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夢終於實現,投入近200億歐元,將在2035年正式使用

2020-08-27 全球新鮮事實時更新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

隨著科技的發展,已經實現了越來越多以前被認為是「幻想」的夢想。以前的人們傳信只能通過車馬,現在通過網際網路,能夠迅速獲取任何可得的信息;許多古代只能等死的大病,在現代的醫療技術下,稍微治療幾天就能根除;比如載人航天計劃的成功,使得現代人類能夠像嫦娥一樣登上月球;「天問一號」成功發射,邁出了我國探索火星的第一步。而現在,「人造太陽」的夢想也馬上要實現了。


「人造太陽」在法國開始組裝

近日,法國傳來一個令世界振奮的消息:世界上最大的熱核反應堆項目「國際熱核試驗性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在法國普羅旺斯組裝。這個項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七個國家和組織共同資助,包括中國、俄羅斯、日本、印度、韓國、美國和歐盟。項目一旦成功,將會為全世界提供無盡的清潔能源,預計正式投入使用將在2035年。


為什麼稱為「人造太陽」?

太陽能夠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那麼太陽的能量又來自哪裡呢?答案就是核聚變。氫原子核是最輕最簡單的原子核,四個氫原子核經過聚變反應能夠形成包含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的氦原子核,同時放出兩個電子以及巨大的能量。目前的傳統核能獲取依賴於核裂變,但是核聚變比核裂變的優勢更大,因為它不會產生輻射廢料,放射性很低。


那麼現在我們把核聚變的技術單獨提取出來用於提供能量,也就是「人造太陽」了。核聚變的反應原料也非常容易獲取。氫元素無處不在,能夠從海水和鋰中提取出來,為人類提供無限量能量。一個菠蘿大小的氫元素所釋放的能量,足以為2300個家庭提供一年的電力。

「人造太陽」組裝難度很大

ITER項目最核心部分是託卡馬克裝置。其原理是利用磁約束實現受控核聚變。通電時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形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一定溫度,就能達到受控核聚變的目的。要產生這樣大的能量,其複雜程度也是難以想像的。託卡馬克重達23000噸,直徑超過30米,由數百萬個獨立部件構成。這些獨立部件都是由各自團隊在本國製造,再運到法國本部的。ITER組織總幹事貝爾納·比戈曾說,一點點建造這個機器就像在複雜的時間軸上組裝3D拼圖,各方面還要達到像打造瑞士手錶一樣精確,其難度可想而知。目前總投資已經達到200億歐元。


這個項目2006年就已經開始了。原本預計今年投入試運行,2023年完全投產,但是由於經濟問題和新冠疫情等問題一再推遲。法國總統馬克龍對此盛讚,因為許多國家之間其實是有摩擦的,但為了人類共同的利益,都放下成見團結協作。

