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可以幫助推動衛星導航技術的發展

2020-09-03 萬象經驗

科學家第一次觀察到了一個新的物質階段,即「時間晶體」相互作用。由於時間晶體會在不斷變化的條件下自動保持其結構(一種相干狀態),因此這可能會導致量子信息處理方面的新進展。而保持相干性是製造強大量子計算機的主要障礙。

在氦-3超流體中,兩個時間晶體在不破壞準粒子相干性的情況下交換準粒子,這一成就為量子信息處理等新興領域開闢了可能性,在這些領域相干性至關重要。控制兩種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是一項重大成就。在此之前,沒有人在同一個系統中觀察到兩個時間晶體,更不用說看到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了。

「時間晶體」的理論

時間晶體非常迷人。它們看起來就像普通晶體,但它們有一個額外的、特殊的性質。

在規則晶體中,原子排列成固定的三維網格結構,就像鑽石或石英晶體的原子晶格一樣。這些重複的晶格可以在配置上有所不同,但是它們並不會移動太多:它們僅在空間上重複。



在時間晶體中,原子的行為略有不同。它們的原子不斷振蕩和自旋、朝一個方向移動,然後又朝另一個方向移動。這些振蕩(稱為「滴答聲」)被鎖定在一個規則的和特定的頻率上。所以規則晶體的結構在空間中重複,而在時間晶體中,它在空間和時間上重複。

氦-3實驗

理論上,時間晶體在它們可能的最低能量狀態(基態)下運行,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穩定和相干的。這是可以利用的,但前提是它們的相干性可以在可控的相互作用中被保留。



氦-3是氦的一種穩定同位素,有2個質子但只有1個中子。首先,研究人員將氦-3冷卻到絕對零度的萬分之一度以內,形成了B相超流體,這是一種零粘度的低壓流體。在這種介質中,這兩個時間晶體以空間上截然不同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磁振子準粒子的形式出現。磁振子不是真正的粒子,而是由電子自旋的集體激發組成的,就像波在自旋晶格中傳播一樣。

當物理學家允許這兩個時間晶體接觸時,他們交換了磁振子。這在不犧牲相干性的前提下,將振蕩改變為相反的相位。這一結果與一種被稱為約瑟夫森效應的超導現象相一致,即電流在兩塊被稱為約瑟夫森結的薄絕緣體隔開的超導材料之間流動。這些結構是正在為構建量子位元(量子計算機中信息的基本單位)而探索的幾種結構之一。



這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交互,但它確實為嘗試創建和控制更複雜的交互打開了大門。時間晶體遵循量子力學的一般動力學,並為進一步研究這些相的基本特性提供了基礎,為量子信息處理等新興領域的可能應用開闢了道路。具有可調相互作用的長壽命相干量子系統,如這裡研究的強健時間晶體,為建立基於自旋相干現象的新型量子器件提供了平臺。

