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閱歷和知識的增長,你慢慢會發現很多有著豐富人文知識的人嚴重缺少人文素養,很多人文學科的博士和教授嚴重缺少人文情懷,甚至思辨能力相當欠缺。
幾年前的秋天,某位同事把一位同在一個城市工作的博士介紹給我認識:「他是一個和你一樣非常有趣的人,985大學文科博士,和你一樣喜歡獨自到世界各地旅行,已經一個人走了好幾個國家。」我內心對於他充滿期待和想像,因為在這個保守落後的西部二線城市,遇到一個注重精神追求、志趣相投的人,比大海撈針還難。
加了微信之後,他不時通過朋友圈和我互動,經常私聊旅行話題,聊得還算比較投機。不久之後我們見面了,我請他吃了飯。在飯桌上,我開始略感失望。我發現,除了和這個人文博士聊旅行玩樂,其他話題,包括讀書,他一概不感興趣。從聊天內容和朋友圈可以初步判斷,本應該極具情懷的人文專業博士,幾乎毫無社會關懷。
今年春節之後,疫情爆發,李文亮去世了......很多人都朋友圈表達悲傷之情。然而,這一切似乎跟他毫無關係。比面對這麼大的疫情,還能夠歲月靜好,更加讓我難以相信的是,他經常轉發金燦榮、陳平之流打雞血的言論,並高度認同。
很快,我和他發生了一場導致彼此似乎慢慢疏遠的爭論。
他說:「天哪!你不知道啊,美國家庭收養中國孤兒是有陰謀的。」
我倍感驚訝:「什麼陰謀?」
「有一個美國家庭收養一個中國女孩。女孩長到八歲,被這家美國人12歲的男孩開槍打死。」
他滿以為我聽了會幡然醒悟。我沒有被美國家庭的「陰謀」嚇到,卻被他的論證能力震驚了。
我說:「這和陰謀有什麼關係?難道這個美國家庭收養那個中國女孩的目的,就是為了養到8歲,讓自己兒子開槍打死她?
我毫不客氣地質疑:「人在美國,就代表是美國家庭收養兒童問題的專家?十萬多個中國孤兒被美國家庭,你那位美國朋友都調查過幾個?如何得出『陰謀』的結論?為什麼很多中國孤兒被美國家庭收養之後,非常健康、幸福、快樂的新聞,你看不到呢?」
這種辯論場景和方式並不陌生,我經常和人家爭論美國政治問題。很多人在理屈詞窮之後,就會不經意地搬出朋友和閱歷作為「救兵」:「我可是在美國公司工作過兩年的。」
如果這都能成為其論點的支撐材料,那麼,在美國留學過的所有學科的人,哪怕是理工科的人,還有在美國打工多年的人,包括鳳姐,都可以成為美國政治問題專家了。
這一類人,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他們讀書可謂不少,學歷不低,但是一旦涉及對某些問題的判斷,尤其是價值判斷,一下就會暴露出扭曲的三觀或思維的漏洞,可偏偏他們已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了。
從他們的身上,你應該吸取什麼教訓?
首先,只閱讀,不思考,人會患上知識不育症。在讀書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問題意識和敏感性,知道在哪個節點,你應該適時停下來,思考一下。
帶領英國取得二戰勝利後不久,邱吉爾竟然在競選首相的時候,被英國選民拋棄了。
在書上讀到這段文字,很多人大都僅僅只是記住這件史實,想都沒有想過,是否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為什麼英國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應試教育從來不鼓勵學生做這樣的思考,它僅僅需要你記住這個史實或者教科書提供的標準答案。
第二,在英國人看來,首相帶領英國打贏二戰,是應該盡到的本分,沒有什麼值得感謝的。戰後舉行新的選舉,首相不應該搬出功勞簿。選民只關心候選人將來的政策取向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第三,二戰結束,百廢待興。英國工黨上臺著力於改善工人福利和底層收入,是否更有利於刺激消費和擴大內需,振興因戰爭而凋敝的英國經濟?
以上答案未必準確,但是至少提供了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思路。
現在我們的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讀書人本應具備的敏感性,被應試教育摧毀了,導致受教育者普遍患上了知識不育症。
這種病使得本來應該是一臺精密機器的人腦,變成了簡單的容器,不能用來主動思考,只能用來被動裝東西。裝進去的是「土豆」一樣的塊狀知識,掏出來的還是「土豆」。這種人只會複述知識,無法生產知識,更不用說合成思想。
以你的專業歷史學為例,我相信,你也不會否認,只要會認字的人,都看得懂大學歷史教材。只要肯花時間,大多數會認字的初中生,都能記住很多史實,甚至背得比你這個歷史本科生還滑溜。如果學習歷史僅僅只是記住史實,歷史本科畢業的你,在這個方面,未必比這些初中生強。那麼讀了大學、讀了歷史專業,除了混一張文憑,還有什麼意義呢?
