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獲柏林電影節認可,看完原著才明白胡遷為何自殺

2020-12-06 百家號

又一個搞藝術的,死了才被人們知道。

沒關係,不妨礙我也來吃一口人血饅頭。

2017年10月,青年導演、作家、編劇胡遷(原名胡波)在北京的家中自縊。四個月後,他的《大象席地而坐》獲得了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論壇單元),並且被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處女作獎特別提及。

柏林電影節的特別提及算是個安慰獎,獎盃也與眾不同——一座精緻的大象雕像。胡遷的母親說,這個獎盃很貼心,「大象比熊大多了」。(柏林電影節的獎盃通常是熊)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遷的遺作,也是他的處女作。據說胡遷自殺,是因為他不肯按製片人的要求,把影片的時長剪短。他堅持以4個小時的版本上映,差點失去了影片的署名權。

因為胡遷的死,影片的版權最終回到了胡遷父母手中,也讓影片能夠完整的在柏林上映。據說製片商正在爭取讓影片在國內上映,也是4個小時,一刀不剪。

目前國內還沒有機會看到這部影片,無法判斷質量的好壞。出於好奇,我看了《大象席地而坐》的同名小說,這篇小說共五千多字,作者就是胡遷本人,收錄於他的中短篇小說集《大裂》裡面。

影片就是根據小說改編而來,不過小說的內容只佔影片很小的一部分,故事發生的地點,也由臺灣變成了中國北方。

據製片方說,影片由四個部分組成,最後留了個希望的尾巴。

但是看完原著,我發現所謂的「希望」就是扯蛋,或者是影片為了過審修改了結尾,因為這個故事根本沒有希望,只有絕望,甚至感覺寫出這種文字的人,難怪會選擇自殺。

這個「大象席地而坐」到底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絕望?答案就在小說裡面。

小說《大象席地而坐》的風格,有點像《三重門》、《草樣年華》這樣的頹廢文學,主人公沒什麼本事,也沒什麼道德感,他生活窘迫,靠朋友的救濟度日,還把朋友的老婆睡了,害朋友跳樓自殺。

主人公的職業是編劇,也許投射的就是胡遷自己。他憤世嫉俗,像個刺蝟,覺得玩木雕的民宿老闆裝逼,對講方言的長途司機破口大罵,總之看誰都不順眼。

不被社會接納的主人公,聽說動物園裡有一頭坐著的大象,任憑遊客怎麼逗它,這頭大象也一動不動,非常有個性。

「它他媽的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歡坐在那,然後所有人就跑過去,抱著欄杆看,有人扔什麼吃的過去,它也不理。」

靜坐的人類很常見,大象可從來沒見過。主人公很好奇,於是長途跋涉來到了動物園,翻過柵欄,發現了真相:原來這頭大象不是有個性,是它的後腿斷了。

大象的腿怎麼會斷?看完這個故事,我特地搜了一下新聞,發現斷腿的大象在東南亞一帶很常見,有的是踩了樹林裡的地雷炸的,有的是被訓象師打的。不知道胡遷是不是也看過類似的新聞,才寫出這個故事。

大象為何席地而坐?因為它被人類打的站不起來了。

同樣是用動物隱喻人,我想到了王小波的《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這個故事講的是農場裡有一隻公豬,也是非常有個性。別的豬都吃粗糠,它只吃細米糠;別的豬都被關在圈裡長膘,它關不住,總跳到房頂上去曬太陽。

這隻豬本來是肉豬,但是它不甘心被煽掉、被屠宰的命運,於是它跑了,幾個成年人拿著獵槍都抓不住,最後它跑到了甘蔗地裡,還長出了獠牙,變成了自由的野豬。

特立獨行的豬跑向了自由,而席地而坐的大象呢,只能一直坐在籠子裡,被人類觀賞。那個看到斷腿的主人公,本來想抱著大象哭一場,沒想到卻驚擾了大象,被一腳踩死了。

所以,《大象席地而坐》不是一個關於反抗和希望的故事,而是在講無法掙扎的絕望。

嚮往自由是一切動物的本能,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大家都能做那隻豬,而不是那頭象。

