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體型中等的翠色水鳥,外表遠看很像啄木鳥,近看其實是翠鳥;它是因為背部和面部的羽毛呈翠藍色而得名。翠鳥主要以食用魚類為生,同時還吃蝸牛等甲殼類小動物,以及多樣水生類昆蟲。
現在存活的有15種,共計48種亞種,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我國的南部和中部主要有三種,分別是藍耳、斑頭翠鳥以及普通翠鳥。其中,普通翠鳥最為常見,在我國內陸分布範圍較廣。
除了翠鳥這個名稱之外,人們還為它取了許多別稱,比如魚狗、魚虎、釣魚翁、拍魚郎等。
翠鳥的個頭較小,一般有麻雀大小,它的羽毛顏色靚麗鮮豔,身體嬌小,堅硬的喙長得長直有角稜,尖端非常尖銳,和爪子一樣呈紅色。
不同品種的翠鳥之間,有一些細微的區別,不過總體來說,翠鳥的尾巴較短,飛起來很是靈活;有時它會緊貼著水面飛行,以便於捕食水中的魚兒;它的叫聲單調響亮,呈「唧唧」聲,沒有音韻和動聽之處。
翠鳥大致可以分成兩大種類,一類是遠離水體,日常生活在叢林中,屬於林棲類,主要以食用昆蟲和植物的種子為生;還有一種水棲類,主要是生存在內陸的淡水領域中,尤其喜歡生活在沼澤、池塘、小溪邊,主要食用小魚小蝦或者水生昆蟲。
水棲類翠鳥,往往靜待在岸邊的樹枝上或者水中漂浮的葉子上等地方,雙眼緊盯著水面,只要發現有事物,就用閃電般的速度直接飛到跟前進行捕食,然後再回到之前的落腳點靜等下一個獵物的出現。
捕食的翠鳥,有時候會如火箭般地在水面上快速飛行,蔚為一大景觀!
林棲類翠鳥中,有一種名叫做笑翠鳥的品種,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大陸上,它的體型較大,主要捕食蜥蜴和蛇等生物為生,是澳大利亞最常見和最著名的一種鳥類,還是提醒最為龐大的翠鳥品種之一。
與麻雀、燕子等鳥類不同的是,翠鳥一般用它那堅硬的喙,為自己開鑿一個洞穴做鳥巢;它的鳥巢呈球狀,內部直徑大約有16公分,底部鋪上魚鱗和魚骨之類的東西,用來生兒育女。
每年的春夏季節氣候宜人的時候,翠鳥就會開始產卵,一窩大約可以產下四五枚鳥蛋,每年大約能下一兩窩;與雞蛋一樣,翠鳥蛋的孵化期也是在21天。
作為外表鮮麗的觀賞性鳥類,翠鳥背部和尾巴處的羽毛在光線的照射下,會呈現翠綠色的美麗光芒;又是,就算羽毛離體掉落也不會褪色,非常美麗誘人,所以它的羽毛被用來裝飾成工藝品。
我國從明清代的時候,就流行用翠鳥的羽毛來裝飾畫屏等藝術品,甚至皇后專用的鳳冠上也有翠鳥的羽毛,我們到故宮等地的博物館內,可以看到這些美麗的工藝品。
翠鳥的羽毛美麗大方,既可以用來做觀賞鳥,又可以用其羽毛來製作工藝品,除此之外,它的叫聲也不夠婉轉動聽,它還喜食魚類,不利於我們的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