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的大學生活動中心報告廳裡每晚燈火通明,話劇社的學生們正在排練自編自導自演的原創話劇《侯德榜》。「侯德榜是我國著名化學家,曾在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任教,創立了聞名世界的『侯氏制鹼法』,為中國制出純鹼,打破國外壟斷,在抗戰期間帶領工廠研製炸藥支持抗戰。」劇中扮演「會計」的自動化學院大三學生孟德懿,談起這位科學大師的事跡來,如數家珍。「我們不只是在體驗生活,更是在體驗一種精神,一種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以報效祖國為最高榮耀,在創造一流科技業績中書寫人生的科學精神和家國情懷。」孟德懿希望,他們的話劇能在海棠季前順利公演。
春到天大看海棠。「天大·海棠季」是天津大學的文化名片,每年貫穿不同文化主題,吸引數萬人來感受大學文化。賞海棠、聽絲竹、樂遊園,遊客們還能重溫「大學時光」,品味校史、做「高數題」,獲得若干「學分」後,可以在「通知書」上得到「欽字第壹號文憑」樣式的徽章。
擁有「欽字第壹號文憑」的天津大學,前身是創建於1895年的北洋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肇始,在天津大學的海棠季校園開放日上,除了可以體驗到青春綻放的活力,還能體驗到歷史鉤沉的傳承。
「天大精神的另一種寫法」首次在海棠季上展出時,吸引了大批學生和遊客駐足。該展覽展出了著名物理學家張國藩、港口和海岸工程專家趙今聲、機械工程和焊接專家孟廣喆等十餘位天大師生校友捐贈的手稿、講義,及近年來天大開展「好作品、好筆記」評選活動的優秀學生作品。
看著「穿越」了幾十年的課堂老筆記,獲得天津大學「好筆記、好作業」評選特等獎的建工學院學生裴子謙感覺無法超越。裴子謙的獲獎筆記是《船體結構和船體製圖》課的筆記,上面字跡工整、條理清晰、畫圖規範,有的還用好幾種顏色的筆做了不少標記和符號。「我覺得我只是記得比較詳細、善於整理。」裴子謙說。
對於許多天大學生來說,他們的筆記寫在實驗室和廣闊天地。
剛剛博士畢業的謝澤雄留校做了一名教師,他依然延續著上學時的習慣,從早到晚「泡」在實驗室裡。手裡的計時器又響了,10分鐘前他剛剛關掉一個,每當響起嘀嘀的聲音時,謝澤雄就必須馬上進行實驗操作。「我們會用熱擊的方法讓設計好的DNA分子進入酵母菌的細胞壁,加熱15分鐘,耽擱幾秒鐘都會影響實驗效果。」謝澤雄參與的是一項國際研究課題——人工合成真核釀酒酵母菌的5號染色體。他用「927」形容工作節奏:早晨9點到實驗室,一直幹到深夜2點,一周工作7天。「但科學研究不是簡單的重複勞動,而是要創造性地解決關乎人類命運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去年3月份,他終於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學校每年評選「求是獎」,表彰選擇赴重點地區、艱苦行業、基層就業的畢業生們,鼓勵畢業生將個人發展和國家民族需要緊密結合。今年,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學生哈斯葉提·葉斯博拉提和她的8名新疆籍哈薩克族小夥伴要畢業了,7名同學選擇了回到新疆建設家鄉。哈斯葉提拿到了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的錄用通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第一時間把全國兩會精神傳達到基層黨支部和學生課堂;天津大學校長鍾登華每學期為新生講授「開學第一課」,邀請學生校長助理參加校長辦公會。「我們老校長吳詠詩曾提出『辦大學就是辦氛圍』,如今的我們要堅守『天大品格』,建設情懷天大、創新天大、人文天大、和諧天大,為師生們擦亮理想信念的明燈。」李家俊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03日 09 版)
(責編:馮粒、仝宗莉)
圖解:一張"教育成績單」 看砥礪奮進的五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進展,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素質,推進了科技創新、文化繁榮,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詳細】
「雙一流」建設名單落地: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這次「雙一流」高校遴選採取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的方式,是認定「雙一流」建設高校,而不是確定「雙一流」身份。「雙一流」建設,從方案設計之初就強調不是終身制,不是固化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