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與《商業價值》合併:做中國的BI

2020-11-26 網易科技

文/魏武揮

作為一個媒體轉型的觀察者研究者,我從來沒有忽視過傳統媒體的價值——雖然在商業上,傳統媒體屢有困頓之聲。當然,在多個場合強調新媒體的未來之時,我也從來沒忽視過,其實網絡新媒體起步時間並不長,資源並不深厚。

媒體圈一直都在講所謂的「影響力」,真正意義上的影響力包括三個部分:告知、說服和行動。網絡媒體的告知力很強,或者說,它們相對比較擅長做傳播。而傳統媒體的說服力則強一些,甚至可以讓受眾直接行動起來,因為它們在內容生產領域中耕耘多年。曾經有一位學者考證過,就配置性資源(信源)和權威性資源(受眾信賴度),所謂的傳統媒體,並不比新媒體差,有些局部,還更強一些——最近類似騰訊網準備發力深度調研、做所謂研究性新聞,也只是剛剛開始的事。

這兩者互相之間其實爭鬥了有年頭。比較常見的做法是傳統媒體進軍新媒體領域(受限於牌照許可證之類,新媒體去做一個傳統媒體倒少一些,混壯了投資倒是有可能)。但真正意義上的非常深層次的且屬對等性質的合作非常罕見。

多日之前就開始在江湖流傳的某科技網絡媒體和某財經傳統媒體的合併消息,在近日得到證實。一方為由前財經財新資深記者趙何娟創辦不到兩年的鈦媒體,一方則為《商業價值》這本在科技商業圈內頗受好評的雜誌所屬的傳媒公司。雙方的合併基於估值基本對等,合併後,新公司創始人團隊實施合夥制,由《商業價值》的出版人劉湘明任董事長,鈦媒體趙何娟任CEO主管內容運營和新媒體業務,而另一位來自《商業價值》的重量級大佬萬寧繼續分管新公司的銷售和研究。

稍微盤點一下合併雙方的家當:

鈦媒體,主要以一個網站為核心的網絡媒體,目前擁有近10萬註冊用戶,社會化帳號上微博有近160萬粉絲,公眾帳號近20萬訂戶。一年多來,先後有關於《中聯通造假衝擊波》、《做空網秦系列》、上海報業整合、廣電業變局等多篇內容在各自相關領域形成極大的影響,一些名牌欄目[鈦晨報]、[妙史]、[創業者自述]、[CEO說]等也都還頗受歡迎。鈦媒體比較注重維護運營自己的作者隊伍,經過我用網絡爬蟲追蹤查到,目前作者群體已超過1000人,且與其它科技媒體和自媒體平臺略不同的是,相當多的作者並非媒體人和一般意義的自媒體寫手,而是TMT細分領域中的實際從業者、運作者,包括很多大公司高管、高級職業經理人、投資者和創業者,這裡有來自運營商的、視頻行業的、紙媒行業的、廣電行業的、投資行業的、網際網路創業者等等。

在一眾語言調侃化的網絡媒體和自媒體之中,鈦媒體的風格整體仍偏嚴肅,目前還是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唯一來自新媒體的供稿源。

另外一方,《商業價值》,其實也不能完全就定義它為傳統媒體,因為除了雜誌之外,它並非在新媒體上毫無作為。它的移動客戶端APP裝機量為150萬,月活躍用戶也在60-80萬,在人民網組織的一場評比中,雜誌類APP中排名榜中位居第二,商業雜誌類排名第一。另外它有一個線上的社區ITValue,號稱中國最大的CIO社區,聚集了3000多家大型企業的首席信息官。依託這個線上社區,它還有一個線下的活動組織「千億俱樂部」——取名這3000名CIO手上一共有過千億的預算。

網絡新銳媒體比較擅長在網際網路上的新玩法,傳統媒體則更強於一些深度內容製作以及線下資源維護,對於兩者的合併,根據我對鈦媒體和《商業價值》(我是這兩家媒體很勤奮的供稿者,呵呵)的了解,大致上,新公司可能會在如下方向上發力:媒體、研究、2B的增值服務。

無論是鈦媒體還是商業價值,都是媒體圈內的商業組織,在內容上繼續深耕是沒有疑問的。媒體這一塊主要目的是為了經營上的效率提升——也就是樹招牌,打響知名度,提高名譽度,建立公信力。內容傳播上,鈦媒體比商業價值略強,內容生產上,也可能有更多的手法出現,比如可能會對雜誌做一些新玩法的嘗試。目前,雜誌業內也有一些新的思考,比如說雜誌只做重頭深度文章等。新公司會不會這麼幹,可以後續繼續觀察。就這兩家媒體過去一貫的內容風格,雜誌基本上應該依然會以嚴肅沉穩為特徵。

