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基LED的發展史與面臨的技術挑戰

2020-11-28 電子產品世界

前言:1879年10月22日,託馬斯.愛迪生點燃了第一盞白熾燈,此舉改變了世界上每一個人的生活,從此,人類逐漸開始使用無燃燒、無煙、無味的光源。時至今日,地球上正在使用的燈泡有300億個,每年共消耗約2650TWh,佔全球電能總消耗的百分之十九。近些年來,受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影響,LED在照明市場的份額迅速擴大,不僅在建築物照明、汽車照明領域常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同時LED燈具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庭,為千家萬戶帶來了光明。本文將就現在比較主流的GaN基LED的發展史以及其外延工藝上面臨的挑戰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LED的問世
1907年,Henry Joseph Round發表了歷史上第一份半導體發光效應的報告。1929年,俄羅斯無線電技術人員Oleg Vladimirovich Losev 獲得了第一個LED專利。直到1962年,第一個紅光LED才問世(Nick Holonyak與S.F.Bevacqua發明)。自此,LED技術迅猛發展,1968年,第一款商用LED只能發出0.001lm的紅光,如今已出現了亮度超過100lm的商用高亮度白光LED。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單個LED的光通量每18至24個月增加一倍,同時,單個器件的價格每十年降低至原來的十分之一。這一規律被Roland Haitz首次發現,所以被成為「Haitz定律」。如圖1【1】所示。
  
   
   
   
圖1


LED的優點

電照明在改變人類生活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能耗,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CO2排放,據估計,在白熾燈和螢光燈主導的年代,全世界每年用於照明的耗電量為2650TWh,佔全球發電量的19%。半導體照明不但本身對環境不造成汙染,並且,同傳統的白熾燈、螢光燈相比,節電效率可達90 %以上,如果白光LED的效率在2025年之前能夠達到200lm/W,它極有希望取代目前的螢光燈,預計每年可節約10億桶石油(相當於減少250個大型核電站的發電量)。與傳統照明方式相比,LED具備以下優點:
1.照明系統的能量效率更高
2.壽命長,所需的維護次數少
3.光譜中沒有紫外線和紅外線,所以沒有熱量和輻射,廢棄物能夠被回收,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4.控制方便,只需調整電流便可隨意調光,不同光色的組合變化多端,利用時序控制電路,可以實現豐富多彩的動態變化效果。
5.裝置的尺寸更小

發光原理
LED的核心部分是由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組成的PN結。正向偏置時,N型區大量的電子跨過降低的勢壘注入到P型區一側的準中性區(多數載流子注入),隨後,進入N型區的電子與P型區的多數載流子空穴發生複合,電子空穴複合過程中會產生光子;與此同時,在P型區的大量的空穴也注入到N型區一側的準中性區內與N型區的電子發生複合而發出光子,完成電能到光能的轉化。

圖2 發光原理示意圖
像Si這樣的直接帶系半導體中,由於電子和空穴的晶格動量不同,所以在帶間躍遷的時候,難以保持動量的守恆,因此在間接帶隙半導體中的複合主要總過R-G複合中心發生,複合過程中釋放的能量轉化為熱能。另一方面,如GaN這樣的直接帶隙半導體,電子和空穴的晶格動量近乎相等,這使得注入的大部分載流子藉助與帶間複合而消除,複合過程中釋放的能量轉化為光能,光子一旦逃逸出二極體,就成為LED所發的光。
   LED的轉換率取決於發射的波長,圖3為一種直接帶隙半導體能帶圖。

   

圖3 直接帶隙半導體能帶圖


如圖所示,導帶底的電子和價帶定的空穴(k=0)複合,釋放出某一頻率的光子:
hν1=Eg=Ec-Ev
式中,h為普朗克常數
又C=λν,輸出波長的峰值大約為λg=1.24/Eg。要產生可見光,輸出的光波長 λg必須處於0.4μmλg0.7μm的範圍內,也就是1.77eVEg3.10eV。

由此可以推斷,製作可見光LED的半導體材料至少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2】:第一,要為直接帶隙半導體;第二,禁帶寬度Eg應滿足1.77eVEg3.10eV;第三,要容易形成pn結。除以上三條基本條件外,發光複合率大、可獲得完整性好的優質晶體也是重要的材料挑選原則。但是,事與願違的是,幾乎沒有半導體能同時滿足以上條件,GaP、AlAs、SiC都具有合適的禁帶寬度,但是它們都是間接帶隙半導體;直接帶隙半導體GaA能帶寬度又過小;許多Ⅱ-Ⅳ族化合物半導體既是直接帶隙半導體,又具有合適的禁帶寬度,但是卻不易形成pn結。由於沒有半導體能夠同時滿足以上要求,所以市面上的LED採用了半導體合金和「光增強」中心。

