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為何還是井蛙:回復某位讀者

2021-01-21 柏文喜Kevin

隨著閱歷和知識的增長,你慢慢會發現很多有著豐富人文知識的人嚴重缺少人文素養,很多人文學科的博士和教授嚴重缺少人文情懷,甚至思辨能力相當欠缺。

幾年前的秋天,某位同事把一位同在一個城市工作的博士介紹給我認識:「他是一個和你一樣非常有趣的人,985大學文科博士,和你一樣喜歡獨自到世界各地旅行,已經一個人走了好幾個國家。」我內心對於他充滿期待和想像,因為在這個保守落後的西部二線城市,遇到一個注重精神追求、志趣相投的人,比大海撈針還難。

加了微信之後,他不時通過朋友圈和我互動,經常私聊旅行話題,聊得還算比較投機。不久之後我們見面了,我請他吃了飯。在飯桌上,我開始略感失望。我發現,除了和這個人文博士聊旅行玩樂,其他話題,包括讀書,他一概不感興趣。從聊天內容和朋友圈可以初步判斷,本應該極具情懷的人文專業博士,幾乎毫無社會關懷。

今年春節之後,疫情爆發,李文亮去世了......很多人都朋友圈表達悲傷之情。然而,這一切似乎跟他毫無關係。比面對這麼大的疫情,還能夠歲月靜好,更加讓我難以相信的是,他經常轉發金燦榮、陳平之流打雞血的言論,並高度認同。

很快,我和他發生了一場導致彼此似乎慢慢疏遠的爭論。

他說:「天哪!你不知道啊,美國家庭收養中國孤兒是有陰謀的。」

我倍感驚訝:「什麼陰謀?」

「有一個美國家庭收養一個中國女孩。女孩長到八歲,被這家美國人12歲的男孩開槍打死。」

他滿以為我聽了會幡然醒悟。我沒有被美國家庭的「陰謀」嚇到,卻被他的論證能力震驚了。

我說:「這和陰謀有什麼關係?難道這個美國家庭收養那個中國女孩的目的,就是為了養到8歲,讓自己兒子開槍打死她?

我毫不客氣地質疑:「人在美國,就代表是美國家庭收養兒童問題的專家?十萬多個中國孤兒被美國家庭,你那位美國朋友都調查過幾個?如何得出『陰謀』的結論?為什麼很多中國孤兒被美國家庭收養之後,非常健康、幸福、快樂的新聞,你看不到呢?」

這種辯論場景和方式並不陌生,我經常和人家爭論美國政治問題。很多人在理屈詞窮之後,就會不經意地搬出朋友和閱歷作為「救兵」:「我可是在美國公司工作過兩年的。」

如果這都能成為其論點的支撐材料,那麼,在美國留學過的所有學科的人,哪怕是理工科的人,還有在美國打工多年的人,包括鳳姐,都可以成為美國政治問題專家了。

這一類人,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他們讀書可謂不少,學歷不低,但是一旦涉及對某些問題的判斷,尤其是價值判斷,一下就會暴露出扭曲的三觀或思維的漏洞,可偏偏他們已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了。

從他們的身上,你應該吸取什麼教訓?

首先,只閱讀,不思考,人會患上知識不育症。在讀書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問題意識和敏感性,知道在哪個節點,你應該適時停下來,思考一下。

帶領英國取得二戰勝利後不久,邱吉爾竟然在競選首相的時候,被英國選民拋棄了。

在書上讀到這段文字,很多人大都僅僅只是記住這件史實,想都沒有想過,是否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為什麼英國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應試教育從來不鼓勵學生做這樣的思考,它僅僅需要你記住這個史實或者教科書提供的標準答案。

第二,在英國人看來,首相帶領英國打贏二戰,是應該盡到的本分,沒有什麼值得感謝的。戰後舉行新的選舉,首相不應該搬出功勞簿。選民只關心候選人將來的政策取向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第三,二戰結束,百廢待興。英國工黨上臺著力於改善工人福利和底層收入,是否更有利於刺激消費和擴大內需,振興因戰爭而凋敝的英國經濟?

以上答案未必準確,但是至少提供了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思路。

現在我們的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讀書人本應具備的敏感性,被應試教育摧毀了,導致受教育者普遍患上了知識不育症。

這種病使得本來應該是一臺精密機器的人腦,變成了簡單的容器,不能用來主動思考,只能用來被動裝東西。裝進去的是「土豆」一樣的塊狀知識,掏出來的還是「土豆」。這種人只會複述知識,無法生產知識,更不用說合成思想。

以你的專業歷史學為例,我相信,你也不會否認,只要會認字的人,都看得懂大學歷史教材。只要肯花時間,大多數會認字的初中生,都能記住很多史實,甚至背得比你這個歷史本科生還滑溜。如果學習歷史僅僅只是記住史實,歷史本科畢業的你,在這個方面,未必比這些初中生強。那麼讀了大學、讀了歷史專業,除了混一張文憑,還有什麼意義呢?

