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讓你不辭艱辛去看一隻席地而坐的大象,你會因為什麼原因而去?
可能很多人會說,給我錢我就去,我可以去到你破產。
那如果是因為殺了人走投無路,只知道這麼一個去處;或是要被子女送去養老院,不逃出去就無法跟心愛的孫女待在一起;或因為無法再忍受現有的生活,迫切的想要逃離,剛好有朋友要去;抑或只是因為單純的興趣使然呢?
你會燃起想要了解他們的衝動,或者想跟隨他們一起去看看大象麼?
他們都有自己的名字,韋布,黃玲……但那都不重要,對於這個社會來說,他們都只是無名之輩,只是這個世界上最平凡的一員。
他們陷入生活的泥淖當中,無力自救,大聲嘶喊救命也沒有人聽到,身邊的人仿佛聽到了又裝作沒聽到,因為他們也愛莫能助。
我們不在乎他們的命運如何,就像別人也不在乎我們的選擇一樣。
於是他們把希望寄託於遠方,寄托在一個看起來對自己毫無意義的事物上面,一隻席地而坐的大象。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大象席地而坐》,其實是一個對現實充滿絕望,最終選擇自殺的導演,卻仍想向世人訴說希望的作品。
片末,在寂靜的夜晚,寒冷的東北,竟然傳來了大象的叫聲,那麼清脆那麼嘹亮,一聲一聲像是要把人心給穿透。它是希望嗎?它是虛無嗎?它究竟什麼?
沒人知道,除非你抵達那片土地。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欣喜或者失望,再前往下一片未知的荒謬。
明明還有一個更加悲傷而且絕望的結局,導演胡波卻沒有使用。
「我終於看到五噸重的大象不過是因為一條腿瘸了,才不得不席地而坐時,想大笑,又想抱著它大哭一場…我還在莫名的情緒中沒有醒過神來的時候,大象已經用鼻子勾了我一下,一腳踩向我的胸口。」
他並不是想告訴世人,這世界有多麼操蛋,多麼的無可奈何,通過消極厭世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感受。而是肯定了希望的力量,引導大家看到,哪怕只是一個虛構的偶像,也會讓人燃起對生活的嚮往。
看完影片,我覺得長達四個小時的壓抑最終得到了宣洩和升華,恰好聯想到同期在讀的《別鬧了,費曼先生》。
這本書在中國出版接近十年,這麼多年裡少有人提及,因為唯一的賣點是費曼拿過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可能大多數人會覺得這本書肯定枯燥乏味,講的都是一位學者如何苦難的童年,如何發憤圖強,經過不懈努力最終獲得成功的雞湯故事。
然而並不是這樣,他把世人對科學家的的印象,從乏味、沉悶、變態、瘋狂、陰沉的形象裡解放出來。
他滿不在乎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靠追逐他的興趣而指引生活的方向。他為了證明尿液不是因為地心引力排出體外的,就倒立著噓噓;他為了給同事們惡作劇,就反覆研究他們設置密碼鎖的規律,然後跟別人打賭他能很快解鎖,來贏得別人的讚嘆;他去巴西教書,卻喜歡上了敲鼓,甚至加入了遊街演奏的隊伍,還獲得了優勝。
我們總在期待好的作品,無論是文章、書籍、影視作品,讓我們嘆為觀止的作品不僅僅是讓我們得到視覺上的衝擊,更重要的是能讓觀眾得到心靈上的震撼,甚至改變人生理念,向更好的自己邁出新的一步。
筆者彼時正值人生的低谷期,跟女朋友無止境的冷戰和爭吵;頸椎疼痛導致每天睡眠不足,頭暈目眩;年已30有餘卻被幹了7年的企業裁員。
通過新聞得知了導演胡波自殺的消息,覺得他的作品也許能給自己什麼啟示。結果前半段看的心裡陰鬱到甚至覺得還不如死了算了,幾次站起身想直接關閉播放最後又重新坐下。直到看完結局,演出名單也都滾動結束,才恍然驚醒一般,從沙發上彈起,立刻訂了去上海的機票,一下飛機就直奔迪士尼樂園。
身處其中,暫時拋下所有的一切,讓自己完全放空,反而很多事都變得清晰起來。爭吵明明只要收起情緒,冷靜下來好好溝通,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問題;頸椎病很難完全康復,但是堅持活動和理療,會減輕病痛不至於影響生活;至於工作,大不了當個自由職業者,重新追尋自己的文學夢想,無論做成做不成,至少能讓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實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決定了我們生活的色彩。生活可以是暗淡的灰色,也可以是炫目的五彩繽紛。
這可能是《大象席地而坐》真正想要傳達的思想,即使面對絕望的生活,僅僅抱有一個蒼白質樸的夢想,也能夠讓人燃起勇氣,走出圍城。
不必在乎環境把你塑造成什麼樣子,也無需在意這個世界的本來面貌,你打算如何理解和面對這個世界,才是真正決定你究竟是誰,該去往何處的源動力。
哪怕只是興趣使然,去嘗試,就有了成功的可能。哪怕還有一絲希望,我們都能勇敢無畏,去看席地而坐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