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窗外,空氣中瀰漫的不只是清寒,還有一種冰冷,徹骨的那種。遠處的山梁灰濛濛的,一點都不透明,天空也照著一層厚厚的灰塵,和山們一樣,灰頭土臉的樣子。
小區樓下的活動場地裡有人在晨練,踢腿的、跑步的,還有打拳的。
我倚窗而立,一股寒氣穿過玻璃直逼身體。我下意識地緊了緊衣服,離開窗戶,帶著一種敬意回到溫暖的沙發上,繼續捧起《山海經》:
西四十五裡,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入渭,其中多銅。有鳥焉,其名曰螐,其壯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
今天讀的是西山一經中的第二座山,這種山叫松果山,它在錢來山再向西四十五裡的地方。書上說,松果山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
很喜歡松果山這個名字,不知道是這山的形狀像松果,還是山上有許多松樹都結滿了松果,書上沒有告訴我。不管是哪種原因,松果山三個字,都給人一種果實滿滿的感覺,讀來仿佛眼前就有大把大把的松果可以撿拾一樣。
濩水,也就是現在的潼河,從松果山發源,向北流入黃河和渭河,水裡含有很多銅。
我沒見過渭河,但一年總有那麼許多次從黃河邊上走過,甚至踏上中山大橋,看黃河水從腳下急流而過。
古銅色的黃河水經常在眼前譁譁譁流過。
黃河水中含有許多泥沙,我想那水裡的銅就應該藏在那浩浩蕩蕩奔流而下的泥沙之中。
松果山裡生活著一種鳥,長得像雞,黑色的身子,紅色的爪子,像斑鳩一樣大小。想想還真是有趣,一身黑衣烏亮烏亮,紅色爪子又那麼鮮豔,一對烏溜溜的眼睛不停地轉動著,隨時準備逮住一個小蟲子餵飽自己,然後嗖一下竄入樹林深處,多麼像身披一襲黑衣的俠女。
書上給這種鳥起個名字叫螐渠,說是人們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療皮膚乾裂和發皺。
我知道有一種膠原蛋白,人吃了它就可以讓皮膚變得光滑細膩沒有皺紋,我想,這螐渠鳥的肉一定是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的吧。
其實,古人也許不懂什麼是膠原蛋白,他們只是憑藉自己的經驗得出各種結論。神農以嘗遍百草的方法,尋找治療天花的草藥,這螐渠肉可以美容養顏,想必也是人們嘗遍所有的動物肉之後才發現的吧。那時候沒有如今這樣先進的實驗,人自己就是最好的實驗品。現在想來,那是一種無奈,更是一種偉大。
其實,吃豬肉也可以治療皮膚乾裂和發皺的,特別是豬蹄子,因為豬蹄比豬瘦肉含有更豐富的膠原蛋白。
只是現在的人們都要讓自己保持苗條的身材,怕吃多了豬蹄會讓自己發胖,便棄豬蹄去直接吃膠原蛋白粉了,有條件的還買燕窩去吃。
我是個簡單之人,對生活沒有太多的渴求,有吃有喝,有穿有住,有書可讀,有人可念,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