留意身邊,你會發現,很多業餘歷史愛好者,談起歷史來頭頭是道,他們對史實的熟悉程度,有時候讓我這個歷史學博士自愧不如。但是,他們拙於判斷,三觀扭曲,因為他們記住的史實多是雞零狗脆的。
讀書的終極意義,不是記住多少知識,而是要學會思考,提高自己對現實問題的理解和判斷能力。
人文社會科學所有問題的終極指向都是政治。迴避政治,你的閱讀和思考很難深刻起來。一個從來不關心政治的讀書人,其學養非常值得懷疑。特別是歷史學科的人,因為歷史敘述的主流是政治史。
要多讀書,但是,更要讀好書。僅僅愛讀書是不夠的,因為現在出書太容易,市場上充斥著大量毫無精神營養的文字垃圾。這一類書你讀得再多,都只是「裝滿麻袋」而已,無助於提高思辨能力和人文素養,讀了甚至有可能損害思維和大腦。
閱讀的目的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學會識別什麼書值得閱讀,什麼問題值得思考,什麼思想值得接受,比一個勁地讀書更加重要。
一個真正熱愛讀書的人,看重的應該是書帶給你的精神愉悅,而不是它的工具價值。讀有質量的好書,能在無形中提升人的審美品位,進而幫助你打造自己獨特的生活美學。
同樣的收入,為什麼有些人能把日子過成一首詩,有些人的生活卻像風乾的鹹菜?生活狀態的差異背後是美學素養的差異。知識結構、人文情懷和審美素養,共同組裝在一起,構成大腦裡的一套接收裝置。它決定了在相同的環境中,不同的人能看到什麼。
不難發現,身邊很多經常旅行的人,一開口說話,就讓人覺得言談乏味,見識淺陋。每次出國旅行,看到很多中國遊客的言行舉止,我不禁要問:這哪叫旅行?由於缺乏最起碼的人文關懷,他們對當地社會文化毫無興趣,出國純粹是購物、打卡、裝逼、裝文藝、滿足虛榮心。更可笑的是,在國外,很多中國人遇到中國人,往往彼此相互看不起,個個都認為自己非常牛逼,能出國旅行,能飈幾句「Excuse me「。
有一次,在日本東京機場兩位中國婦女來日本旅行七天後推著滿滿當當的購物車,臉上洋溢著「滿載而歸」的表情,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向值機處。在過道上兩人手裡的購物車不小心相互撞了一下,竟然在機場大打出手。
胞炫耀自己到過哪些哪些國家,」我們上次去杜拜,坐的飛機非常大......"、"我們上次去歐洲......"
如果別人問他們旅行的收穫,他們的回答通常是「杜拜的房子很高」、「歐洲的建築很矮、很舊」......對於他們來說樓房高聳意味著強大,樓房低矮意味著衰弱。
進一步觀察他們的氣質,你會發現,走過的路和看過的風景,並沒有沉澱為內在的氣質,他們的言談和舉止仍然俗不可耐。木心說得對,不讀書,去再多地方,都不過是一個郵差。
2016年,我到朝鮮旅行,隨行的很多中國人一路都在火車上睡覺,對朝鮮沿途的風土人情毫無興趣。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直奔平壤城市著名打卡景點而去:雕塑和紀念碑,幾乎根本不知道,朝鮮的特殊性究竟在哪裡,從而錯過了最值得看的東西。
讀了什麼書,就對什麼感興趣,你的眼裡就看到什麼東西。看的書越多、越深刻,觀察就越深入,而非走馬觀花、浮皮潦草地掃一眼。
真正的旅行者無不把旅行當成文本之外的另一種閱讀。對於他們來說旅行是一次人文體驗,應該試著以他者的眼光,考察當地靜態的歷史和動態的文化與生活。一個人的閱讀水準決定了他的旅行質量,一次高質量的旅行,又會進一步刺激閱讀的興趣,因為在路上它引發了大量的思考。
遺憾的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旅行僅僅注重「到此一遊」,喜歡扎堆著名景點,旅行純粹是大眾消費行為。所以,口袋鼓鼓的他們,幾乎到哪裡都受歡迎,卻很少贏得真正的尊重......
好吧,今天就寫這麼多。歡迎繼續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