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陳瀚乙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動物、植物之間的互擬。
林鴟在之列,因為擬了樹樁(植物),這是動物擬植物。
角蜂眉蘭 (Ophrys speculum),擬昆蟲。這個比林鴟似乎想法相反,求生氣,
這是植物擬動物。
生石花 (Lithops N.E.Br),矮小、敦實,若一塊塊鵝卵石。這些灰綠色、褐黃色、灰色的肉質球葉「石頭」,開花了。
擬了環境,或者說借用了環境。
我痴迷之際,又見破壞輪廓法。比如長嘴劍鴴 (Charadrius placidus)和金眶鴴 (Charadrius dubius)的胸帶是完整的,而環頸鴴 (Charadrius alexandrinus)雖然名為「環頸」,但胸帶中間有裂縫,讓「環」不完整,只能為「半胸帶」或「半領環」。
鴴類的胸帶好看,只是其一,最重要的作用是幫助鴴類隱身。胸帶以及頭部的粗線、斑塊將鴴類的輪廓分割為幾部分,此技為「破壞輪廓」。
可以迷惑天敵們遠遠望去無法有效識別它們作為一隻「鳥」的形態,從而達到「隱身」的目的。
另一奇技「反隱蔽」。源於美國的藝術家兼博物學家艾伯特·漢德森·賽耶(Abbott Handerson Thayer)他在1909年發現:當光從上方照射著色均勻的三維物體時,它的上側看起來更亮,下側看起來更暗。
這一發現被稱為「賽耶定律」(Thayer’s law),利用這一原理實現隱身的方法被稱為「反隱蔽」(Countershading)。
巖雷鳥(Lagopus muta)是典範。你看鳥兒的身體色彩分幾個色區,是有寓意的。像不像懂麻衣相法人,在他們眼中,人的長相是有寓意的?
隱是要有效益的。有時是保護自己,有時是為了捕食,總之有目的。
巖雷鳥的冬羽(左圖)和夏羽(右圖) (圖片:網絡)
林鴟有一隱,不易見到。第一個見到者以為是鬼,恐怖的形象。他到底是見到還是聽到?不得而知。後來確認者,認為是鳥。林鴟必然是有故事的鳥了。
林鴟的隱品質最好。因為終其一生,不怕雨淋,不畏風寒。凍僵就凍僵了吧,落湯就落湯了吧,心酸就心酸了吧。偏執到了境界。想多觀這樣的鳥,我的態度是隨緣。不過,有人說林鴟,他看是木樁,或者有人說木樁,他看是林鴟。我看木樁是木樁,林鴟還會是林鴟的,這與虎頭蛇尾不太一樣,也有相似處。看法有林鴟的形象呢,似樹樁是林鴟時,請記住
審核:羅磊 編輯:王程亮
版權聲明:
本文是秦嶺科學苑原創文章。歡迎朋友圈轉發、引用內容請註明出處。
投稿郵箱:qlscience@163.com
歡迎加入 秦嶺科學苑,領略自然生命的妙與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