胡遷就把自己活成了故事裡的大象,活成了一個死局。這個死局就是:想要站著把錢掙了,是不可能的。

這個道理適用於各行各業,即使是好萊塢的大導演,也要對資本和市場妥協,頂多再出個導演剪輯版。畢竟你不能指望投資人和觀眾擁有和藝術家一樣的審美水準,也不能指望投資人用自己的錢陪你打水漂。

像胡遷一樣憤世嫉俗的人有很多,但憤世嫉俗並不是把人推向絕望的因素,還有一個因素是窮。

有的人靠憤青收穫了名聲,出幾本書也能讓日子過得不錯。其實胡遷也可以,用他自己的話說:「去接那個狗逼恐怖片拍,現在我也改裝個排氣筒橫穿馬路了。」

但是他太軸,一點都不想妥協,最後「卡裡就三千多塊」,在三裡屯遇見個女主播,得知對方被粉絲刷一個禮物就幾千塊,只能說一句「你厲害」。

有人說,這是一個「笑貧不笑娼」的世道,其實古今中外都是這樣。

搞藝術的也許都有點偏執,百度搜一下「自殺的藝術家」,能搜出一大堆,胡遷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為什麼明明是個懸崖,也總會有人往裡面跳呢?

也許這種偏執,被寫進藝術的基因裡面了吧。

「滾吧,俗逼!」文藝青年罵向街上人來人往的凡夫俗子,等待著人們的反映,卻發現根本沒有人注意到他。

相關焦點

  • 大象席地而坐導演為什麼死亡?年僅29歲的青年導演最後的時光
    大象席地而坐導演為什麼死亡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獲得了華語電影最高獎項「金馬獎最佳影片」的認可,然而導演卻無法見證這一幕,在電影製作完成後,導演兼編劇胡波因為不堪重負壓力過大自殺了,胡波的死很大原因跟這部電影有關,胡波和投資方談下這部電影的製作費用是300萬元,但是最後批准下來的才
  • 《大象席地而坐》的影像風格與存在主義思考
    這一改編使得大象的意向變得更加抽象與超現實,因為事實上,處於北緯49°的滿洲裡動物園是不可能有大象的,大象是一種熱帶動物,他可能出現在花蓮,但不太可能出現在中國北部的動物園裡。《大象席地而坐》非常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影片相當成熟的是影像風格。胡波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導演,已經在非常自覺且自如的運用影像語言本身在講述故事和表述主題了。
  • 一生追逐那頭席地而坐的大象,卻在垃圾堆裡整日聞著這惡臭的世界
    青年導演胡波的處女作《大象席地而坐》獲得了第68屆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但是這一切卻是在他去世之後的一個平常的日子裡,世界照樣在運轉,太陽的光照射著人心,那個天才終究是在唏噓聲裡回不來了。作為一部藝術片,《大象席地而坐》充滿著對這個世界的質問,惡臭是這個世界呈現出來的直接面貌,打開窗子的世界飄來的味道是令人作嘔的,就如每日醒來的我們
  • 文章頻道 - 第 68 屆柏林電影節落下帷幕,既有世界的驚喜也有中國...
    對於影迷來說,柏林影展意味著是新一年觀影風向標,此後大家可以陸續看到這些獲獎片子。來源:奇遇電影(ID:cinematik)作者:胤祥今天凌晨,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降下帷幕,以下完整得獎名單。>10 「格拉蘇蒂」紀錄片獎 - 特別提及薩滿之前Ex Pajé (2018)巴西/導演: 路易斯·博洛涅西11 GWFF 最佳長片處女作不要碰我 Touch Me Not (2018)  羅馬尼亞/導演: 阿迪娜·平蒂列12 GWFF (德國電影電視管理協會)最佳長片處女作 - 特別提及《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席地而坐》我們究竟還要活(被傷害)多久
    《大象席地而坐》在法國上映的時候,我恰好趕上首映演講,將這部片子引入到法國的老先生因為上了年紀拿不穩話筒,也可能是因為愧疚而害怕發聲,他的聲音因此時大時小:「我的遺憾是當時沒有好好聽他(胡波)說話,所以我希望大家花時間看看你周圍的人,每一個活生生的人,關心和了解正在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
  • 拼圖攻略,一種解讀《大象席地而坐》的路徑,也以此文致敬胡波
