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的海洋生物科普書,中國現存最早的動物志——閩中海錯疏

2020-08-28 每天學點冷門史

近些年,由清朝人聶璜所繪的海洋博物圖書——《海錯圖》,憑藉其獵奇的畫風和頗具趣味的配文,得到了眾多讀者的喜愛。很多讀者都對清朝人能創作出這種頗具現代博物志圖書風格的作品而感到驚訝不已。不過,儘管此書的成書時間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但它卻不是中國最早的水生動物志書籍。十八世紀時,瑞典人卡爾·馮·林奈發表了《自然系統》一書,這是西方世界第一本採用現代生物分類體系劃分生物的地區性經濟動物志。但假如你把目光轉移到東方,你就會發現在《自然系統》出版時的一個多世紀以前,明朝萬曆年間中國便誕生了擁有類似的生物分類方式的動物志,其書名為《閩中海錯疏》,作者叫屠本畯(音同「俊」)。

海錯一詞中,「錯」是種類繁多、錯雜之意,所以「海錯」指的是海洋生物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屠本畯出身於貴胄之家,其父屠大山在嘉靖年間歷任川湖總督、南京兵部侍郎、應天巡撫,後來他也因此得以承父蔭而位列廟堂。大概是受到喜愛黃老學說的父親的影響,屠本畯沒有因家庭條件優越而沾染上驕奢淫逸之氣,對名利的追求欲望也並不強烈,唯一能讓他廢寢忘食全身心投入的可能只有讀書一事。晚年之時,曾有人問他是否會因垂垂老矣而心懷苦悶,他回答道:「吾於書,飢以當食,渴以當飲,欠伸以當枕席,愁寂以當鼓吹,未嘗苦也」,由此可見讀書在他心中的分量,所以屠姓宗祠通用聯會使用「書渴以當飲,至老尚手一卷」作為上聯去紀念他,也就不足為奇了。

博覽群書的好處在於能夠讓人擁有廣闊的知識面,這一點在屠本畯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因為他對許多領域均有涉獵研究。在他的諸多著作中:有涉及中式插花理論的《瓶史月表》、有研究茶藝的《茗笈》、有植物學著作《野菜箋》《離騷草本疏補》、還有教授如何經營隱居生活的經濟類著作《山林經濟籍》,甚至有學者研究發現《金瓶梅詞話》的序作者「欣欣子」也有可能是屠本畯的化名。不過要說屠本畯的代表作,那還得是記載了福建沿海各類水產動物的形態、分布、習性等信息的動物志——《閩中海錯疏》

屠本畯,字田叔,又字豳叟,號漢陂,晚年自稱憨先生、乖龍丈人等

按照書末跋文中的說法,屠本畯寫書的動機乃是因為他在赴任福建地區的鹽運司同知一職前,時任太常少卿的餘寅之委託他寫一本有關閩越海產的書籍,因此他為了「有奇以復,且詶客問」才有了動筆的念頭。但據書中序言所載,屠本畯自己也認為水族「多而不可筭數窮推,大則難以尋常度量」,所以他想用自己知識將水族生物「釐正形似」,以便後世能「搜陸海之珍藏,釋龍宮之膾炙」。如此看來,屠本畯該是本就有寫書的打算,餘寅之的委託只不過是促成此書誕生的其中一個因素而已。

屠本畯自序


收錄完備

現如今所能見到的《閩中海錯疏》,基本上都是《四庫全書》版本,紀曉嵐等人之所以會將此書收錄其中,原因在於此書對福建海域的水生動物「敘述較備」。完備,是此書的一大特點。據統計,總共三卷《閩中海錯疏》中,前兩卷記錄到的鱗部生物一百六十七種;末卷則有介部生物九十種和非福建所產但又常見於福建海域的「海粉」、「燕窩」兩種。這二百餘種的生物不僅涵蓋了各類常見的淡水和海水魚類,還包括節肢類動物、軟體動物、兩棲類動物等。而除了收錄的生物數量豐富之外,更讓此書從群書中脫穎而出的還是書中所採用的的那套較為科學、先進的生物劃分方法。

海粉,海兔科動物藍斑背肛海兔的卵群帶,食之清熱養陰,軟堅消痰,常用來煮湯

明朝舉人周裔先在給此書作序時曾表示,水生動物「彼此異同形質,難於睹記」,以致於自古以來沒有多少書能夠「列其名於毫素,肖其貎於丹青」。直到《閩中海錯疏》出現,世人才真正做到「一披閱而陸海之珍藏,龍宮之怪異,悉具掌中」。此話雖顯誇張,但確實一語中的。