研究類業務,這一塊業務國外的傳統媒體《經濟學人》做得風生水起,網絡新媒體Business Insider也用力頗深。國內媒體則同樣有多家在運作,比如財新財經兩家雜誌都在涉獵。《商業價值》本身就有研究團隊和為機構提供定製化諮詢業務。趙何娟開始創業之初,曾和我提及「深度調研記者轉行做DD(風險投資盡職調查)」這一模式,雖然後來不再聽她展開,但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新公司會考慮布局這個業務。

2B的增值業務,主要是依託他們的CIO社區,ITValue,這個部分,《商業價值》本身已有基礎,也有收入,鈦媒體在去年末的一次改版時,露出了做職場SNS和企業招聘的痕跡,有可能在ITValue的基礎上,進行局部細分領域中的高級獵頭服務——比如各種CXO招募,或者一些重要崗位的招聘業務——比如產品經理。

面向大眾的媒體+面向特定受眾的研究諮詢+包括活動在內的服務性質業務,這條路徑,其實在國外媒體的實踐中,比單純的所謂收費牆來得更為可靠。無論是來自傳統世界的《經濟學人》,還是來自新世界的Business Insider,都已有小成,在國內,鈦媒體與《商業價值》合流,顯然要說的是「中國的Business Insider」這個故事。合併之後,能不能發揮各自的強項與優勢,將這個故事付諸現實,或可期待。

最後關於這輪合併的一些八卦事宜,網上傳得很多,有些很離譜。我寫一點我個人所知:

兩個公司合併這種事,不可能一兩周就談定。此前也有小範圍傳出鈦媒體接受某媒體投資之類的傳聞。最終是這兩家選擇易股合併,可以說彼此認同對方的價值。至於這個價值是多少,這事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從營運收入講,商業價值這邊,年入是數千萬的規模,鈦媒體這邊,由於團隊小成本低,2014年出現了微利,也沒什麼奇怪。所以傳統媒體給底子,新媒體給趨勢,互相看對眼了,就在一起了。談不上誰收購誰,誰吞併誰。