曾經,GaAsP 、AlGaAs、SiC等被作為主流LED的製作材料,並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做為第三代半導體代表的GaN是直接躍遷型半導體材料,具有的禁帶寬度大、電子遷移率高(是其前輩SiC的2倍)、無微管缺陷、擊穿電場高等諸多優良的性能。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3】GaN材料由於受到沒有合適的單晶襯底材料(藍寶石襯底與GaN的晶格失配高達14%)、位錯密度太大(約為ZnSe材料的107倍)、n-型本底濃度太高(>1018/cm3)和無法實現p-型摻雜等問題的困擾,曾被認為是一種沒有希望的材料,因而發展十分緩慢.進入90年代之後,隨著材料生長和器件工藝水平的不斷發展和完善,GaN基器件的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已經成為寬帶隙半導體材料中一顆十分耀眼的新星。

表1【4】為世界主要LED廠商以及其主要產品,由表得知,GaN基LED已然成為各大生產商競相研究、生產的主打產品。GaN成為製造LED的主流材料。


   

GaN基LED的結構及其變遷
1991年,日亞公司研製成功同質結GaN基藍光LED,峰值波長430nm,光譜半寬55rim,其光輸出功率為當時市場上SiC LED的10倍,外量子效率約為0.18%。

同質pn結材料間的折射率之差很低,光的閾值也很低。異質結構可以提高效率,如圖4所示為日本日亞公司於1994年研製的GaN基雙異質結藍光LED的結構示意圖,圖中,雙異質結結構把電子和空穴限制在發光層內,Zn作為輻射複合中心,雙異質結注入的電子、空穴通過Zn能級複合發光。pn結材料與中間活性層(以摻Zn、的InGaN作為發射藍光的器件有源層和AlGaN阻擋層)材料不同,帶隙較高,層與層之間折射率之差較大,所以輻射的光很強,光譜的半高寬較窄,易獲得更加純的單色光。
   
圖4 日本日亞公司研製的GaN基雙異質結藍光LED的結構示
日亞公司又於1995年研製出一種單量子阱結構的GaN基LED,即在有源層插入InGaN薄膜(厚度與德布羅意波長同數量級),使阱層中的載流子受到一維限制,發生能帶分裂,複合過程被很好地限制在活性層,所以發光亮度大大增強。如圖5所示。
   
圖5 GaN基單量子阱綠光LED示意圖
隨後,日亞公司又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GaN基LD,如圖6。該器件以25個周期的In0.2Ga0.8N(2.5nm)/In0.05sGa0.95,SN(5nm)多量子阱(MQW)作為有源區,0.1μmn型和p型GaN層作為光波導層,0.4μm的n型和p型Al0.15Ga0.85N層作為InGaN MQW結構有源區的光限制層,各項性能又有了新的發展。

圖6 日亞公司研製的世界上第一支GaN基LD結構示意圖

技術上的挑戰
1.缺少合適的、大面積的襯底
GaN的製造成本非常高昂。缺少合適的、大面積的襯底是制約GaN器件發展的嚴重的障礙,目前,Al2O3藍寶石做為最普遍的襯底材料用於實際的製造業。但是藍寶石是絕緣體,器件需要橫向設計,與垂直器件相比受到擊穿電壓限制,而且得到的高功率密度器件的體積也很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科學家正在進行有益的嘗試,試圖以Si做為襯底,並取得了一些進展。另外,藍寶石與GaN的晶格失配率高(晶格參數無外延關係時為-33%,有外延關係時為16%)這一問題也靠生長緩衝層這一舉措得到了改善。

2.p-GaN難以激活
用受體原子摻雜GaN難以獲得高濃度的空穴,現在通用的做法是用鎂作為摻雜劑【5】,因為摻雜了鎂的GaN在電子束曝光的激活下能夠形成pn結,但是摻雜了鎂的GaN電阻率很高,而且鎂的激發能級較深(Ea=200meV),P型雜質無法在T=300K時完全電離,因此為了獲得較高濃度的空穴,需要摻雜大量的鎂,但是過量的鎂又會導致自動補償效應產生,材料將會獲得絕緣性。由於鎂的激發能級較深,在T=300K時,鎂的電離率只有百分之幾,並且空穴遷移率(μp=10cm3/v/s)低於電子遷移率(μn=200cm3/v/s),所以如果使用標準pn結,複合發生的主要場所在P型區。