相關焦點

  • 200億歐元研發,「人造太陽」夢終實現!15年後將使用
    太陽中的氫在1500萬攝氏度的高溫和3000億大氣壓的壓力下繼續進行熱核聚變反應,其中4個氫核融合成一個氦核。六千攝氏度給整個太陽系提供光和熱。太陽聚變反應釋放出地球上所有生物生長的光和熱能量。這個核聚變反應所用的燃料氘在地球上非常豐富,人類可以使用上百億年。假如我們能製造一種「人造太陽」來產生電力,人類就能充分獲得能量。隨著科技的進步,過去被認為是「幻想」的夢想越來越成為現實。
  • 法國開始組裝史上最大「人造太陽」,預計2035年向全球供電
    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熱核反應堆項目「國際熱核試驗性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在法國普羅旺斯組裝。據悉,該工程由包括中國、歐洲、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和美國在內的七大國際合作夥伴共同建造。工程完工後,預計從2035年開始將向全球提供無盡的清潔能源。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我有一個~ 美麗的願望~ 長大以後能——前幾天,一則跟中國「人造太陽」有關的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根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 1 億攝氏度運行近 10 秒。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這個「太陽」怎麼造?
    中國的「人造太陽」像一個磁線圈,當氣體加熱到上億度以後,它就會發生聚變,如太陽一樣能夠發出巨大的能量。為什麼我們要人造一個太陽?科學家怎樣造出這個「太陽」?太陽為人類產生了很多光和熱,萬物生長靠太陽。我們想要實現聚變,一個不可控因素就是氫彈。氫彈不能輕易地爆炸,要用原子彈去把它點一下,點到上億度以後才有可能發生爆炸。為什麼要人造一個太陽?那麼怎樣能夠實現人造太陽?
  • 「人造太陽」背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
    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會改寫全球的能源歷史,清潔能源屆時將成為主流。已經有 35 年歷史,還有 15 年才能實現的「人造太陽」ITER,正在試圖衝破地球能源危機的考驗。ITER 到底是什麼?關於 ITER 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80 年代,是美國總統裡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提出的倡議。
  • 128億歐元「人造太陽」:極簡核能發展史
    這個項目總成本預計128億歐元,堪稱本世紀最雄心勃勃的能源科技合作項目。而參與的中國的企業和科研人員,也為這一項目的順利推進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在「可控核能」技術出現之前,人類早就開始利用核能了,一直可以追溯到人類誕生之初。雖然那時候……大家還不太清楚「核能」是個啥玩意。不信?請抬頭看看太陽。
  • EV晨報 | 小鵬G3正式上市;戴姆勒計劃2030年購買200億歐元電池...
    小鵬G3正式上市,補貼後售價13.58萬元起12月12日,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首款車型G3正式上市並開始交付。新車共推出3款車型配置,分別為悅享版、智享版和尊享版,三款車型動力配置相同,僅在智能化配置上略有差異,補貼後價格區間為13.58-16.58萬元。新車NEDC續航裡程達到365km,等速續航裡程為550km。
  • 空客公布零排放概念飛機:計劃2035年投入使用空客公布零排放概念飛機:計劃2035年投入使用
    法國當地時間9月22日,歐洲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公司公布了全球首款零排放民用飛機的三種概念機型,並計劃於2035年投入使用。我們發布的概念飛機向世界展示了我們實現未來零排放飛行這一大膽願景的雄心壯志。我堅信,無論是在合成燃料中還是作為民用飛機的主要動力來源,氫能源的使用都有可能顯著減少航空對氣候的影響。」
  • 江西省「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人造太陽將意味著什麼?
    最近,人造太陽取得新進展,人造太陽1億度新成果引關注。那麼人造太陽1億度有什麼意義呢?人造太陽是什麼?一起來了解一下。 1月12日,在南昌大學江西省聚變能與信息控制重點實驗室,由江西省科研人員自主設計、製造及運行的「人造太陽」裝置——我國首個可實現壓縮融合啟動等離子體電流的球形託卡馬克裝置(NCST)正式投入運行並實現首次成功放電,填補了江西省在磁約束聚變基礎實驗研究領域的空白。
  • 為什麼要人造太陽?
    近日,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因為它的目標就是像太陽一樣發生核聚變為人類提供能源。
  • 人造太陽的意義【睿智生活傳媒平臺】
    如今,託卡馬克的概念已經提出了70年,人類卻依然無法真正實現這個裝置。人造太陽,依然遙遠。1985年,為了解決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的問題,美、蘇、歐、日共同啟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2006年,在法國愛麗舍宮,我國代表正式籤署協議,加入到了ITER計劃中。2020年7月28日,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該組織總部舉行。
  • 空客推出三款氫動力概念飛機 將於2035年投入使用
    中國航空新聞網訊:據路透社9月22日報導,空客公司公布了三款氫動力「零排放」飛機的視覺概念圖,並表示這些飛機將於2035年投入使用,這是空客為吸引公眾關注其「零排放」雄心所做的最新努力。空客相信氫作為一種清潔航空燃料有著特殊的前景,而且很可能成為航空航天和許多其他行業實現其氣候中性目標的解決方案。這三架概念機的代號統稱為「ZEROe」。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會改寫全球的能源歷史,清潔能源屆時將成為主流。已經有 35 年歷史,還有 15 年才能實現的「人造太陽」ITER,正在試圖衝破地球能源危機的考驗。ITER 到底是什麼?關於 ITER 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80 年代,是美國總統裡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提出的倡議。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會改寫全球的能源歷史,清潔能源屆時將成為主流。已經有 35 年歷史,還有 15 年才能實現的「人造太陽」ITER,正在試圖衝破地球能源危機的考驗。ITER 到底是什麼?關於 ITER 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80 年代,是美國總統裡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提出的倡議。
  • 「人造太陽」背後,能源為什麼值得關注?| 極客視野
    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會改寫全球的能源歷史,清潔能源屆時將成為主流。已經有 35 年歷史,還有 15 年才能實現的「人造太陽」ITER,正在試圖衝破地球能源危機的考驗。ITER 到底是什麼?2006 年,歐盟、美國、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和印度作為聯合參加 ITER 項目的國家正式籤署了一系列相關協議,項目才算真正啟動。按照預期,ITER 將持續 30 年左右:10 年用於建設,20 年用於運行。
  • 「人造太陽」邁向實際應用還有多遠?
    2020 年 12 月 4 日 14 時 02 分,被稱為 「人造太陽」 的核聚變裝置 —— 中國環流器二號 M 裝置(HL-2M)在成都啟動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核電研究能力再次取得重大進步。
  • 美國近半數頁巖油商或將破產,關鍵時刻,外媒:中國人造太陽即將出世
    正因此,據知情人士3月19日向媒體透露,美國政府考慮幹預沙特與俄羅斯的油價戰以穩定市場,美國財長表示,美國將撥款100-200億美元用於購買跌價原油,以擴充未來10年的石油儲備。
  • 溫度達到2億℃,比太陽熱10倍!我國「人造太陽」預計明年投入運行
    可控核聚變反應裝置,俗稱"人造太陽",與當前核能相比,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核能使用模式。新華社11月26日發布消息稱,我國新一代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目前建設順利,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開展相關科學實驗。
  • 世界最大核融合反應爐終進入組裝階段,2025 年進行電漿測試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建造約需10年,耗資50億美元(1998年值)。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克馬克,俗稱「人造太陽」。
  • 中國「人造太陽」達1億度以上運行,使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
    (HL-2A)」基礎上新研製的又一大型託卡馬克裝置,其科研目標是探索可控核聚變研究,實現「人造太陽」的人類終極能源追求。該脈衝機組的成功研製,將驅動HL-2M裝置的等離子體電流達到此前現有裝置的2倍以上、等離子體溫度超過1.5億度,從而為在這個裝置上開展近堆芯級參數下的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和關鍵技術研究提供有力保障。這意味著我國的核聚變技術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的夢想又近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