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核融合反應爐終進入組裝階段,2025 年進行電漿測試

2020-08-02 有材有料有材料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建造約需10年,耗資50億美元(1998年值)。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克馬克,俗稱「人造太陽」。2003年1月,國務院批准我國參加ITER計劃談判,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ITER談判聯合小組代表我國政府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草籤了ITER計劃協定。這七方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國家和主要的亞洲國家,覆蓋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我國參加ITER計劃是基於能源長遠的基本需求。2013年1月5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宣布,「人造太陽」實驗裝置輔助加熱工程的中性束注入系統在綜合測試平臺上成功實現100秒長脈衝氫中性束引出。

世界最大核融合反應爐終進入組裝階段,2025 年進行電漿測試

由 7 大經濟體打造的世界上最大「人造太陽」ITER(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最近有新進展,進入為期 5 年的核融合反應爐組裝階段,有望在 2025 年進行首次電漿測試,用行動證明核融合技術的供電潛力。

ITER 位於法國南部,是由歐盟、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南韓和美國等 35 國聯合出資計劃,歐盟做為 ITER 設施的主辦方,投入資金大約佔 45.6%,其他 6 國則各貢獻 9.1%,該研究主要在研究託卡馬克型(Tokamak)核融合的技術與工程,評估相關可行性,從電漿物理實驗研究,到大規模電力生產的核融合發電廠,同時也要證明他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世界最大核融合反應爐終進入組裝階段,2025 年進行電漿測試

目前常見的核電廠為核分裂技術,採用鈾 235 或是鈽做為燃料,雖然能帶來穩定與龐大電力,然而運作時會產生有害的放射性廢棄物,核廢料存放、安全性都是核分裂電廠長年不受歡迎的主因;核融合技術則是將氘與氚原子置於高溫或高壓下,引起的聚合反應會產生中子、氦與大量能量,廠商便可利用這些能量來發電。

其中氘是氫的同位素、可以從海水中提取,氚也可以從中子撞擊鋰來獲得,核融合的燃料可說是相當容易取得,所帶來的放射性汙染也較少,不會有碳排放等問題,假如能成功打造受控設備,實現持續且平穩能量輸出、將核融合技術投入電廠,將擁有龐大電力可用。

但核融合發展不易,ITER 是世界上最大的託卡馬克設備,高度與直徑約 30 公尺,總重 23,000 噸,包括約 100 萬個獨立組件和 1,200 套工程包裝,裝置容量約 500 MW(需輸入 50 MW),整體計劃從 2006 年開始,2010 年開始打地樁,原先計劃在 2020 年首次生產極熱電漿、2023 年達到商轉,卻因為預算不斷超支多次延長時程,原本預計 100 億歐元的計劃,現在支出已增加到 200 億歐元,目前則規劃在 2025 年 12 月進行首次電漿測試,2035 開始氘-氚融合實驗。

世界最大核融合反應爐終進入組裝階段,2025 年進行電漿測試

如今 ITER 反應爐在 28 日正式組裝,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表示,世界上最偉大的進步,往往源自於大膽的賭注與坎坷之路;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執行長 Ian Chapman 表示,團隊希望在五年內進行電漿測試,雖然只會維持幾毫秒、且還需要進一步裝設其他零組件,但仍可證明磁體可正常運作,足以顯示核融合的商業規模裡程碑。

