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居住在城市裡,來到常德市漢壽縣聶家橋鄉,你會由衷羨慕這樣的鄉村生活:一條條筆直大道,不會讓開車的人感到顛簸,途徑林蔭,途經稻田,道路最後延伸至村裡,變成一條條小徑,包圍著農戶們的房屋,小徑兩邊是各色鮮花,農戶的房屋後面,一條小河,上有石橋。 近年來,聶家橋鄉黨委政府全力推動黨建工作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往實裡走,以「黨建+」模式引領鄉村治理,構築「同心圈」,凝心聚力,治理鄉村人居環境,效果明顯。2017年至2019年,聶家橋鄉連續三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優勝單位、得分連年排名全縣第一;2019年二季度、2020年一季度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十佳」鄉鎮;堤北社區、太子村、武峰村被市委市政府授牌為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武峰村被民政部評為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堤北社區黨總支被市委評為優秀黨組織。 黨建引領下的聶家橋鄉有多美?請隨記者一起探訪聶家橋鄉。
屋後就是小公園,「三格式」廁所排清水
在聶家橋鄉的太子村,小道兩旁,都種滿花草。羅家塘的荷葉正翠綠,塘邊是涼亭,周圍是花叢、草地。在太子村,記者發現,不少農戶在屋前屋後種植蔬菜都有講究,一畦畦菜地用紅磚齊整地圍住,像是花壇。
不過,要看一個農村環境怎樣,最關鍵的是看廁所。太子村黨總支書記全詩銀告訴記者:「經過『廁所革命』,太子村完成535戶村民的廁所整改,幾乎全村覆蓋。」記者來到在太子村一家農戶,在房屋和菜地之間,「三格式」化糞池,前兩個沉淪倉寫著「有害」字樣,第三個寫著「無害」。「第一格,農戶可以取農家肥,第二格是半清水,也可用於澆灌,第三格是無害清水,通過淨化池淨化後可以直接排放。」 全詩銀介紹道。通過過濾淨化後,廁所排放物就變成清水。 這個農戶家不遠處,是一條小河流,河流清澈。「這是我們廁所排出來的水。」 全詩銀自豪地說。 聶家橋鄉黨委書記解哲告訴記者,全鄉80%的農戶進行了「廁所革命」,配套了「三格式」或「四格式」化糞池,並開展了「化肥、牲畜肥、農藥零增長」行動。
如此高效的廁所革命和黨建分不開。為提升基層組織治理能力,鄉黨委抓住合鄉並村契機,新組建了8個村(社區)黨總支,調整充實了16個支部,為5個非公有制經濟體建立了黨支部,建立了鄉機關支部和老乾支部,形成「支部組織、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運行機制,並通過分數激勵、明確責任人、嚴格考評等方式 ,黨員隊伍有活力,群眾積極共建共享,鄉村面貌有了質的改變。 黨建工作也讓武峰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在武峰村,長壽廊旁一池綠水,一口古井。一個老石磨作為時代的見證者,從農用工具變成了小公園一景。武峰村的「月亮灣」是村中小公園,傍晚時分最熱鬧,那是大媽們的廣場舞時間。
「我們爭取每個村至少都有一個『微公園。」解哲說。 為縱深推進人居環境治理,聶家橋鄉實施了全縣唯一的高效節水項目、對轄區河湖進行了綜合治理、生態護坡,硬化村組道路94公裡、硬化溝渠40.8公裡,清淤溝渠10公裡;投入300萬元綠化道路50公裡,亮化了8個居民點;打造秀美庭院1200戶;安裝攝像頭80個,實現監控全覆蓋;新建文化小廣場13處、民俗文化牆30處。三年來,聶家橋鄉累計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資金2000餘萬元。
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238名貧困人口脫貧
黨建是聶家橋鄉改善人均環境的絕招,更是脫貧的關鍵。村裡的環境美了,老百姓走在路上心情美;而要讓老百姓走進家中也樂呵呵,還要靠脫貧致富。堤北社區,是聶家橋鄉脫貧攻堅的典型。堤北社區地處聶家橋鄉境南,是由原來的堤北村和中牛村合併而成。全社區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238人,已實現脫貧57戶232人,未脫貧僅3戶6人。
堤北社區是常德市委組織部的扶貧聯繫點。
2019年4月,市派駐村幫扶工作隊進駐堤北社區,在市委組織部的精心指導下,在市縣後盾單位、援建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堤北社區牢固樹立「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導向,堅持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圍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把黨建工作融入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全方位,不斷完善「黨建+」模式,全面提升工作水平,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充分體現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經過一年的努力,堤北社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9年,堤北社區獲得「常德市先進黨組織」「常德市美麗鄉村」等榮譽稱號。
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長走訪慰問貧困戶
市駐派工作隊隊長楊祺鈞和記者講了一個故事。村裡有一個90歲高齡的老支書,名叫朱九破。朱九破家附近就有兩戶貧困戶。貧困戶朱清海因為身體原因致貧,朱九破便自己聯繫資源,介紹朱清海的兒子兒媳外出打工,時不時地登門,給朱清海加油鼓勁,去年朱清海做了手術,家裡條件好了,精神也好了起來。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朱德富,朱九破便指導朱德富兩口子發展庭院經濟,種蔬菜、養土雞,並牽線搭橋,介紹兩家口子將勞動成果銷往村裡的扶貧車間,朱德富一家的生活也好了起來。
「目前我們社區有86名黨員,通過動員黨員參與社區工作,一名社區幹部帶領小組黨員劃段包幹,社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楊祺鈞說。 通過以黨建引領,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堤北社區依託聖迪服裝、達誠教育拓展基地、竹木交易市場、愛心超市等,為社區28名貧困群眾提供了合適的崗位。在聖迪扶貧車間成立黨支部,設立了「黨員先鋒崗」和「扶貧就業崗」,以優先貧困人員、每月薪酬3000-7000元的優惠條件,使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有了產業支撐,貧困群眾自食其力、改變貧困現狀的信心和決心進一步提升。
「文明實踐+扶貧基地」 助力脫貧
2020年以來,漢壽縣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作為扶貧幫困、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的重要抓手來打造。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大力整合資源,打造各類文明實踐基地,這又給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春風下,聶家橋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縣駐村扶貧工作隊通過多方組織協調,整合常德市聖迪服裝有限公司原有生產線,在聖迪服飾位於堤北社區的「扶貧車間」掛牌成立了「文明實踐+扶貧基地」文明實踐基地。走進「扶貧車間」,一排排鋥亮的大型編織機正歡快地運行著,佔地1800平米的廠房寬敞明亮,100多臺縫紉機整齊排列,幾十名貧困戶工人正在忙碌。 邱東陽是一名貧困戶,一家三口人,僅他一名勞動力。「去年五月開始來扶貧車間打工,一個月能賺4000元,管理完善,工資準時,我很滿足!」
截至目前,扶貧車間共招收了1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就近就業,既實現了貧困戶就業增收,迅速脫貧,也讓他們能兼顧家庭,為群眾解決了鄰近就業增收和照顧家庭的雙重目標。
瀟湘晨報記者 李姝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