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的影像風格與存在主義思考

2021-01-15 川勇說時尚

電影創作過程中,胡波對原著小說進行了多處改編。首先是主人公於城從電影從業者變成了縣城的混混,這既符合中國北方小城的社會生態,也非常契合演員章宇的獨特氣質,更重要的是這一細節改編轉換了影片中的敘事視角。

小說中的視角更像是胡波的夫子自道,電影則將主要的敘事視點從於城變成了韋布,並有意識地用大象這個意向來勾連人物和劇情,這使得影片可以更自然的引入其餘幾組人物的故事,拓展了整個故事的框架和結構,不再是一種個人主觀視角的荒誕敘事,而是對處於某一特定困境中的特定群體的切實關照。

同時,胡波把故事地點從臺灣花蓮搬到了內陸北方的小城,影片基調也傾向於小城灰濛破敗的工業化風格,霧霾、冬日、灰濛的天空成為影片中天氣環境的主要構成元素。這一改編使得大象的意向變得更加抽象與超現實,因為事實上,處於北緯49°的滿洲裡動物園是不可能有大象的,大象是一種熱帶動物,他可能出現在花蓮,但不太可能出現在中國北部的動物園裡。

《大象席地而坐》非常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影片相當成熟的是影像風格。胡波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導演,已經在非常自覺且自如的運用影像語言本身在講述故事和表述主題了。一方面,他巧妙地借鑑和吸收了貝拉塔爾的攝影風格,另一方面他又非常自洽的通過影像風格完整的表達出了他所要傳達的電影主題。

本片的攝影風格中有四個比較關鍵的元素:長鏡頭、淺焦距和自然光源。

長鏡頭:情感的表達與真實性的呈現

本片遵循以場景為單位的長鏡頭原則,全片共75場戲,運用了78個鏡頭。

長鏡頭保證了對人物情緒的最完整刻畫,真實的還原人物行為的全過程,使得人物的情緒發展過程得到最飽滿的呈現。

胡波總是讓他電影中的人物直面現實的荒誕,如實的紀錄他們在面臨生活中的困境時的窘迫與無奈,觀察他們做出選擇的全部過程。

於城的朋友撞破他和自己的妻子出軌的那場戲中,長鏡頭始終對準房間內的於城,記錄他的種種反映,直到他的朋友走進房間,這間屋子的男主人才露臉,而後他縱身跳樓時,鏡頭視角仍然沒有切換過去去拍他跳樓,而是通過於城的反映來交代這一結局。整個長鏡頭段落中,於城的臉自始至終都是正對著畫面的,他的情緒變化也始終是這一鏡頭所要表達的核心內容。

對於城來說,目睹朋友的自殺使他心情很複雜,一方面他沒有太多愧疚感,認為朋友和他的妻子本就沒有太多的感情了,另一方面這一事件又讓他感到了現實的荒誕,他開始進一步懷疑自我存在的價值。

同時,在胡波的長鏡頭段落中,亦可以看到多處對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的致敬。貝拉塔爾是胡波的偶像和導師,胡波曾在送給貝拉塔爾的一本自己寫的書上寫下:獻給我的教父。從他的電影中也可以看出貝拉塔爾對他的深刻影響。

貝拉塔爾經常使用長鏡頭來強調時間的漫長與壓抑,比如《都靈之馬》中老人駕駛馬車時的那一段沒有任何臺詞和戲劇性的長鏡頭,讓觀眾真實地感受到了漫長時間中的壓抑與煎熬。

胡波在本片中的大量長鏡頭使用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冗長的、極少剪輯的鏡頭加上畫面內從不多於三個人的場面調度使得影片整體節奏慢了下來,觀眾能清晰的感受到影片中時間流逝的緩慢以及由此帶來的壓抑氣氛,片中王金去看望養老院中的老人的場景甚至幾乎是對貝拉塔爾《鯨魚馬戲團》中暴徒襲擊老人院段落的直接致敬,鏡頭不厭其煩的拍攝每個房間中的老人,把這種壓抑而毫無生命力的死亡氣息放大到了極致。

