全球最大的計程車公司優步沒有一輛車,最有價值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沒有任何存貨,最大的住宿提供商「愛彼迎」名下沒有任何房產。新的消費場景、新的人際關聯、新的社會治理方式與此相伴而生。
同樣塑造人類文明史,但研究者普遍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前三次不同。在傳播速度上,專家們使用了「沒有歷史先例」;在規模和深度上,有專家認為,我們將迎來人工世界的「軸心時代」。也許可以說,此刻全球競爭的重要指向,就是對生成社會數字形態的時間窗口的爭奪。
放在中國改革發展的視野下看,這意味著什麼?
現在以至未來,全面深化改革會與科技革命的巨大革新性產生共振,需要有預見性的公共政策、有適應性的社會治理。一方面激發創新;一方面對其所產生的各類風險進行有效規制。而在科技革命中乘風破浪的「新動力人群」,有技術所賦予的創新意識、有市場所賦予的用戶意識、有時代所賦予的改革意識,正是參與公共政策、推動改革深化、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力量。
現在以至未來,創新理念的迅速傳播、創新技術的迅速流動,使全球70億人的整體命運更加凸顯。建立了全球最完整工業體系的中國、擁有巨大消費市場的中國、具有較低創新成本的中國,很有機會成為世界意義上的新技術試驗場、應用場,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口創新紅利。「新動力人群」不僅在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而且關切這樣的命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具有戰略前瞻性,而且具有巨大現實性。
2017年1月,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的習近平主席,這樣回答「世界到底怎麼了」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與以往歷次工業革命相比,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指數級而非線性速度展開。我們必須在創新中尋找出路。」2018年4月,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他特別指出:「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一句話,有振聾發聵之響。
如何在深度全球化和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塑造中國的世界性角色?循著上述兩句話的方向,「新動力人群」已在路上。
風鵬九萬裡:喚醒未來的「改革先鋒」
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
紀念改革開放40年,這個簡短有力的句子被人們頻頻引用,傳遞著一種歷史的喟嘆。10億以上人口共同邁入現代化的奇蹟,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而正是因為創造了這樣的奇蹟,改革的第二個40年,以歷史的高點為起點。
「在新時代,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規律性認識的把握,比改革開放以來任何時期都更加全面。改革正進一步觸及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制度體系的變革。」學者如是言。新時代的改革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全面深化、系統升級、整體推進成為新的改革方法論,而伴隨信息化歷史機遇而來的「新動力人群」,為這種高質量的頂層設計提供了支點——
放眼宏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依靠專家型隊伍;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依託精準施治;推動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有巨大的新技術需求。
聚焦問題,當改革進入深水區,單個難題破解都需要系統性工程;當改革中出現利益固化,傳統改革方式受到掣肘,「新動力人群」能夠以技術槓桿撬動改革,從而為突破上述難點提供新的思路。
該怎樣充分釋放他們在改革中的撬動作用?
著力體現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
數字廣東,線上形成政務的電子化約束、線下實施,由此構建了整體政務流程再造的模板。專家評價,它有力推動了政府在改革中由分散向整體轉變、由管理向服務轉變、由單向被動向雙向互動轉變。以技術流程實現改革的系統性要求,同樣的案例在司法改革、精準醫療、個性化教育、城市治理、媒體融合等領域都可以看得見。
精準破解傳統改革中的利益藩籬和人情因素。
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可以自動對卷宗材料中的證據進行瑕疵審查,解決證據標準適用不統一、辦案程序不規範問題,由此規避人為因素、人情因素帶來的冤假錯案機會。「新動力人群」作為第三方,可以打破領域內「自己改自己」的博弈模式;技術是客觀力量,人跟著技術設計走,可以擺脫人情阻力,實現改革的最小摩擦力。
更重要的是,應該以技術為槓桿,最大化地聚集改革者的力量。
數字廣東,廣東省委省政府支持力度極大;智慧泉城,由濟南市委市政府與浪潮集團共同推進;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上海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抽調60多位骨幹,與科大訊飛技術團隊共同研發。「新動力人群」用技術為各方力量提供了共同發力點的方式,數字時代在此呈現了中國改革的若干重要經驗: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互動,政府之手與市場力量的協調;以最鮮活的一線案例證明:新時代黨中央對改革的系統性布局,既是時代所需,更是時代所趨。
九萬裡風鵬正舉。
40年改革史,也是40年改革者的歷史。中國人的記憶裡留下了無數張面孔,每一張面孔背後,都是一段風雲歲月、都有一組人物群像。長風吹送、大浪淘沙,當中國改革進入了更大的時空場域,歷史鏡頭又將留下誰的面容,年代的記憶又將添加誰的故事?讓我們和迎面走來的人打個招呼——
你好,「新動力人群」。
(本報記者 劉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