時間晶體可能會導致許多實際應用,它可以改進原子鐘技術甚至是衛星導航系統。​

相關焦點

  • 首次觀察「時間晶體」相互作用
    圖片來源:阿爾託大學/ Mikko Raskinen科學家們有史以來第一次目睹了稱為「時間晶體」的新物質階段的相互作用。該發現發表在《自然材料》上,可能會導致其在量子信息處理中的應用,因為時間晶體在變化的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保護相干性是阻礙強大量子計算機發展的主要困難。
  • 首次觀測到「時間晶體」相互作用
    科學家們有史以來第一次目睹了一種被稱為「時間晶體」的新物質相之間的相互作用。發表在「自然材料」上的這一發現可能會導致量子信息處理的應用,因為時間晶體在不同的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保護相干是阻礙功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發展的主要困難。
  • 北鬥GNSS衛星導航定位晶片架構和設計發展趨勢
    隨著北鬥衛星系統技術的發展,國內北鬥導航定位晶片行業也迅猛發展,晶片技術成為全球各個國家競爭的制高點之一,作為高端製造業的「皇冠明珠」,晶片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是信息產業的核心與基石。晶片不僅為國家信息產業和經濟發展帶來高額的利潤,同時也通過產業帶動效應成百上千倍的產值放大作用,強力推動整個產業的高速發展。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該成果有可能在量子信息處理領域有重要應用價值——時間晶體在不同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性,而如何保持相干性,是量子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難點。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阿爾託大學的「旋轉冰箱」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時間晶體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近況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我國正在實施的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優勢 在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中,美國的GPS技術成熟,且免費對民用領域開放,因而得到了廣泛應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北鬥系統的建設有哪些意義?與GPS系統相比,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有哪些特點及優勢? 安全性無疑是最主要的因素。衛星導航廣泛應用於軍事、國防領域以及交通、農林、漁業、等重要民用領域,自主可控應該是衛星導航系統的首要條件。
  • 「北鬥」衛星導航背後的 GNSS 技術,到底是什麼
    那麼,像北鬥這樣的衛星系統,究竟是如何實現定位的呢?為了實現更好的定位效果,它引入了哪些關鍵技術?衛星定位產業的發展,正在進入怎樣的階段?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衛星定位系統的那些事兒。與此同時,衛星可以給用戶終端發信號,信號的傳輸速度基本上幾乎等同於光速 c。而衛星上面有精度極高的原子鐘,所以知道自己的時間是 t。假設用戶終端的時間是 t』,那麼,衛星和用戶之間的距離△L,又可以通過下面這個公式算出:兩個公式一合併,就變成了:一個公式裡有 4 個未知數(x,y,z,t),大家都懂的,這個公式是解不出來滴。
  • 中國衛星導航英文國際期刊創刊 聚焦最新理論發展和技術應用
    中新網上海5月22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22日獲悉,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籤署協議,雙方將合作創辦中國衛星導航領域英文國際期刊Satellite Navigation(《衛星導航(英文)》),以促進該領域全球科研人員交流分享相關技術和應用
  • 自然資源部初步建立衛星遙感監測體系 中國衛星導航產業發展如何...
    據了解,這樣的數據產生能力使得國土資源部有足夠的技術支撐來加強監管,可以說審批權的下放和監管能力的提升是匹配的。同時用地保障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也將得到進一步提高,可以看出「放管服」三維是整體考慮的。 近年來,我國衛星導航產業應用不斷加深,衛星遙感監測體系在多個領域設有,衛星導航市場不斷擴大。
  • 太空技術正在以我們從未夢想的方式推動地球發展
    太空中的新技術正在推動地球上一些最重要也最酷的最新穎的創新。衛星及其產生的圖像和數據長期以來一直用於重要的科學研究和重要的軍事行動。1960年代NASA的Nimbus計劃的啟動預示了氣象學和天氣預報的新紀元,使科學家們對這個星球及其對人類的影響方式有了革命性的新認識。大約在同一時間,衛星也成為美國擴大防禦戰略的一部分,日冕衛星計劃在冷戰期間給中央情報局提供了基本情報。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與突破
    我們將從歷史背景、發展歷程、技術突破、應用推廣、未來發展等方面出發,詳細介紹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背後的故事。隨著人類的活動逐漸擴大,到航海時代,人類就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儀器進行時間和位置的計算,如利用燈塔和船隻的距離、方位來引導船隻航行,還有利用指南針特性的羅盤以及航海鍾和航海表。在近代,人類利用的儀器由簡單的儀器發展到精密的儀器,如無線電雷達、慣性導航、電羅經、石英鐘和原子鐘。