留意身邊,你會發現,很多業餘歷史愛好者,談起歷史來頭頭是道,他們對史實的熟悉程度,有時候讓我這個歷史學博士自愧不如。但是,他們拙於判斷,三觀扭曲,因為他們記住的史實多是雞零狗脆的。

讀書的終極意義,不是記住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思考,提高自己對現實問題的理解和判斷能力。

人文社會科學所有問題的終極指向都是政治。迴避政治,你的閱讀和思考很難深刻起來。一個從來不關心政治的讀書人,其學養非常值得懷疑。特別是歷史學科的人,因為歷史敘述的主流是政治史。

要多讀書,但是,更要讀好書。僅僅愛讀書是不夠的,因為現在出書太容易,市場上充斥著大量毫無精神營養的文字垃圾。這一類書你讀得再多,都只是「裝滿麻袋」而已,無助於提高思辨能力和人文素養,讀了甚至有可能損害思維和大腦。

閱讀的目的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學會識別什麼書值得閱讀,什麼問題值得思考,什麼思想值得接受,比一個勁地讀書更加重要。

一個真正熱愛讀書的人,看重的應該是書帶給你的精神愉悅,而不是它的工具價值。讀有質量的好書,能在無形中提升人的審美品位,進而幫助你打造自己獨特的生活美學。

同樣的收入,為什麼有些人能把日子過成一首詩,有些人的生活卻像風乾的鹹菜?生活狀態的差異背後是美學素養的差異。知識結構、人文情懷和審美素養,共同組裝在一起,構成大腦裡的一套接收裝置。它決定了在相同的環境中,不同的人能看到什麼。

不難發現,身邊很多經常旅行的人,一開口說話,就讓人覺得言談乏味,見識淺陋。每次出國旅行,看到很多中國遊客的言行舉止,我不禁要問:這哪叫旅行?由於缺乏最起碼的人文關懷,他們對當地社會文化毫無興趣,出國純粹是購物、打卡、裝逼、裝文藝、滿足虛榮心。更可笑的是,在國外,很多中國人遇到中國人,往往彼此相互看不起,個個都認為自己非常牛逼,能出國旅行,能飈幾句「Excuse me「。

有一次,在日本東京機場兩位中國婦女來日本旅行七天後推著滿滿當當的購物車,臉上洋溢著「滿載而歸」的表情,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向值機處。在過道上兩人手裡的購物車不小心相互撞了一下,竟然在機場大打出手。

胞炫耀自己到過哪些哪些國家,」我們上次去杜拜,坐的飛機非常大......"、"我們上次去歐洲......"

如果別人問他們旅行的收穫,他們的回答通常是「杜拜的房子很高」、「歐洲的建築很矮、很舊」......對於他們來說樓房高聳意味著強大,樓房低矮意味著衰弱。

進一步觀察他們的氣質,你會發現,走過的路和看過的風景,並沒有沉澱為內在的氣質,他們的言談和舉止仍然俗不可耐。木心說得對,不讀書,去再多地方,都不過是一個郵差。

2016年,我到朝鮮旅行,隨行的很多中國人一路都在火車上睡覺,對朝鮮沿途的風土人情毫無興趣。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直奔平壤城市著名打卡景點而去:雕塑和紀念碑,幾乎根本不知道,朝鮮的特殊性究竟在哪裡,從而錯過了最值得看的東西。

讀了什麼書,就對什麼感興趣,你的眼裡就看到什麼東西。看的書越多、越深刻,觀察就越深入,而非走馬觀花、浮皮潦草地掃一眼。

真正的旅行者無不把旅行當成文本之外的另一種閱讀。對於他們來說旅行是一次人文體驗,應該試著以他者的眼光,考察當地靜態的歷史和動態的文化與生活。一個人的閱讀水準決定了他的旅行質量,一次高質量的旅行,又會進一步刺激閱讀的興趣,因為在路上它引發了大量的思考。

遺憾的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旅行僅僅注重「到此一遊」,喜歡扎堆著名景點,旅行純粹是大眾消費行為。所以,口袋鼓鼓的他們,幾乎到哪裡都受歡迎,卻很少贏得真正的尊重......