另一個例子是韋布推倒于帥的那一長鏡頭中,于帥墜樓後鏡頭依然保持緩慢的節奏,先是交代韋布走到樓梯口向下看,再交代模糊後景中樓梯口于帥幾個小弟的反映,然後才慢慢橫搖過韋布的身體,從上往下俯視著遠處樓梯下昏倒的于帥,讓觀眾如臨其境般的體驗到韋布當時驚訝、不敢相信和最終不知所措的複雜心情,逼著觀眾和韋布一起做出要不要去看樓梯底下到底發生了什麼的抉擇。

自然光源:光的詩意隱喻

本片的打光幾乎只使用自然光源,並沒有太多人工布光。因此使得影片中光的意義顯得格外的重要,陽光與陰影之間的關係構建出了影片中多個詩意性的隱喻符號。

首先是「遠處模糊的微光」這一美學意像。陽光從遠處單一的光源處傳來,反而造成了近處人物的背光效果。比如在韋布望向醫院走廊裡的於城一家這個鏡頭中,大部分的人物都處在陰影之中,遠景中的人只呈現出模糊的輪廓,只有醫院走廊盡頭的窗戶中投射進非常模糊的光芒。

這一場戲是韋布因為打傷了於城同父異母的弟弟而去醫院探望,他看到正在被繼母打罵的於城時只能看到微弱而模糊的陽光,寓示著彼時兩人內心的失望、迷惘與落寞和內心烏託邦的遙不可及。

於城在橋洞中質問自己心儀卻求而不得的女孩時,畫面內呈現的也是橋洞另一端模糊的光線。在這場戲中,女生拒絕了於城的表白,於城因此而心灰意冷。遠處的光影成了他內心唯一的寄託,成了虛無縹緲的彼岸。但在現實中,他仍然是站在背光處的橋洞陰影裡,我們甚至看不清他的臉。

其次,光明與黑暗形成了巧妙地對比效果。影片中,因為室內戲少有人工光,房間內呈現出來的幾乎都是不開燈的昏暗朦朧的狀態。

比如韋布去看望奶奶並發現奶奶去世的一場戲中,鏡頭跟隨韋布從陽光明亮的室內走向奶奶所在的昏暗無光的小屋,光線一下子由明亮轉為極度的黑暗,我們只能看到透光窗戶照射進來的微光,而奶奶身體的大部分卻隱匿在昏暗的室內,韋布走向黑暗中查看奶奶的身體狀況,不久之後又從黑暗中走出,走出房間時光線再次變亮,氣候一場戲就是韋布去通知父親奶奶已經去世了。

另有一場戲是黃玲家中斷水,她質問昏睡中的母親反而遭到母親的咒罵與鄙夷,因此忍受不住,走向陽光明媚的室外。從這兩場戲可以看出影片中明與暗的對比是對人物心靈和處境的一種具象式的外化。

光明永遠來自陽光明媚的外部世界,室內總是呈現出一派死寂迷離的昏暗感。主角們一次次的從室內走向室外,其實也是從不理解他們的人身邊走向更廣闊的外部世界,從昏暗走向光明。

淺焦鏡頭:被隱去的世界

其次是淺焦距的運用,片中多處使用淺景深拍攝主角,使得背景處的環境被有意的模糊掉了,我們只能看到前景中的人物面孔,這樣的處理方式有意識的區隔開了主角和他們周圍的世界,一遍又一遍的向觀眾強調人物和他們周圍環境的距離感。

四個主人公是不能很好的融入這個世界之中的,他們的困境恰恰來源於這種認同感的缺失和對周圍世界信心的喪失。同時淺景深中的主人公呈現在銀幕上具有更明顯的「面孔感」,人物的面孔成為了畫幅內的主要表現對象。觀眾在這樣的鏡頭中不得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人物本身的關註上,人物的表情和情緒因此成了影片所要傳達的核心內容,他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在虛焦的背景中成了一種抽象化的符號,「我」的存在感反而被格外的強調了出來。