相關焦點

  • 瑞典科學家發現新電漿控制法 或有助核融合反應
    【每日科技網】  據臺灣「中廣網」7月3日報導,太陽與恆星發光發熱的原理叫核融合反應,被視為能源科技的聖杯,科學家幾十年以來一直想要發展這種終極能源。但核融合的電漿場控制一直是難解的問題。但瑞典的研究人員似乎發現了控制電漿的線索,或能使我們更接近「聖杯」。
  • 在家自製核能反應爐?
    由於上述核融合優於核分裂的各種好處,目前科學家正如火如荼地發展以融合為基礎的新世代安全核能,最大的跨國計劃為位在法國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ITER),有歐美、亞洲等多國參與,所需經費至少五千多億臺幣,預計在約2020年時開始實驗運轉,其內部溫度將高達一億度左右,粒子在這高能量的電漿中彼此撞擊時,將有機會讓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
  • 核融合將實現? 科學家發現全新磁能超導材料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 3月12日報導,美國麻州理工學院(MIT)與大英國協融合系統公司(CFS)的研發團隊找到一種新的磁能超導材料,他們認為,這將是未來「核融合反應爐」的關鍵,並認為在未來的15年內有望實現核融合發電。
  • 來自17歲天才少年的英文演講:沒錯,我蓋了一座核融合反應爐
    美國有一位17歲少年泰勒威爾森(Taylor Wilson),在自己家後院車庫蓋了一座小型的核子反應爐,可產生50到100百萬瓦特電力,能夠為10多萬戶住宅提供電能。未來人類若能移民外太空,還能帶著小型反應爐到其他星球,讓人類抵達後還有電力可用;不僅如此,他的小型核子反應爐要比傳統核反應爐安全許多。
  • 科學家研究核融合,發現一種新形態的電流
    Department of Energy,DOE)普林斯頓電漿物理實驗室(Princeton Plasma Physics Laboratory,PPPL)的科學家在研究核融合時,發現一種新形態的電流。這個發現不僅有助於核融合的發展,也提供科學界對基礎物理的新洞見,為研究打下新的根基。研究團隊將論文發布在《Physics of Plasmas》期刊上。
  • 德國研究「電漿噴射引擎」 :用於飛機高空飛行
    在科幻片《星際迷航》中,未來的人類星艦在一般慢速航行採用的脈衝推力(impulse power),是將氘氣體解離之後噴射推進,這個科幻設定其實是有物理根據的,目前德國科學家正在進行相關研究日常生活中最常看到的電漿態就是閃電與電火花,五顏六色的霓紅燈也是燈內的稀有氣體電漿化之後產生的顏色,常聽到的電漿電視也是該狀態的相關應用。
  • 世界最大核聚變反應堆進入組裝,堪稱「小太陽」比核裂變電站先進
    據雅虎新聞網7月29日消息,位於法國南部卡達拉舍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縮寫:ITER)目前已經進入組裝階段,標誌著由歐盟、印度、日本、我國、俄羅斯、韓國和美國等七國斥巨資投入研發的項目,即將進入衝刺期
  • 科學家開始組裝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
    2020年7月28日,在花費了預算3倍的資金以後,科學家們終於可以開始在法國南部聖波萊迪朗克(Saint-Paul-les-Durance)組裝一臺巨型機器。這個瘋狂的項目被稱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磁約束等離子體物理實驗設施,是目前正在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託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
  • 科學家開始組裝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
    ,是目前正在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託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幾個月以來,各種的組件從世界各地的生產基地運抵這裡。科學家們將竭盡全力完成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拼圖」。核聚變核聚變是輕原子核融合成為更重的原子核,這種方式為太陽和其他恆星提供動力,使得太陽能夠燃燒上百億年。
  • 美國13歲少年在家製造小型核融合反應爐
    在著名的漫威科幻電影《鋼鐵俠》(iron man)中Tony Stark在Yin Sen協助下利用手頭有限的資源製造了一臺微型核反應爐---方舟反應爐來為他的鋼鐵之軀提供能源。最近我們看到一則新聞,在電影之外看到了現實版的Stark,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的13歲少年傑克遜·奧斯華特(Jackson Oswalt)成功在家製造了一臺小型核融合反應爐(nuclear fusion reactor)。這臺小型和融合反應爐可是貨真價實,經過了專業人員評估和驗證的。
  •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審核-小文作為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擔起了照明和輸送熱量的重任,而且它一幹就是幾十億年。人類在還不了解太陽之前就崇拜太陽,崇拜它每天都能高掛在天上照耀大地。在科學家對太陽進行深入研究之後,發現太陽幾十億年如一日地燃燒自己、照亮其他星球是有原因的,它的內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核聚變反應。
  • 科學家研發核融合推進器,探測器僅需2年就可抵達土衛六!
    太空旅行的方式,除了傳統的化學燃料火箭外,科學家也在研究新的動力來源:核融合。普林斯頓大學電漿物理實驗室(PPPL)正在進行第二代的普林斯頓磁場反轉位形實驗(Princeton field reversed configuration-2,PFRC-2),開發概念型的直接核融合驅動設備(direct fusion drive,DFD)。研究人員的目標,是讓該設備成為太空載體的主要驅動系統。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啟動組裝!
    中國航空報訊: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在法國南部正式開始組裝,這也標誌著新能源時代的開始。35個合作國家的領導人通過視頻遠程參加了慶典。
  • 最強蝸牛核融合電池獲取攻略
    最強蝸牛核融合電池怎麼獲得?最強蝸牛在今天開啟了高能測試,很多玩家在進入遊戲之後迅速被遊戲的趣味吸引,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最強蝸牛核融合電池獲取攻略,一起來看看吧。最強蝸牛在今天開啟了高能測試,很多玩家在進入遊戲之後迅速被遊戲的趣味吸引,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最強蝸牛核融合電池獲取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 「人造太陽」問世: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達1億度
    「人造太陽」即將到來據國外媒體報導,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已進入組裝階段該反應堆的底座由ITER項目及其成員國組裝而成。經過數十年的艱苦準備,核反應堆計劃正式啟動。該項目的成功無疑成為維護核聚變的獨立研發的領導者。為了解決人類未來的能源問題,該項目於1985年開始設計,國際原子能機構於2001年提出了一項可行的計劃。2006年,中國和其他30多個國家正式啟動了該項目。 ,組裝過程應至少持續5年,換句話說,要等到2025年才能產生第一批等離子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