好吧,今天就寫這麼多。歡迎繼續私信交流。

相關焦點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國畫大家羅建泉寫生藝術
    金陵畫派大家羅建泉羅建泉作品《東方紅》2020年作《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國畫大家羅建泉寫生藝術畫家的寫生無異於一場心靈之旅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尋著畫壇先輩的足跡,建泉先生2020年6月6日開始青海、甘肅、陝西寫生之旅。從青海湖 、 翡翠湖、大柴旦雅丹、敦煌莫高窟、月牙泉、鳴沙山、嘉峪關、 張掖七彩丹霞、祁連山脈 、崑崙山脈、黃河壺口、華山、黃帝陵一路前行。
  • 大類學子有話說|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另外由於我本身也有在校學生會和校團委任職,所以參與舉辦的課外活動還是蠻多的,為十大歌星賽打call!!18 地海 孫一倩我們專業平時壓力不大吧,老師都很和藹,按照我們的學習能力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因為人少、保研率高,大家競爭也不是很激烈。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中國海岸線南端終點介紹
    東興市大清國界碑分布圖在廣西竹山市竹山村廣場是中國2.2萬公裡陸地國界的起點,是1.8萬公里海岸的終點。廣西沿邊公路起點標誌讀萬卷書
  • 不讀書,如何行萬裡路?不讀書,早晚被後浪拍在沙灘上
    所以萬卷書要讀,萬裡路也要走,實在走不了萬裡,家門口的小公園,樹梢上的小月亮也可以常看看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從書裡讀到過「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所以看到了月亮我們會歡喜,看到了樹梢會有期許,會有溫柔,會有剎那的感動。當然,我們可能活得粗糙一點,但人在異鄉,也是曉得月是故鄉明吧,見到極光和大漠,也是要贊一句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吧。而這,都是書本裡學會的,是文字帶給我們的。
  •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莊子道出了人格局的重要性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井底之蛙」指的是一個人見識少,而「井蛙不可語於海」指的是不能與井底之蛙談論大海,對一個沒有見識的人來說你與他談論他所不知道的是可以說就是在對牛彈琴,這就是一個人的格局,格局的大小也就決定了你未來發展的路有多遠,試想一下,一個985畢業的大學生和一個只有初中文憑的人,這兩種人有著不同的世界觀
  • 一本實用易懂的微積分書+一款簡單好用的思維導圖軟體+分享連結
    一、一本實用易懂的微積分書
  • 每日一題:行萬裡路,讀萬卷書!
  • 如果你不知道讀什麼書,我強烈建議你做這件事情
    你想要讀的書到底被擱置了多久?你是否漸漸失去了讀完一本書的能力?外表的美只能取悅於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以下幾個優質公眾號,能拓寬你的視野,更新你的觀念,每一篇推文都值得點開。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時代拋棄你,從不和你打招呼,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關注《每晚一卷書》,讀懂世情人心,這裡有 500 萬人,和你一起終身學習。
  • 為何獅子老虎都不敢惹熊貓?熊貓另一個名字,大概沒聽過吧
    為何獅子老虎都不敢惹熊貓?熊貓另一個名字,大概沒聽過吧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內容,說到熊貓,相信小夥伴們已經非常熟悉了,呆萌可愛的它們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同時更是我國的國寶,不僅在我們的國家非常受歡迎,在其他的國家也是有一些鐵粉的。
  • 萬卷經書,為何講不完一個「空」字?有4個理由,真知道的人不多
    佛像既然是幻象,那就是「虛幻」、是「無」、是「空」,也就是說,「空」是佛教探討的重要內容之一,換句話說,一個修行之人,悟得了「空」的話,就可以覺悟成佛了,我們也知道大乖經典浩如瀚海,何止萬卷那麼,萬卷佛經,為何講不完一個「空」字呢?其實有4個理由,真知道的人並不多。一、萬卷經書,並不是指萬卷佛經,而是萬卷佛教經典。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浩如瀚海,通常指的佛教的各種經典,而不是佛經。
  • 他是世界上徒步最遠的人,10年行走8萬多公裡,31天穿越羅布泊
    他是世界上徒步最遠的人,10年行走8萬多公裡,31天穿越羅布泊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如果我們不能讀萬卷書,那便行萬裡路。如今行走在路上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已經把旅行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有些甚至把旅行看做了他生命的全部。
  • 如果不讀書,行萬裡路也不過是個郵差
    你告訴我哪一個坐在家裡整日讀書的人就可以寫出那些膾炙人口的文章,他們只是把書讀活了,在這個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加入了自己的人生,才可以把錢賺了。老祖宗都說了不要「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那麼他們簡單嘛?當然不。
  • 外國牛人用100萬隻蜘蛛的絲做衣服,一看成品,驚豔了!
    外國牛人用100萬隻蜘蛛的絲做衣服,一看成品,驚豔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很多老外的腦洞是非常大的,他們經常會做出一些正常人無法想到的事情,尤其是一些比較吸引人眼球的。
  • 陳大衡:非要向井蛙語天夏蟲語冰,這才是毛病
    早年讀莊子,裡面有一句夏蟲不可語冰。後來延展成了一句對仗的句子 叫井蛙不可語天,夏蟲不可語冰。今夜之前,一度覺得井蛙和夏蟲好可憐,竟然不知道天和冰。後來發現,自己才是有問題的那個,人家的原文並沒有歧視井蛙和夏蟲的意思。而是說不可語,你非要向井蛙語天或向夏蟲語冰,或許你自己才是有毛病的那個。萬物眾生自有其時位因緣,原本強求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