書中將水生動物分為鱗部介部兩種,即帶鱗的動物和帶甲殼的動物。二部之中又細分為蟹、螺、蛤、蝦蟆等數十種小類,然後這些小類進一步劃分至具體生物。比如在第一卷「鱗部」開篇,屠本畯按外形將鯉、鯽、魴這三種魚類劃歸一處,然後在這三大類中又細分為黃尾魚、金鯉、烏鯉、金鯽等多個具體品種。儘管此方法稍顯粗糙,但若從現代生物學的劃分方法來看,其實這幾種魚都是屬於鯉形目鯉科,這說明這種劃分方式確有實用之處。由於現代的動物分類方法須等到十八世紀才開始出現,因此十六世紀的屠本畯在《閩中海錯疏》中使用的分類法在那個時代可算是極為先進的了。

金鯽,又名紅鯽,日本稱緋鮒,屬脊索動物門、輻鰭魚綱、鯉形目


文字雋永

《閩中海錯疏》的另一大特點是文字簡潔、生動,周裔先評價書中行文「雋永有味」。

在描寫「」時,屠本畯寫道:「鮆,頭長而狹,腹薄而腴,多鯁,脊如刀刃,故謂之刀鮆」;而在「彈塗魚」一條中,他則寫道:「彈塗,大如拇指,須鬛,青斑色,生泥穴中。夜則駢首朝北,一名跳魚。海物異名記云:登物捷若猴,故名泥猴」。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屠本畯在描述動物外形時,所用的文字非常簡練,但又能準確抓住動物特點。

中華民族是吃貨民族,看到新奇的動物時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提出「吃貨三問」,即「能不能吃?好不好吃?該怎麼吃?」。作為一本由中國人所寫的合格的動物科普書,《閩中海錯疏》自然不會忘記回答這三個問題。在描寫「寄生」(即寄居蟹)時,除了有「寄生其中,負殻而走,形如蠏,四足兩螯,大如榆莢」這種外形描寫之外,屠本畯還提到它「味若蝦」,並告訴讀者吃的時候只需要用工具輕輕剔取,那麼蟹肉就會「曳之即出」,而且還非常貼心地建議道:「炒食味亦脆美」。瞧瞧,生怕你不懂得怎麼做菜,連烹飪方法都傾囊相授了。

爆炒寄居蟹


瑕不掩瑜,名留青史

當然,《閩中海錯疏》也並非盡善盡美。由於不像後世那般對動物有著深入的研究,屠本畯在對動物進行分類的時候難免會鬧出給動物亂認親戚的笑話。比如在蝦類中,他除了將蝦姑(即皮皮蝦)、白蝦、對蝦等歸入其中之外,還把海蜈蚣也寫在裡面,原因是「海蜈蚣狀類蝦姑」。但按照現代分類學來看,海蜈蚣屬於環節動物門多毛綱,而蝦姑則是節肢動物門軟甲綱,這二者差距還是相當大的,更別說攀親戚了。

海蜈蚣學名沙蠶,常用來作釣餌

對動物的研究不足還體現在動物習性等方面的描述錯誤上。在介紹比目魚的時候,屠本畯用「狀如牛脾,鱗細,紫黑色,一眼」較為準確地描述了其外形,但隨後又加了一句「須兩魚相合乃行」。作為現代人的我們都知道比目魚不像普通魚類那樣豎著身體遊動,其遊動方式更類似於蝙蝠魚。然而古人並不知道這一點。由於比目魚的外形過於另類,腦洞大開的古人便認為它們需要兩條魚貼合在一起才能遊行,否則不能前進半步,這就有些類似神話傳說中雌雄並翼而飛的比翼鳥。這種觀念從很早以前就深入人心,連《山海經》都能看到相關記載。所以屠本畯認為比目魚「須兩魚相合乃行」,也正是基於此種觀念。

比目魚具有扁平的身體,眼睛只生長在身體的一側,具有魚類中獨一無二的不對稱結構


但與上面的缺點相比,此書最大的遺憾還是在於缺少配圖。僅靠文字的話,即使動物外形描述得再準確,在沒見過該動物的人的腦海中所生出的畫面多多少少都會有所不同,這就不利於信息的有效傳播。而且沒有配圖也會讓這類動物志的閱讀趣味性降低,這一點也是導致《閩中海錯疏》的知名度遠不如《海錯圖》的原因。