團隊方面,任何一個公司都會有人員進出,創業公司也不例外。有編輯離職跳槽,就和一家公司合併大事有關係?不要那麼搞笑。至於說什麼採編團隊解散,那更是子虛烏有的事。

本文沒有提到商業價值這邊的極客公園,這一塊其實很早就單獨設立公司運作。(魏武揮)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邀請函 | 鈦媒體烏鎮咖薈「企業家夜話」就在今晚
    一年一度聚首烏鎮,期待大家在鈦媒體「烏鎮咖薈」重拾信心,收穫滿滿。議題1:世界大變局下的機會與挑戰2020年註定是特殊的一年,全球疫情蔓延,中國經濟領先復甦,新基建持續發展,危與機並存,各行各業都展現出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念與無與倫比的創新精神。
  • 「鈦晨報」沃爾沃汽車計劃與吉利汽車合併,納入吉利香港上市公司...
    來源:鈦媒體摘要: 西貝賈國龍:5天獲銀行4.3億授信發工資,重新評估上市可能性;比亞迪闢謠口罩對外銷售:產能有限,主要供給一線;蘋果發內部信:延長疫情期間Apple設備保修期;新一批國產遊戲版號下發,騰訊、網易、阿里互娛在列;OYO CEO談重組:中國新增了8500套客房;亞馬遜核心高管團隊去年新增7人;特斯拉CEO馬斯克
  • 鈦媒體2020 T-EDGE全球創新大會圓滿成功,一文了解國際年會精彩瞬間
    本次大會設有現場直播,鈦媒體前沿直播間、北京日報、每日經濟新聞、一點資訊、中新經緯、鳳凰網科技、微贊等平臺對本次大會進行了全程直播,超過2000萬國內外觀眾實時收看了在線直播,並在直播間與嘉賓評論互動。鈦媒體集團創始人&CEO趙何娟還宣布,鈦媒體推出首檔女性創始人直播節目《女鯊》。
  • 從荷蘭回到張家口種樹莓,他想用AI無人種植變革中國農業|鈦媒體...
    來源:鈦媒體APP【鈦媒體影像欄目《在線》,力圖準確記錄網際網路時代的個體。圖文、視頻版權為鈦媒體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使用,否則追究法律責任。】樹莓別名「山拋子」,規模化種植難度高,目前已馴化且有商業價值的品種都來自國外。在歐美市場,樹莓有長期穩定的銷量,目前在中國還比較稀少。「我們年畝產可以到3000公斤。」郝亦成對鈦媒體《在線》介紹,樹莓市場價可以達到每公斤200~300元。7月31日,郝亦成在樹莓溫室大棚。
  • BI是什麼意思?在企業應用中有哪些好處?
    百度百科中的BI是指業務智能或智能業務(Business Intelligence的縮寫),其用途是指使用現代數據倉庫技術,在線分析處理技術,數據挖掘和數據展示技術進行數據分析以實現業務價值。老實說,解釋很專業,但是什麼是商業智能?我想很少有人能說清楚。
  • |鈦媒體「全球...
    在這個時代的轉折點,鈦媒體聯合百家號,將在7月5日起進行《宇宙生活指南》系列太空科普線上直播,並將其作為T-EDGE-X全球連線科技月的線上直播活動之一。7月5日的第一期《宇宙生活指南》系列直播中,4位航天專家將遠程連線前歐洲航天局科學家、資深太空旅遊行業專家,一起探討太空旅行與普通人的關係:太空旅遊為什麼吸引人?
  • |鈦媒體行研
    鈦媒體App經資料研究認為,日本製藥行業的綜合發展歷程及現狀值得關注。如下報告將對日本製藥行業的現狀、日本製藥行業的代表企業、日本製藥行業的發展方向這三個問題進行討論,嘗試揭開問題的答案。圖表為鈦媒體駐日團隊整理2017年度,日本國內醫藥品的總銷售額為12兆5219億日元,總市場規模在日本135個行業中排在第29位,屬於日本的支柱性產業。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市場規模的排名並不高,但是附加價值方面(註:附加價值是為量化商品的不可替代性所產生的指標。例如一件衣服的價值與它的設計與品牌等相關程度較高,這類價值就會被歸類為附加價值。
  • 鈦媒體是自媒體嗎_流媒體 - CSDN
    優點:一點資訊的「問題反饋」比其他任何平臺都做得好,媒體作者遇到問題可以及時獲取反饋,效率很高。     關注前沿科技資訊、移動網際網路,以及發現商業創新價值的泛科技自媒體平臺。網站權重不是很高。     國內首家TMT社群媒體,最有鈦度的一人一媒體平臺。 平臺很注重細節,重原創作者     平臺是專注科技觀的科技媒體。註冊簡單,但文章審核實在慢,有待改進。
  • 鈦媒體烏鎮咖薈 平衡前沿科技與倫理的同時,我們也要給新生事物...
    (原標題:鈦媒體烏鎮咖薈 平衡前沿科技與倫理的同時,我們也要給新生事物更多的生存空間)
  • 虎魚將於2021H1完成合併,騰訊佔七成投票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競核這一刻終於到了。就在剛才,虎牙、鬥魚宣布雙方已籤訂「合併協議與計劃」。根據合併協議,虎牙將通過以股換股合併收購鬥魚所有已發行股份,包括由美國存託憑證(ADS)所代表的普通股。預計2020年H1將完成合併,屆時虎牙現任CEO董榮傑和鬥魚現任CEO陳少傑將成為合併後公司的聯席CEO,陳少傑也將成為虎牙董事會第十名成員。與此同時,騰訊還將購買虎牙CEO董榮傑、鬥魚CEO陳少傑股份,前者為197萬股虎牙B類普通股,後者為370萬股鬥魚普通股。
  • 亞軌道距離為零,地球軌道還需幾年|鈦媒體...