參考文獻:
【1】Roland Haitz1 Jeffrey Y. Tsao2著 周太明3譯. 半導體照明前10年回顧和未來展望(上)[J].中國照明電器,2012,12:29-35
【2】[美] Robert F.Pierret著,黃如、王漪等譯.半導體器件基礎 [M].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0年7月
【3】梁春廣,張 冀. GaN——第三代半導體的曙光[J].半導體學報,1999,2:89-99
【4】胡愛華,半導體照明產業的發展與前景[J].現代顯示,2010,1:63-70
【5】( 法)Patrick Mottier 著, 王曉剛譯.LED照明應用技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10月

相關焦點

  • 淺析矽基GaN LED及光萃取技術
    據合理估計,相較於傳統技術,這種襯底可節省80%的成本。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26033.htm  但是,矽襯底的問題在於與GaN之間在機械和熱力方面嚴重不匹配,這會導致構成LED元件的晶圓出現嚴重翹曲和晶體材料質量變差。
  • 解密細胞培養基及工藝開發的技術變革者
    提起細胞培養工藝,普遍認為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但它真正的硬核還是培養基,可以說細胞培養工藝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培養基開發史。各大藥企紛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研發自主配方的培養基,而小型藥企往往因為人員、技術、投入受限,最終培養基依賴於各培養基供應商而苦不堪言。21世紀註定是生物的世紀,技術革新的速度已遠遠超過於其它領域。
  • 漫談矽光子技術(一)矽光子發展史
    矽光子技術結合了集成電路技術的超大規模、超高精度製造的特性和光子技術超高速率、超低功耗的優勢。矽光子系統的信息傳輸過程大致如圖1所示,光源發光並經過濾波,需要傳輸的電信號通過光調製器加載到光上,通過改變光載波的特徵參數形成光信號,經過傳輸介質光纖(光波導)到達光探測器,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輸出。
  • 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封裝技術發展趨勢及面臨的挑戰
    作者:劉興勝,楊林,張豔春(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陝西 西安,710119)  本文綜述了現有高功率半導體雷射器(其中包括單發射腔,bar條,水平陣列和垂直疊陣)的封裝技術,並討論其發展趨勢。分析半導體雷射器封裝技術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並給出解決問題和迎接挑戰的方法和策略。
  • 瀚納仕:儘管面臨疫情挑戰,但新加坡生命科學領域人才需求穩定
    這種趨勢已導致更多組織探索與外部機構合作,以在這個充滿挑戰的市場中進行招聘。瀚納仕新加坡區域總監Grant Torrens表示:「雖然生命科學領域肯定會面臨挑戰,但新加坡穩定的經濟和監管環境是未來光明前景的有力指標。」Torrens表示:「考慮到當前疫情導致的不穩定以及該行業的人才緊縮,瀚納仕建議希望招聘頂尖人才的組織擴大招聘標準,以充分利用當前的候選人市場。
  • 半導體材料的裝備技術尚未掌握
    微電子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面臨許多未解決的新問題,因此,學習微電子工程技術是一個持久戰。微電子技術這幾年發展如火如荼,受到計算機技術及微軟技術的快速發展等推動,我國微電子技術取得了快速進步,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砷化、質子交換膜等。
  • 中色科技何向問:當前鋁合金熔鑄面臨的挑戰及發展趨勢
    原標題:【鋁峰會】中色科技何向問:當前鋁合金熔鑄面臨的挑戰及發展趨勢   SMM訊:2020年6月11日,由SMM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鋁加工峰會》於山東煙臺召開
  • 未來人類將面臨三大技術的挑戰
    馬雲認為,未來10-20年以內,將有三大技術讓人類面臨挑戰:機器智能、IoT(物聯網)和區塊鏈。馬雲說的真有可能發生嗎?世界上很多人對此發表過意見,總結一下。第一人類智能有情感?機器智能會產生情感嗎?「如果一國政府對無人機、幹細胞或人工智慧技術進行管制,禁止使用,那就意味著相關的研發和生產會轉移到別的國家進行。」