但無論如何,作為一本誕生於十六世紀的動物志,《閩中海錯疏》的先進性是不容抹殺的。從動物的生物學特徵著手,對其加以區分、歸類,是現代對動物進行分類的重要途,而屠本畯在沒有系統學習過這種分類方法的情況下,僅憑自己淵博的學識和對實體的細緻觀察,就能將各種水生動物準確劃分到如此程度,實在難能可貴。無怪乎《四庫全書》會評價此書「辨別名類,一覽瞭然,頗有益於多識,亦考地產者所不廢也」。更重要的,是此書還建立了一種「對生物進行細緻劃分」的概念,這代表了中國古代學者向自然分類學邁出了重要一步,也是讓此書得以不朽的原因。

——————完——————

相關焦點

  • 我國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
    利瑪竇 坤輿萬國全圖 168×382cm 南京博物院藏 原標題:我國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   此次,《坤輿萬國全圖》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於4月16日在浙江美術館館慶10周年首個特展「心相·萬象
  • 中國書的流變:最早的中國書是簡策
    原標題:中國書的流變   最早的中國書是簡策   簡書是指寫在竹木材料上的文字記錄,又稱簡策,它也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正式圖書形式。我國古代的奠基著作當時都是寫在簡策上的。   將竹木進行加工以後製成的竹、木片稱為簡。但是作為書寫材料,單片的簡是不能容納許多文字的。因此,一篇較長的文字或一部著作必須連續寫在許多片簡上。
  • 《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動物志》編研項目啟動
    《中國植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動物志》的編研工作一直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視和持續支持。
  • 雅安市第一部市級綜合志書——《雅安市志》(—2006)出版發行
    11月,《雅安市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雅安市志》(—2006)由方志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全志上限追溯事物發端,下限截至2006年,分上、中、下三卷,共34篇177章,卷首前置概述、大事記、專題記述,卷末設文件、文選、紅軍石刻標語、碑銘、詩詞曲賦聯、音樂作品等。全志520餘萬字。
  •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人怎樣的海洋意識?
    因為茅元儀《武備志》先後有明朝天啟元年(1621)茅氏初刻本、清初錢塘汪允文據天啟元年的修補重印本、清初復刻本、道光木活字本等多個版本。茅元儀《武備志》還流傳到日本,有日本寬文四年增加了日文訓點的和刻本。清末又有湖南據寬文四年和刻本的再刻本,復旦大學所藏和刻本上有「龍山鎦氏叔子」「徐秉臣印」等很多的印,這說明該書經過多人的手,有很多人看過這本書,或者收藏過這本書。
  • 《海面之下:海洋生物形態圖鑑》:一本治癒心靈的生命科普塗色書
    近日,經典海洋生命科普圖書《海面之下:海洋生物形態圖鑑》中文版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它不僅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海洋生物科普書,還是一本治癒心靈的塗色書。大多數的生命形式是從海洋棲息地中進化而來的。據科學界估計,人類需要3至10個世紀才能系統地羅列出所有的海洋生物。
  • 海龜是最長壽的海洋生物?
    2020-03-29 13:55圖文來源:科普中國 海龜是最長壽的海洋生物?這些動物表示不服提起長壽的海洋生物,你第一個想到的是哪種動物?
  • 這本關於海洋生物的書太混搭了!一邊科普一邊還教你怎麼燒
    出版方說,這本書面向的對象是:博物粉絲群、科普愛好者、海洋生物研究者、有好奇心的年輕人、有閱讀習慣的都市人群。好像,沒有說到愛燒菜的年輕人。不過,翻一翻《海錯圖筆記》,就會明白為什麼愛燒菜的女孩會來參加這場分享會。  說起《海錯圖》,大家都不陌生。《海錯圖》由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製。
  • 現存最早人體經脈模型 留名中國醫學史
    掃碼查看現存最早人體經脈模型。儘管它四肢均有殘缺,出土後條件有限只能泡在水中保存,卻因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人體經脈模型,在考古界和醫學界引起巨大關注,出土次年就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從此成為綿陽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漆人出土引起學術界轟動  1995年2月,綿陽永興鎮雙包山的一家磚廠在制磚取土時,意外發現雙包山漢墓。
  • 中國最早發現歲差的人——虞喜 - ·東南商報
    原來,天文學上發現「歲差」的第一人是寧波人虞喜,黃宗羲是「通天地人」的大儒,其子黃百家是中國引進哥白尼日心說的第一人;  地理學中,《徐霞客遊記》從寧海開篇,高似孫著述的《剡錄》、徐兆昺的《四明談助》均得到酈道元《水經注》的三昧;  水利上,唐代的它山堰是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宋代的水則碑是寧波的定海神針;  農學上,河姆渡人早在7000