淺焦鏡頭的運用其實和只採用自然光源的暗淡室內戲都在表達一個共同的主題——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不可接近。通常,處於同一畫框中的人物本應該顯得彼此更親近和易於交流,但暗淡的室內布光和模糊的後景使得人物事實上並沒有真正的共享畫面空間,反而是被導演有意識地、極其主觀的隔離了開來,用以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這一主題。

總體而言,《大象席地而坐》的影像風格設計是為了影片的整體情感表現來服務的,整部電影呈現出了一種非常壓抑和落寞的氣質,長鏡頭起到了放大和如實記錄主角情感的作用,淺焦鏡頭極其主觀化的傳達了一種人際疏離感所帶來的隔閡,並逼迫觀眾將最大的注意力放到人物本身上來,自然光源的使用則強化了影片中敏感對比所具有的隱喻意義。

它們所創造的共同影像特徵是攝影機始終只關注人物主體,無心去留戀主體周圍的世界。那個雖然無比現實,但卻在攝影機鏡頭中不被聚焦、不被呈現或處於陰影中的世界更像是反襯主體存在的荒誕性的一個符號化的舞臺。

所有痛苦的事件和煩亂的現實都以留白的方式出現在畫面最不重要的角落,相比於關注戲劇性的事件本身,導演關注的更多的其實是戲劇性事件對人物的影響。

藉助這樣的影像風格,導演清晰的傳達出了一種留戀於主體情緒的新的底層敘事觀,一種對人生存在主義的探討。

獨特的底層敘事:關注個人價值與內心

同樣是底層敘事,《大象席地而坐》不同於第六代導演們度特定時代環境中的邊緣群體的客觀描摹,第六代在借底層敘事嘗試對意識形態進行反思與批判,但這顯然不是胡波最關心的角度。

《大象席地而坐》對底層的群眾投入了更多的主觀情感,並主動認可底層民眾中的理想主義者,自覺的代入他們的視角,進行一種自我情緒的書寫。

同時本片也淡化了底層人物身上的現實元素,無論是賈樟柯、婁燁還是王小帥,他們電影中的底層人物都是處在特定具體的時代變遷之中的真實群體,比如三峽搬遷的居民,比如從上海到三線城市下鄉的城市知識分子,他們的生存困境來自於切實的時代壓力,山西文工團的青年們沒有出路、南京的盲人推拿師們被社會冷落。

但《大象席地而坐》所描摹的底層人物,他們的困境更多的來自於對個人存在價值無所皈依的困惑,他們的內心壓抑並不來自於體制的壓迫,更多的其實是來自於底層其餘群體的平庸之惡。

周圍的人都放棄了對個人存在價值的追尋與思考,而是陷入了一種利益至上的虛無主義思維模式中,四個主角周圍的人不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他們自己何嘗不是不了解真實的自我,正如沒有人理解滿洲裡馬戲團的大象為什麼要席地而坐一樣。

存在主義式的哲學思考:向死而生,直面荒誕

薩特在《牆》中說:「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

胡波在電影《大象席地而坐》中說,「世界是一片荒原」。

影片始終在探討一種存在主義式的人生困境——世界的荒誕與個人價值的喪失。

韋布、於城、王金和黃玲面對的共同問題都是他們無法確認自我的存在價值。周圍的人不理解他們,親人與他們疏離,甚至他們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

對這些人來說,在現實生活中始終缺席的雪地與滿洲裡的大象是唯一可以寄託的精神彼岸。他們像加繆筆下的 「局外人」,對生活中的一切有著漠不關心的厭惡,但又渴望去找到一種生存的意義並得到心靈的解脫。他們需要尋求一種從現實生活的困境中得以解脫的東西,大象成為了他們的共同目標,但這一目標顯然又並非一種傳統意義上的具體的出路,他無關於每個人具體的生活困境,也遠不是可以從人物具體的行為動機和戲劇邏輯中可以順水推舟得出的脫困路徑。