    7月5日起,鈦媒體聯合百家號進行《宇宙生活指南》系列太空科普線上直播,並將其作為T-EDGE-X全球連線科技月的線上直播活動之一,共同探討太空與普通人的關係。太空經濟帶來的商業前景根據市場分析機構Bryce Space and Technology(以下稱BST)提供的一項數據報告顯示,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全球航天產業進入了發展階段,其價值約為3600億美元。鈦媒體TMTBAS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多家航天企業迎來新的投資,資本更加看好。
  • 中國兩大化工巨頭合併如箭在弦,外企在拆分,國企在合併,why?
    合併預期不斷升溫事實上,早在2018年6月,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兼任中國化工董事長和黨委書記之後,「兩化」合併的預期不斷升溫。寧高寧被外界譽為「併購之王」,其在掌舵華潤集團、中糧集團期間,主導了多起併購重組,使兩家企業得以做大做強。除了兩化合併,2019年12月20日晚間,魯西化工披露公司關於實際控制人擬發生變更的提示性公告,引發業界熱議。
  • 視覺中國拿下「黑洞」圖片版權引爭議,「勒索式」商業模式再遭聲討...
    鈦媒體快訊 | 4月11日消息:視覺中國拿下首張黑洞圖片版權一事,引發網友吐槽。有網友吐槽稱:「視覺中國準備靠黑洞照片大撈一筆。」對此,視覺中國通過官方微博發布《聲明》,對黑洞照片版權問題進行回應,視覺中國稱,「黑洞」照片屬於Event Horizon Telescope組織,視覺中國通過合作夥伴獲得編輯類使用授權。該圖片授權並非獨家,其他媒體和圖片機構也獲得了授權。但是該圖片根據版權人要求只能用於新聞編輯傳播使用,未經許可,不能作為商業類使用。
  • 【鈦晨報】全球各大天文機構將於今晚聯合發布重磅消息,涉及引力波...
    【鈦媒綜合】日前,全球有數十家天文機構準備在今天(16日)同時發布重大消息,宣布關於「此前從未觀測到的」引力波新發現。人類首次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源自宇宙深處兩個黑洞相互繞轉並最終合併時產生的巨大能量釋放而造成的周圍時空擾動。這一結果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並開啟了物理學與天文學觀測的全新紀元。自那以後,研究人員又陸續確認了三次引力波事件,最近的一次信號則是首次由LIGO以及Virgo共同探測到的引力波事件。
  • 企業如何給雲計算做BI
    關於數據的商業價值,IDC認為:「領軍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最大的顯著差別在於新數據類型的引入。那些沒有引入新的分析技術和新的數據類型的企業,不太可能成為其行業的領軍者。」然而,隨著企業數據量的快速增長,雲中的數據量也在日益增加,TB為單位的海量數據使得原有的數據分析逐漸捉襟見肘,實時處理這些數據的能力已成為大數據時代企業的重要挑戰之一。
  • 2017一季度一千多起投融資背後,文創、企業服務、金融平分秋色 |鈦...
    (本文為簡版,詳細版全文,請點擊註冊成為鈦媒體專業用戶:http://www.tmtpost.com/pro  ,進入鈦媒體專業版下載。)中國的智能技術和製造業分處多事之秋,結合二者當然需要想像力,但著手實際落地與產品服務的建樹,是為原點,是為走向商業價值必由之路。我們驚喜地發現,在2017年此刻,智能技術落地硬體產品的資本投資,有爆發性跡象。
  • 鈦媒體專訪因時機器人蔡穎鵬:專注微型直線伺服驅動器,打好核心零...
    當下,中國機器人的發展正進入高速增長期,根據IDC全球機器人研究最新發布的《中國機器人市場預測,2018-2022》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機器人市場持續高速增長,2017帶著這些問題,鈦媒體對蔡穎鵬進行了深度專訪。以下內容為鈦媒體與蔡穎鵬的採訪實錄,有刪減:鈦媒體:在成立因時前,您主要從事什麼工作?
  • 17年投資192筆,一文看懂螞蟻集團對外投資的前世今生|鈦媒體行研
    來源:鈦媒體APP【重 點 導 讀】本文系 Pro 用戶專享,全文 7289字,插圖 15 張鈦媒體綜合 TMTBase 一級市場資料庫及公開資料整理統計(統計數據截止2020年8月7日),螞蟻集團投資業務17年內對外投資/併購近 192 個項目,平均每年約發生投資
  • TMT媒體的模式、盈利、代表與分類
    王自如說希望做有自己觀點,能正確引導數碼消費者的媒體。如何評價王自如的評測?說話快、流利、吐字清晰,媲美主持人,頭表現力好。他填補了視頻媒體領域的一個空白,豐富了科技媒體的形態。如: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中國網際網路創新產品評選、36氪創業知識匯、36氪開放日二、收入來源這些網站還沒有成熟且明晰的盈利模式,需要通過暫時做信息傳播來積累。總的來看,這些網站像是中介,向上匯聚企業資源,向下匯聚讀者資源,並想方設法將兩者打通(仍在探索),分享打通中產生的價值。
  • 果粉社區威鋒網終上市,中國竟有上百家科技媒體?
    在個性化商業資訊網站虎嗅網登陸新三板之後,著名的「果粉社區」威鋒網近日尾隨其後籌劃登陸新三板,這一專注於為中國果粉提供蘋果資訊、蘋果配件等服務的社區,未來重心將轉向「遊戲發行」。除了威鋒網之外,中國還有許多科技媒體,大家專注領域和業務模式各不相同,但都站在科技前沿,幫助行業和用戶了解最新資訊,抑或以觀察者和中間人的角色服務行業,更有一些開始做孵化創業者這類層次更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