  • 古代中國33項世界之最,中國人之驕傲!
    這也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記錄。 《漢書》中《五行志》載:「漢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己未(十八日),日呈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 隋文帝時,「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此即印書之始」。
  • 名為「狗國」的國家,在明朝地圖出現過,如今不知去向
    有一個關於「狗」的趣事,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在世界歷史中,曾有一個以「狗」為名的國家,被稱為「狗國」,這段歷史有明確的記載。1602年,太僕寺少卿李之藻刊行了傳教士利瑪竇獻給神宗皇帝的一幅萬國圖,名為《坤輿萬國全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世界地圖,整個地圖縱168.7釐米,橫380.2釐米。在明朝的東北方向,有一個臨海國家,被標註為「狗國」。
  • 薦書|《海洋生物圖鑑》:呈現美麗的海洋生命世界
    閉上眼睛,放鬆精神,在腦海裡想像一種海洋生物,你第一時間會想到什麼呢?
  • 明朝世界地圖,原版全部流落海外,中國在世界地圖的中心
    說到最早的世界地圖,我們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這張地圖已經非常接近我們今天的世界地圖,中國第一次被放在世界地圖的中心。《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繪製的。它是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基礎,改變了歐洲在地圖中心而東亞在世界地圖中,為中國繪製世界地圖開創了先例。清代,出於閉關鎖國政策的需要,甘龍皇帝親自下令燒毀《坤輿萬國全圖》。所以在鴉片戰爭期間,許多清朝官員甚至不知道英國在哪裡,離大清帝國不遠。《坤輿萬國全圖》包含豐富的地理信息,反映在四大洲和五大海洋中。
  • 孩子化身為海洋動物,將如何遨遊海底,與海洋生物交流呢?
    在這套書共40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有一個不同的海洋生物作為主角。孩子們化身為海洋動物,遨遊海底,與海洋生物交流。另外,附贈兩個彩蛋。 神奇裝備:神書飛船、潛艇、仿生服、眨眼三下即可掃描的信息採集程序;負責動物語言翻譯兼有聯絡功能的神奇手錶。 通過這些神奇的裝備,故事主角可以變身為海洋動物,加入動物群落,更好了解動物習性。模仿動物,親近動物,其實也是動物學家們慣用的方式。
  • 海龜是最長壽的海洋生物? 可能另有人選
    海龜是最長壽的海洋生物? 可能另有人選時間:2017-08-02 12:58   來源:科普中國微平臺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龜是最長壽的海洋生物? 可能另有人選 提起長壽的海洋生物,你第一個想到的是哪種動物?小編猜測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龜類的生物吧,比如海龜。
  • 漫畫版《海洋世界》科普與段子起飛!趣味解讀百餘種海洋生物
    共享最貼心的育兒資訊,最實用的英語學習方法,最值得一讀的童書,最優質的在線課程
  • 好書推薦 | ​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
    內容簡介:《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系統介紹了中國常見的海洋生物,分為《植物》《腔腸動物針對每種海洋生物,書中均簡明扼要地介紹其學名、學術界常用的中文名、分類學地位、形態特徵、生態習性與地理分布等,並配以原色圖片,為大眾了解相關海洋生物提供幫助。
  • 《五彩繽紛的海洋生物》第一章 世界的一角-認識海洋生物
    望遠鏡的發明讓人類視覺得到了延伸,使「千裡眼」不再是神話故事中的虛擬人物 ;電話是人類聽覺的「順風耳」,它讓即使遠隔重洋的親人也能像就在面前一樣述說家長裡短 ;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是人類腳步的延伸,日行千裡、日行萬裡不再是人類遙不可及的夢想;計算機是人腦的延伸,當人的智慧得到延伸的時候,人的創造力被無限放大;網際網路技術的深入發展更是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 通師二附:走進海洋生物科普館,探索神秘海洋世界
    1月9日上午,通師二附一(6)班的同學們走進國家級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江蘇省海洋漁業指揮部海洋生物科普館開展假日小分隊活動,以情境引導同學們學習深奧海洋知識,激發探究生命、探索未來、保護海洋的熱情。走進展館,同學們仿佛置身於神秘有趣的海底世界,多孔蟲、海洋魚蝦、海獅、白鯨……從低等原生動物到高等哺乳動物,800多份海洋生物標本帶著同學們開啟了一場海洋精靈與人類文明衍進的探尋之旅。同學們認真聆聽講解員的介紹,目不轉睛地觀察館內珍藏的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標本。平時只在書上看到過的條紋斑竹鯊、讓人望而生畏的箭鯊、碩大無比的翻車魚、五彩繽紛的貝殼……一一呈現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