在影片中,大象的存在具有某種先驗性,正如於城所說,這隻大象「他他媽的就這麼坐在那兒」,韋布一早就知道這隻大象的存在,影片也沒說明原因;於城從朋友嘴中得知席地而坐的大象的存在,王金年輕時在滿洲裡服兵役也曾見過這隻大象,最後韋布又把這告訴黃玲。這種極其刻意的劇作設計所傳達出的其實就是存在主義式的人生觀。

海德格爾的生命存在哲學觀是 「向死而生」,他的存在是一種死亡的存在,死亡才是此在的終結,在此之前的人生本質上是一種 「煩」,是不知所措,無所適從。這種煩亂需要也只能被虛無縹緲,不知其是否存在的大象來解救。他們出發去看滿洲裡,其實不是去看大象,而是繼續一段新的人生旅途,並在這樣的人生旅途中尋找,在尋找中賦予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我們如此悲觀的理解這部電影的主題,很大的原因是胡波的離世讓那隻席地而坐的大象在無數人的心中終於變得真的無處可尋,他以一種決絕的方式完成了自己人生存在價值的確認。但我仍然願意相信他並不想讓本片顯得那麼的悲觀。

在影片的最後,一群人在夜幕裡踢起了毽子,周圍是無盡的黑夜,只有一束車燈照亮著他們,遠景中人們臉上的表情無法被看清,但他們的動作表現出此時他們踢得很開心。而遙遠的夜空裡,有大象的低鳴。