  • 戰略研究丨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刊發《裝備升級換代背景下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一文,從產業化發展戰略的角度出發,對我國金屬基複合材料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評述。文章簡要總結了我國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發展歷程,梳理了當前快速發展階段中金屬基複合材料的主要製備方法,如原位自生法、攪拌鑄造法、粉末冶金法、壓力浸滲法中取得的關鍵性技術突破。
  • 超全的GAN PyTorch+Keras實現集合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1610.09585代碼地址:https://github.com/eriklindernoren/PyTorch-GAN/blob/master/implementations/acgan/acgan.py合成高解析度的真實感圖像一直是機器學習中的長期挑戰
  • 嫦娥五號首次月球採樣任務面臨多項技術挑戰
    儘管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已經積累了大量月球探測的技術基礎。但這其中仍將面臨多項技術風險和挑戰。在這個過程中,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月面起飛,這就相當於在月球表面發射一個火箭。然而面對無人照看、沒有發射塔架、沒有地面保障系統等多種複雜情況,想要從月面起飛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要面臨怎樣的挑戰
    但是,相比之下,被氫燃料電池技術所掩蓋的一種可能性。全電動卡車安裝了動力總成,車輛上的燃料電池中的氫氣將能量轉化為電能。當需要額外的動力時,以及當車輛需要從制動能量中回收電能時,由燃料電池驅動的卡車也會裝有電池。全球不同地區的不同客戶將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而氫燃料電池技術可以是這些解決方案之一。
  • 嫦娥五號探月之旅 首次月球採樣任務 面臨多項技術挑戰
    儘管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已經積累了大量月球探測的技術基礎,但這其中仍將面臨多項技術風險和挑戰。完成採樣之後,探測器要將樣品帶回地球。在這個過程中,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月面起飛,這就相當於在月球表面發射一個火箭。
  • 中國LED照明的「發展史」
    近十年來,面對LED產業的巨大商機和令人鼓舞的發展前景,世界各個國家圍繞LED的研製展開了激烈的技術競賽,投入巨資相繼推出半導體照明計劃。美國從2000年起投資5億美元實施「國家半導體照明計劃」,歐盟於2000年7月宣布啟動類似的「彩虹計劃」。
  • 渦輪基組合發動機面臨這10大關鍵技術瓶頸
    陳敏、賈梓豪於2020年《科技導報》第12期刊發了《渦輪基組合循環動力關鍵技術進展》一文,梳理了諸多航空強國關於渦輪基組合循環動力關鍵技術的發展脈絡,分析了開展渦輪基組合循環發動機技術研究必須解決的關鍵技術瓶頸。
  • 歐司朗創新量子點光轉換技術讓LED更高效
    Osconiq S 3030 QD在高顯色指數下呈現卓越效能 近日,歐司朗推出了新型中功率LED Osconiq S 3030 QD,此產品是歐司朗旗下首款使用量子點光轉換技術的LED,專為區域照明和筒燈應用所研發,能夠賦予燈具更高效、更卓越的顯色性能。
  • LED路燈EMC改造模式再遭質疑
    那是因為搞技術的不懂金融,搞金融的不懂技術,所以產生了雙邊的一廂情願效應,待我細細分析給大家聽聽,就會了解本人到底是語重心長還是危言聳聽?   一、一個路燈led改造的實例:   我們將目前最常見的新老路燈改造的案例來做一個實際分析,首先在大家都認可的情況下,再看下一章節.如果您認為我本節的分析有嚴重的誤差,那麼你的確無需再往下看了.
  • 射頻技術發展史
    在電磁波頻率低於100khz時,電磁波會被地表吸收,不能形成有效的傳輸,但電磁波頻率高於100kHz時,電磁波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並經大氣層外緣的電離層反射,形成遠距離傳輸能力,我們把具有遠距離傳輸能力的高頻電磁波稱為射頻圖1 頻譜表射頻技術實際上就是運用電磁波傳播信號的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工作頻率也在不斷的提高。
  • 氫安全研究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鄭津洋等在2016年首次對國內外氫安全研究現狀進行了系統性總結,本文在其基礎上,依次從氫洩漏與擴散、氫燃燒與爆炸、氫與金屬材料相容性、氫風險評價4個方面介紹國內外近3年來氫安全研究的最新進展,明確氫安全發展面臨的挑戰與難點,並針對我國氫安全的發展提出建議。
  • 發光二極體發展史
    LED發光二極體最早出現在1962年,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