  • 科學家觀察到能彼此相互作用的「時間晶體」,可以比原子鐘更精確
    「控制兩個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是一項重大成就。」甚至在十年前,科學家還發現了一種奇異的新物質狀態,其中原子以重複的模式排列自己,類似於您在晶體金屬或巖石中發現的狀態。但是這些原子不僅隨空間排列,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也不斷運動。這就是他們如何獲得夢幻般的名字的原因:「時間晶體」。自從第一次合成時間晶體以來,這種罕見現象只出現了幾次。
  • 重磅|《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與發展》報告全文
    與新一代通信、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深度融合,北鬥應用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不斷湧現,正激發出層出不窮的創新和變革。 在政策環境保障方面,國家層面強化政策統籌設計,發布《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白皮書,系統詮釋了北鬥系統的發展理念和政策主張。
  • 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行業研究報告
    本報告分析智慧型手機、車載導航及智能可穿戴設備三個應用領域,艾瑞認為智能可穿戴設備將為未來衛星導航產業發展提供動力。我國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受我國用戶對航天的認知、衛星導航技術應用的普及程度以及晶片算法、晶片等因素的制約。解決路徑一是推動對航天科技應用價值、經濟價值的科普;二是要出臺體系化的產業應用普及政策;三是要提高導航晶片的精度、降低導航晶片的功耗,強化晶片算法的能力。
  • 衛星導航技術 與汽車應用系統
    所以進行二維定位時,只要三顆衛星的信號便可。通常,GPS民用信號的導航精度為15-20米。有些情況下,如汽車自動駕駛等應用時,這樣的精度不夠,可以考慮採用差分,即DGPS技術,定位精度可提高到2米左右。一般的差分技術都需要專門的基準站,並廣播差分信息,如汽車上的設備收到差分改正信息後,便可獲取較精確的定位數據。鑑於差分的應用有如此麻煩,所以普通的車輛應用情況下不必採用差分技術。
  • 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行業技術發展現狀分析
    被稱為繼網際網路、移動通信之後發展最快的三大信息產業之一。專利申請總量位居全球首位隨著北鬥全球系統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快速推進,中國衛星導航專利年度申請量持續增長,尤其是最近3-4年專利申請勢頭強勁。2019年申請量雖有所下降,但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公開時間),專利累計申請量(包括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已達到74897件,保持全球領先。隨著北鬥應用的進一步推進,預計衛星號航技術專利申請還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介紹(發展歷程+遠景目標+發展特色)
    中國將一如既往地積極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兼容與互操作,為全球用戶提供更高性能、更加可靠和更加豐富的服務。  (三)發展目標  建設世界一流的衛星導航系統,滿足國家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全球用戶提供連續、穩定、可靠的服務;發展北鬥產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深化國際合作,共享衛星導航發展成果,提高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綜合應用效益。
  • 衛星導航高增長 北鬥全產業鏈受益
    而在此基礎上,基於北鬥精準時空技術的融合應用正是基礎設施信息化、智能化升級改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國家正在推動的「新基建」戰略,將成為北鬥產業發展的重大推動力。產業鏈龍頭將率先受益。■本報記者 林珂北鬥三號全球衛星系統作為我國自主可控的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 50年來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與應用
    半個多世紀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速度是飛快的,對軍民應用是巨大的。 為此本文將進行較系統全面論述50年來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與應用:首先討論導航衛星產生與子午儀衛星導航系統;其次介紹全球導航系統(GPS);格洛納斯(GLONASS);伽利略(Galileo),以及區域導航衛星(印度與日本);最後論證中國發展北鬥導航衛星三步走的正確性與輝煌成果,以及提出創新性反向GPS全球三維定位系統。
  • 遙感衛星與北鬥導航衛星,結合起來會有怎樣的聯動?
    作為我國2020年以及「十三五」期間的收官之星之一,遙感三十三號衛星於2020年12月27日搭載長徵四號丙遙三十五運載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據了解,遙感三十三衛星主要用於科學實驗研究、海洋、陸地資源普查等任務。 隨著產業發展與技術進步共同的推動,我國遙感衛星的發射數量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