相關焦點

  • 《大象席地而坐》獲柏林電影節認可,看完原著才明白胡遷為何自殺
    四個月後,他的《大象席地而坐》獲得了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論壇單元),並且被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處女作獎特別提及。柏林電影節的特別提及算是個安慰獎,獎盃也與眾不同——一座精緻的大象雕像。出於好奇,我看了《大象席地而坐》的同名小說,這篇小說共五千多字,作者就是胡遷本人,收錄於他的中短篇小說集《大裂》裡面。影片就是根據小說改編而來,不過小說的內容只佔影片很小的一部分,故事發生的地點,也由臺灣變成了中國北方。
  • 一生追逐那頭席地而坐的大象,卻在垃圾堆裡整日聞著這惡臭的世界
    青年導演胡波的處女作《大象席地而坐》獲得了第68屆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但是這一切卻是在他去世之後的一個平常的日子裡,世界照樣在運轉,太陽的光照射著人心,那個天才終究是在唏噓聲裡回不來了。作為一部藝術片,《大象席地而坐》充滿著對這個世界的質問,惡臭是這個世界呈現出來的直接面貌,打開窗子的世界飄來的味道是令人作嘔的,就如每日醒來的我們
  • 《大象席地而坐》我們究竟還要活(被傷害)多久
    《大象席地而坐》在法國上映的時候,我恰好趕上首映演講,將這部片子引入到法國的老先生因為上了年紀拿不穩話筒,也可能是因為愧疚而害怕發聲,他的聲音因此時大時小:「我的遺憾是當時沒有好好聽他(胡波)說話,所以我希望大家花時間看看你周圍的人,每一個活生生的人,關心和了解正在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
  • 大象席地而坐|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至於小費的來源,一部分是可以通過和大象一起表演以及觀眾們的互動來獲得報酬,以及出租大象作為坐騎帶著遊客週遊一圈等等。 大象的地位在泰國也是如此,我坐在Tuk-Tuk(泰國三蹦子)裡能看到每一條街道都會有幾戶供奉著白象神
  • 《大象席地而坐》:溫柔的力量
    我知道人生很苦、很難,我知道對這個世界,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我們需要保持憤怒,可是如果只專注於人生的暗沉時刻,人為地把所有的痛苦、悲傷、心碎、苟且、齷齪、疾病、衰老、暴力……全部集合在一起,故意演給觀眾看,有意地對觀眾進行說教「看,人生就是一個荒原」,這就沒意思了,而且還會讓人產生反感。
  • 拼圖攻略,一種解讀《大象席地而坐》的路徑,也以此文致敬胡波
    就會發現導演似乎正好整以暇地告訴你:讓我用230分鐘的電影,慢慢說服你。你不一定會同意,但至少,你會同情。其實在剛看到《大象席地而坐》這樣讓人摸不著頭緒的片名時,我非常好奇,除了用柏林影展、金馬獎得獎作品等「桂冠加持法」外,電影發行公司會用什麼方式來行銷這部電影?因為在商言商,得獎作品並不一定是票房的保證。
  • 「遠贏教育」羅洛梅與存在主義的關係
    文/遠贏教育羅洛梅是美國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長期擔任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名校教授,羅洛梅把存在主義理論從歐洲帶到了美國,也是美國存在主義第一人,他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了存在主義理論,羅洛梅曾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傑出貢獻獎和美國心理學基金會頒發的心理學終身成就獎章
  • 大象席地而坐導演為什麼死亡?年僅29歲的青年導演最後的時光
    大象席地而坐導演為什麼死亡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獲得了華語電影最高獎項「金馬獎最佳影片」的認可,然而導演卻無法見證這一幕,在電影製作完成後,導演兼編劇胡波因為不堪重負壓力過大自殺了,胡波的死很大原因跟這部電影有關,胡波和投資方談下這部電影的製作費用是300萬元,但是最後批准下來的才
  • 存在主義心理學與東方社會價值的契合
    存在主義的自由選擇理念,不受外來幹擾,即自我理解(內省)。東方佛教的「禪宗」和儒學的「內省」事實上都是在強調通過「理解」而更好地體悟自身的「存在」。儒學的「內省」一方面要對自身的言行進行客觀的分析,另一方面要在覺知自己的同時有所體悟,體認天道並知己不足,「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與存在主義心理學治療方法通過「理解」然後「選擇」有異曲同工之妙。
  • 房龍:大象風格的歷史寫家
    這位寫了《人類的故事》和《寬容》的美國作家,愛畫畫,常常在給別人的信中畫上自己的漫畫像,其中有不少更是把自己畫成了大象。這當然是在嘲笑自己的龐大臃腫,因為誰都知道房龍身材魁偉,體態超重。但讀了《房龍傳》和他的許多著作,了解他曾以何種面目在社會上亮相之後,我覺得他確實具有某種讓人經常聯想到的大象風格。  自1913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直至去世,房龍這個名字總是和歷史聯繫在一起。