    就會發現導演似乎正好整以暇地告訴你:讓我用230分鐘的電影,慢慢說服你。你不一定會同意,但至少,你會同情。其實在剛看到《大象席地而坐》這樣讓人摸不著頭緒的片名時,我非常好奇,除了用柏林影展、金馬獎得獎作品等「桂冠加持法」外,電影發行公司會用什麼方式來行銷這部電影?因為在商言商,得獎作品並不一定是票房的保證。
  • 大象席地而坐|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至於小費的來源,一部分是可以通過和大象一起表演以及觀眾們的互動來獲得報酬,以及出租大象作為坐騎帶著遊客週遊一圈等等。 大象的地位在泰國也是如此,我坐在Tuk-Tuk(泰國三蹦子)裡能看到每一條街道都會有幾戶供奉著白象神
  • 張藝謀獲最佳導演,影帝影后是這兩位演員……
    就在剛剛,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在臺北閉幕,胡波遺作《大象席地而坐》奪得最佳影片,張藝謀憑藉《影》拿到最佳導演獎,這也是他第一次獲得金馬獎。徐崢和謝盈萱分別憑藉《我不是藥神》和《誰先愛上他的》獲封影帝影后。
  • 《大象席地而坐》:溫柔的力量
    我知道人生很苦、很難,我知道對這個世界,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我們需要保持憤怒,可是如果只專注於人生的暗沉時刻,人為地把所有的痛苦、悲傷、心碎、苟且、齷齪、疾病、衰老、暴力……全部集合在一起,故意演給觀眾看,有意地對觀眾進行說教「看,人生就是一個荒原」,這就沒意思了,而且還會讓人產生反感。
  • 為什麼那隻大象坐著不動,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逃離家?
    胡波在他導演的《大象席地而坐》中給了我們答案……首先要說的是,這是一部相對而言非常沉重的電影。因為它的導演為此自殺了。這是他的首部作品,也是他的遺作……在我看來,一部電影不過是取自各種生活片段加以整合改變,通過演技渲染將他們在螢屏中精彩呈現。而對於胡波而言,電影卻是他用來開墾荒地的工具。
  • 柏林電影節動態:傑瑞米·艾恩斯擔任評審團主席
    柏林電影節動態:傑瑞米·艾恩斯擔任評審團主席 時間:2020.01.1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大象席地而坐》其實是一部引人心生希望的電影,你真的看懂了麼
    於是他們把希望寄託於遠方,寄托在一個看起來對自己毫無意義的事物上面,一隻席地而坐的大象。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大象席地而坐》,其實是一個對現實充滿絕望,最終選擇自殺的導演,卻仍想向世人訴說希望的作品。片末,在寂靜的夜晚,寒冷的東北,竟然傳來了大象的叫聲,那麼清脆那麼嘹亮,一聲一聲像是要把人心給穿透。它是希望嗎?它是虛無嗎?它究竟什麼?
  • 德國兩部難民題材影片柏林電影節引關注
    新華社柏林2月17日電(記者田穎 張毅榮)德國兩部難民題材影片《過境》和《滕珀爾霍夫中央機場》17日在柏林電影節全球首映,2016年以來這一題材一直是柏林電影節關注的焦點。  《過境》是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之一,由德國導演克裡斯蒂安·佩措爾德執導,改編自德國女作家安娜·西格斯1944年出版的同名小說。
  • 「燒腦」之作《端腦》獲原著粉絲認可
    原標題:「燒腦」之作《端腦》獲原著粉絲認可   由搜狐視頻、留白影視聯合出品的科幻推理網劇《端腦》12月5日首映,漫畫原著作者壁水羽,導演於中中,編劇許芃芃,主演朱元冰、蔣依依、黃一琳、楊奇煜等亮相,不少觀眾表示該劇改編還原度高,科幻背景下的推理遊戲關卡環環相扣,看得又緊張又驚喜,是難得一見的國漫改編網劇
  • 柏林電影節 |《同義詞》:戲夢巴黎
    以色列導演那達夫·拉匹德(Nadav Lapid)的第三部電影長片《同義詞》(Synonymes)是一部拍攝於巴黎的法國主製片電影,處女作《警察》(Ha-shoter,2011)使其在洛迦諾電影節引起人們的注意;入選坎城電影節影評人周的《女教師》(HaGanenet,2014)更是讓人對他的新作品充滿了期待與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