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搞藝術的,死了才被人們知道。
沒關係,不妨礙我也來吃一口人血饅頭。
2017年10月,青年導演、作家、編劇胡遷(原名胡波)在北京的家中自縊。四個月後,他的《大象席地而坐》獲得了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論壇單元),並且被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處女作獎特別提及。
柏林電影節的特別提及算是個安慰獎,獎盃也與眾不同——一座精緻的大象雕像。胡遷的母親說,這個獎盃很貼心,「大象比熊大多了」。(柏林電影節的獎盃通常是熊)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遷的遺作,也是他的處女作。據說胡遷自殺,是因為他不肯按製片人的要求,把影片的時長剪短。他堅持以4個小時的版本上映,差點失去了影片的署名權。
因為胡遷的死,影片的版權最終回到了胡遷父母手中,也讓影片能夠完整的在柏林上映。據說製片商正在爭取讓影片在國內上映,也是4個小時,一刀不剪。
目前國內還沒有機會看到這部影片,無法判斷質量的好壞。出於好奇,我看了《大象席地而坐》的同名小說,這篇小說共五千多字,作者就是胡遷本人,收錄於他的中短篇小說集《大裂》裡面。
影片就是根據小說改編而來,不過小說的內容只佔影片很小的一部分,故事發生的地點,也由臺灣變成了中國北方。
據製片方說,影片由四個部分組成,最後留了個希望的尾巴。
但是看完原著,我發現所謂的「希望」就是扯蛋,或者是影片為了過審修改了結尾,因為這個故事根本沒有希望,只有絕望,甚至感覺寫出這種文字的人,難怪會選擇自殺。
這個「大象席地而坐」到底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絕望?答案就在小說裡面。
小說《大象席地而坐》的風格,有點像《三重門》、《草樣年華》這樣的頹廢文學,主人公沒什麼本事,也沒什麼道德感,他生活窘迫,靠朋友的救濟度日,還把朋友的老婆睡了,害朋友跳樓自殺。
主人公的職業是編劇,也許投射的就是胡遷自己。他憤世嫉俗,像個刺蝟,覺得玩木雕的民宿老闆裝逼,對講方言的長途司機破口大罵,總之看誰都不順眼。
不被社會接納的主人公,聽說動物園裡有一頭坐著的大象,任憑遊客怎麼逗它,這頭大象也一動不動,非常有個性。
「它他媽的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歡坐在那,然後所有人就跑過去,抱著欄杆看,有人扔什麼吃的過去,它也不理。」
靜坐的人類很常見,大象可從來沒見過。主人公很好奇,於是長途跋涉來到了動物園,翻過柵欄,發現了真相:原來這頭大象不是有個性,是它的後腿斷了。
大象的腿怎麼會斷?看完這個故事,我特地搜了一下新聞,發現斷腿的大象在東南亞一帶很常見,有的是踩了樹林裡的地雷炸的,有的是被訓象師打的。不知道胡遷是不是也看過類似的新聞,才寫出這個故事。
大象為何席地而坐?因為它被人類打的站不起來了。
同樣是用動物隱喻人,我想到了王小波的《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這個故事講的是農場裡有一隻公豬,也是非常有個性。別的豬都吃粗糠,它只吃細米糠;別的豬都被關在圈裡長膘,它關不住,總跳到房頂上去曬太陽。
這隻豬本來是肉豬,但是它不甘心被煽掉、被屠宰的命運,於是它跑了,幾個成年人拿著獵槍都抓不住,最後它跑到了甘蔗地裡,還長出了獠牙,變成了自由的野豬。
特立獨行的豬跑向了自由,而席地而坐的大象呢,只能一直坐在籠子裡,被人類觀賞。那個看到斷腿的主人公,本來想抱著大象哭一場,沒想到卻驚擾了大象,被一腳踩死了。
所以,《大象席地而坐》不是一個關於反抗和希望的故事,而是在講無法掙扎的絕望。
嚮往自由是一切動物的本能,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大家都能做那隻豬,而不是那頭象。
胡遷就把自己活成了故事裡的大象,活成了一個死局。這個死局就是:想要站著把錢掙了,是不可能的。
這個道理適用於各行各業,即使是好萊塢的大導演,也要對資本和市場妥協,頂多再出個導演剪輯版。畢竟你不能指望投資人和觀眾擁有和藝術家一樣的審美水準,也不能指望投資人用自己的錢陪你打水漂。
像胡遷一樣憤世嫉俗的人有很多,但憤世嫉俗並不是把人推向絕望的因素,還有一個因素是窮。
有的人靠憤青收穫了名聲,出幾本書也能讓日子過得不錯。其實胡遷也可以,用他自己的話說:「去接那個狗逼恐怖片拍,現在我也改裝個排氣筒橫穿馬路了。」
但是他太軸,一點都不想妥協,最後「卡裡就三千多塊」,在三裡屯遇見個女主播,得知對方被粉絲刷一個禮物就幾千塊,只能說一句「你厲害」。
有人說,這是一個「笑貧不笑娼」的世道,其實古今中外都是這樣。
搞藝術的也許都有點偏執,百度搜一下「自殺的藝術家」,能搜出一大堆,胡遷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為什麼明明是個懸崖,也總會有人往裡面跳呢?
也許這種偏執,被寫進藝術的基因裡面了吧。
「滾吧,俗逼!」文藝青年罵向街上人來人往的凡夫俗子,等待著人們的反映,卻發現根本沒有人注意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