  • 存在主義的誕生:現象學與杏子雞尾酒
    受到啟發的薩特,將現象學與他那種法式的人文主義情感結合在一起,創立了一門全新的哲學思想——現代存在主義。本文摘自莎拉·貝克韋爾《存在主義咖啡館——自由、存在和杏子雞尾酒》一書,由澎湃新聞經「未讀」授權發布。1970年,薩特和波伏娃在巴黎一家咖啡館。
  • 《小王子》:從存在主義角度解讀影片中主角的心路歷程
    一、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是當代西方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該詞最早由法國天主教哲學家加布裡埃爾馬塞爾提出,主要創始人是海德格爾,由薩特發揚光大。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這是存在主義的精義。存在主義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是絕對自由的。所以,存在主義是一門關於人的存在問題的哲學,它揭露了人活著的本質和意義、世界本來的荒謬感,同時又倡導人的自由意志的選擇。在存在主義哲學下,小王子的人生的遭遇、小女孩的蛻變、老飛行員對童真的追求都可以得到進一步解釋。
  • 宋仲基嚮往家庭生活,宋慧喬前夫單身仍幫帶娃,席地而坐側影憔悴
    只見宋仲基席地而坐,然後幫著兩個侄子拆玩具,看得出來宋慧喬前夫,非常具備那種陪著小孩子玩的耐心,以及與小孩子相處時會有一種淡定從容的氣質
  • 《大象席地而坐》其實是一部引人心生希望的電影,你真的看懂了麼
    假如讓你不辭艱辛去看一隻席地而坐的大象,你會因為什麼原因而去?可能很多人會說,給我錢我就去,我可以去到你破產。那如果是因為殺了人走投無路,只知道這麼一個去處;或是要被子女送去養老院,不逃出去就無法跟心愛的孫女待在一起;或因為無法再忍受現有的生活,迫切的想要逃離,剛好有朋友要去;抑或只是因為單純的興趣使然呢?
  • 影像記錄:曾經的大象恐懼者變成保護者
    不過,今天他們選擇了另一種做法:用手機給10公裡外的Reteti大象保護區發了一條信息,之後便坐下來等待。如今,即便是在肯亞最偏僻的地區,手機也普遍存在。Reteti大象保護區位於肯亞北部的一片灌木林中,這片灌木林佔地面積近3950平方公裡,屬於Namunyak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是桑布魯人祖先家園的一部分。Namunyak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受北方牧場信託的資助。
  • 存在主義:現象學與詮釋學
    也就是說,凡是思考的東西都是存在的,我在思考,所以我是真實存在的。但笛卡爾思路最多到這裡就停止了。存在這個概念被闡釋的最為明晰的是德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存在問題是海德格爾的核心問題,他從現象學出發,以回歸此在本身的方式去詮釋存在,由此引發了哲學界對詮釋學的思考。「存在只有作為現象學才是可能的。」但細讀海德格爾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之後會發現,這已經脫離現象學的範疇了。
  • 站著思考坐著研究
    久坐對健康不利已然成為大家的共識,可是現在的工作大多數是要坐在電腦前完成的,不僅是對健康不利,也不利於思考。所以,我們應當經常站起來動一動。看見過一份材料,有科學研究表明站著工作比坐著工作大腦的反應會更快,站著工作或許能讓我們的大腦更快地思考問題。
  • 藝術家如何用影像表達對未來的思考
    由實驗影像中心發起主辦,藝術家楊福東策劃的 「未來未來——青年實驗影像計劃」 12月20日晚在上海外灘博悅匯影城正式開啟。10位受邀的青年藝術家立足當下、回望過去、思考未來的成果,以影像藝術為載體,創作出的十部短片,在影院裡進行了一次集中的放映。
  • 會議設置流動「駿馬席「和「蝸牛席「,亭湖警方出臺新的獎懲機制
    受到表彰的「駿馬席」。1月3日下午,鹽城市公安局亭湖分局召開會議,講評通報打防管控「冬季攻勢」第一階段工作。不同於以往的是,有4家單位負責人上臺發言沒有鮮花掌聲,只有大寫的尷尬:他們因工作落後坐在「蝸牛席」上,而與其相鄰就座的是因工作先進而受表彰的「駿馬席」。在全市公安機關組織的打防管控「冬季攻勢」期間,鹽城市公安局亭湖分局圍繞當前冬季防控社會治安要素,以「殺雞用牛刀」的戰法,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全力攻堅民生案件、全面化解矛盾糾紛、全面開展場所整治,實現群眾滿意度和警務效能「雙提升」。
  • 書摘|大汗坐木樓:忽必烈的座駕為何是東南亞大象?
    我一再地問自己。」作者的敘述平靜從容,充滿古典氣息,給人以思想的啟迪,美的享受,讀來欲罷不能。在作者的講述中,歷史與現實交錯,呈現出迷人的色彩。值得一提的是,《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譯本)裡提到忽必烈乘坐由四頭大象所負載的象輦:大汗既至阜上,坐大木樓,四象承之,樓上樹立旗幟,其高各處皆見。(《馬可·波羅行紀》第七十八章《大汗討伐叛王乃顏之戰》)大汗坐木樓甚麗,四象承之。樓內布金錦,樓外覆獅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