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武揮
作為一個媒體轉型的觀察者研究者,我從來沒有忽視過傳統媒體的價值——雖然在商業上,傳統媒體屢有困頓之聲。當然,在多個場合強調新媒體的未來之時,我也從來沒忽視過,其實網絡新媒體起步時間並不長,資源並不深厚。
媒體圈一直都在講所謂的「影響力」,真正意義上的影響力包括三個部分:告知、說服和行動。網絡媒體的告知力很強,或者說,它們相對比較擅長做傳播。而傳統媒體的說服力則強一些,甚至可以讓受眾直接行動起來,因為它們在內容生產領域中耕耘多年。曾經有一位學者考證過,就配置性資源(信源)和權威性資源(受眾信賴度),所謂的傳統媒體,並不比新媒體差,有些局部,還更強一些——最近類似騰訊網準備發力深度調研、做所謂研究性新聞,也只是剛剛開始的事。
這兩者互相之間其實爭鬥了有年頭。比較常見的做法是傳統媒體進軍新媒體領域(受限於牌照許可證之類,新媒體去做一個傳統媒體倒少一些,混壯了投資倒是有可能)。但真正意義上的非常深層次的且屬對等性質的合作非常罕見。
多日之前就開始在江湖流傳的某科技網絡媒體和某財經傳統媒體的合併消息,在近日得到證實。一方為由前財經財新資深記者趙何娟創辦不到兩年的鈦媒體,一方則為《商業價值》這本在科技商業圈內頗受好評的雜誌所屬的傳媒公司。雙方的合併基於估值基本對等,合併後,新公司創始人團隊實施合夥制,由《商業價值》的出版人劉湘明任董事長,鈦媒體趙何娟任CEO主管內容運營和新媒體業務,而另一位來自《商業價值》的重量級大佬萬寧繼續分管新公司的銷售和研究。
稍微盤點一下合併雙方的家當:
鈦媒體,主要以一個網站為核心的網絡媒體,目前擁有近10萬註冊用戶,社會化帳號上微博有近160萬粉絲,公眾帳號近20萬訂戶。一年多來,先後有關於《中聯通造假衝擊波》、《做空網秦系列》、上海報業整合、廣電業變局等多篇內容在各自相關領域形成極大的影響,一些名牌欄目[鈦晨報]、[妙史]、[創業者自述]、[CEO說]等也都還頗受歡迎。鈦媒體比較注重維護運營自己的作者隊伍,經過我用網絡爬蟲追蹤查到,目前作者群體已超過1000人,且與其它科技媒體和自媒體平臺略不同的是,相當多的作者並非媒體人和一般意義的自媒體寫手,而是TMT細分領域中的實際從業者、運作者,包括很多大公司高管、高級職業經理人、投資者和創業者,這裡有來自運營商的、視頻行業的、紙媒行業的、廣電行業的、投資行業的、網際網路創業者等等。
在一眾語言調侃化的網絡媒體和自媒體之中,鈦媒體的風格整體仍偏嚴肅,目前還是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唯一來自新媒體的供稿源。
另外一方,《商業價值》,其實也不能完全就定義它為傳統媒體,因為除了雜誌之外,它並非在新媒體上毫無作為。它的移動客戶端APP裝機量為150萬,月活躍用戶也在60-80萬,在人民網組織的一場評比中,雜誌類APP中排名榜中位居第二,商業雜誌類排名第一。另外它有一個線上的社區ITValue,號稱中國最大的CIO社區,聚集了3000多家大型企業的首席信息官。依託這個線上社區,它還有一個線下的活動組織「千億俱樂部」——取名這3000名CIO手上一共有過千億的預算。
網絡新銳媒體比較擅長在網際網路上的新玩法,傳統媒體則更強於一些深度內容製作以及線下資源維護,對於兩者的合併,根據我對鈦媒體和《商業價值》(我是這兩家媒體很勤奮的供稿者,呵呵)的了解,大致上,新公司可能會在如下方向上發力:媒體、研究、2B的增值服務。
無論是鈦媒體還是商業價值,都是媒體圈內的商業組織,在內容上繼續深耕是沒有疑問的。媒體這一塊主要目的是為了經營上的效率提升——也就是樹招牌,打響知名度,提高名譽度,建立公信力。內容傳播上,鈦媒體比商業價值略強,內容生產上,也可能有更多的手法出現,比如可能會對雜誌做一些新玩法的嘗試。目前,雜誌業內也有一些新的思考,比如說雜誌只做重頭深度文章等。新公司會不會這麼幹,可以後續繼續觀察。就這兩家媒體過去一貫的內容風格,雜誌基本上應該依然會以嚴肅沉穩為特徵。
研究類業務,這一塊業務國外的傳統媒體《經濟學人》做得風生水起,網絡新媒體Business Insider也用力頗深。國內媒體則同樣有多家在運作,比如財新財經兩家雜誌都在涉獵。《商業價值》本身就有研究團隊和為機構提供定製化諮詢業務。趙何娟開始創業之初,曾和我提及「深度調研記者轉行做DD(風險投資盡職調查)」這一模式,雖然後來不再聽她展開,但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新公司會考慮布局這個業務。
2B的增值業務,主要是依託他們的CIO社區,ITValue,這個部分,《商業價值》本身已有基礎,也有收入,鈦媒體在去年末的一次改版時,露出了做職場SNS和企業招聘的痕跡,有可能在ITValue的基礎上,進行局部細分領域中的高級獵頭服務——比如各種CXO招募,或者一些重要崗位的招聘業務——比如產品經理。
面向大眾的媒體+面向特定受眾的研究諮詢+包括活動在內的服務性質業務,這條路徑,其實在國外媒體的實踐中,比單純的所謂收費牆來得更為可靠。無論是來自傳統世界的《經濟學人》,還是來自新世界的Business Insider,都已有小成,在國內,鈦媒體與《商業價值》合流,顯然要說的是「中國的Business Insider」這個故事。合併之後,能不能發揮各自的強項與優勢,將這個故事付諸現實,或可期待。
最後關於這輪合併的一些八卦事宜,網上傳得很多,有些很離譜。我寫一點我個人所知:
兩個公司合併這種事,不可能一兩周就談定。此前也有小範圍傳出鈦媒體接受某媒體投資之類的傳聞。最終是這兩家選擇易股合併,可以說彼此認同對方的價值。至於這個價值是多少,這事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從營運收入講,商業價值這邊,年入是數千萬的規模,鈦媒體這邊,由於團隊小成本低,2014年出現了微利,也沒什麼奇怪。所以傳統媒體給底子,新媒體給趨勢,互相看對眼了,就在一起了。談不上誰收購誰,誰吞併誰。
團隊方面,任何一個公司都會有人員進出,創業公司也不例外。有編輯離職跳槽,就和一家公司合併大事有關係?不要那麼搞笑。至於說什麼採編團隊解散,那更是子虛烏有的事。
本文沒有提到商業價值這邊的極客公園,這一塊其實很早就單獨設立公司運作。(魏武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