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科學家發現新電漿控制法 或有助核融合反應

2020-12-06 每日科技網

        【每日科技網】

  據臺灣「中廣網」7月3日報導,太陽與恆星發光發熱的原理叫核融合反應,被視為能源科技的聖杯,科學家幾十年以來一直想要發展這種終極能源。但核融合的電漿場控制一直是難解的問題。但瑞典的研究人員似乎發現了控制電漿的線索,或能使我們更接近「聖杯」。

  資料圖

  據報導,各國科學家從1950年起就開始研究核融合,但太陽是靠著強大重力場去穩定核融合反應,因此若要在地球上重現核融合,必須增加溫度和壓力,甚至比太陽表面溫度(6000度)還高,至少要達上億度才行。但沒有任何物質可以耐高溫達幾億度,故俄羅斯科學家提出,利用磁場控制的電漿體來包覆並加壓核融合物質,此種方法稱為託克馬克式(tokamak,也稱磁環機),這也是幾十年來公認的最可行方案。

  但託克馬克研究已超過50年無解,原因在於被磁場包覆的電漿並不易控制,電漿就像個無形的流體一樣難以掌握,其中的高能電子很容易突然找到磁場的弱點並突破,這就會破壞反應爐壁,造成損壞和反應停止。

  如今,瑞典的查爾摩斯工學院(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兩名研究人員蕾妮亞•海斯洛(Linnea Hesslow)和歐拉•恩布洛斯(Ola Embréus)設計了一種新技術,他們將諸如氖或是氬這種較重的墮性氣體分離的重離子注入反應器內,就可有效地把失控的電子減速。這是因為高速飛馳的電子,會被重離子的高電荷給擋下來,只要它們速度變慢,就可以變得容易控制,換言之,他們找到了核融合過程的減速劑。

  海斯洛說:「當我們能有效地把失控的電子減速下來時,我們離可控制的核融合反應爐也就更近一步。」

  此外,他們還依據減速後的電子軌跡,創造了一個可有效預測電子能量和行為的基本模型,這對於將來控制電漿有極大的幫助,科學家可以透過這個模型有效地掌握電子流向,不會中斷融合過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究核融合,發現一種新形態的電流
    Department of Energy,DOE)普林斯頓電漿物理實驗室(Princeton Plasma Physics Laboratory,PPPL)的科學家在研究核融合時,發現一種新形態的電流。這個發現不僅有助於核融合的發展,也提供科學界對基礎物理的新洞見,為研究打下新的根基。研究團隊將論文發布在《Physics of Plasmas》期刊上。
  • 核融合將實現? 科學家發現全新磁能超導材料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 3月12日報導,美國麻州理工學院(MIT)與大英國協融合系統公司(CFS)的研發團隊找到一種新的磁能超導材料,他們認為,這將是未來「核融合反應爐」的關鍵,並認為在未來的15年內有望實現核融合發電。
  • 世界最大核融合反應爐終進入組裝階段,2025 年進行電漿測試
    由 7 大經濟體打造的世界上最大「人造太陽」ITER(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最近有新進展,進入為期 5 年的核融合反應爐組裝階段,有望在 2025 年進行首次電漿測試,用行動證明核融合技術的供電潛力。
  • 德國研究「電漿噴射引擎」 :用於飛機高空飛行
    在科幻片《星際迷航》中,未來的人類星艦在一般慢速航行採用的脈衝推力(impulse power),是將氘氣體解離之後噴射推進,這個科幻設定其實是有物理根據的,目前德國科學家正在進行相關研究據臺灣「中時電子報」5月23日報導,柏林工業大學的貝卡特.哥塞爾(Berkant Göksel)教授與團隊正在研究飛機使用的電漿引擎。哥塞爾說:「我們正在開發一種能在標準噴射引擎不能運作的30公裡高度以上仍能運行的引擎系統。這種新引擎在未來必有大用。」
  • 科學家研發核融合推進器,探測器僅需2年就可抵達土衛六!
    太空旅行的方式,除了傳統的化學燃料火箭外,科學家也在研究新的動力來源:核融合。普林斯頓大學電漿物理實驗室(PPPL)正在進行第二代的普林斯頓磁場反轉位形實驗(Princeton field reversed configuration-2,PFRC-2),開發概念型的直接核融合驅動設備(direct fusion drive,DFD)。研究人員的目標,是讓該設備成為太空載體的主要驅動系統。
  • 【科普】聚變新途徑——無中子核融合
    因此,一些科學家花費了納稅人上百億美元的資金,用來研發大型的機械裝置,因為他們相信這些機械裝置能夠提供最好的方法,產生原子核聚變所需要的高溫和高壓。而另外一些科學家則堅持認為有「冷聚變」的存在。與此同時,美國科學家埃裡克·勒納卻認為,還有第三種方法能促成核聚變反應的發生。
  •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2019-02-26 14:12:0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玉素
  • NASA計劃用核融合反應裝置發電
    此前NASA就發布了一個將人類送往火星的計劃,然而要想實現這項計劃沒有足夠的能量可不行,由於火星表面日照不足,所以太陽能也無法提供足夠的能量,於是NASA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運用小型核融合反應裝置來提供能量
  • 核融合能源計劃已經在秘密進行?
    現在,總部位於華盛頓的新創公司Agni Energy Inc.已經制定了一個聚變反應堆計劃,該反應堆的計劃進展可能已經取得了很大突破。現有的核反應堆—裂變反應堆 [1] (fission reactor)是一種實現可控核裂變鏈式反應的裝置。是核能工業中最重要的裝置之一。
  • 日立將電漿顯示器面板業務外包松下
    網易科技訊 9月18日消息,日立為了降低生產支出,周四宣布將電漿顯示器面板業務外包給松下電器
  • 運用電漿技術清理人的電漿身體,未來很少有人會生病
    電漿科技可以說是各種東西的關鍵。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跟大家講電漿的原因。我希望讓大家知道關於電漿的知識。什麼是電漿?好比說我們對水晶球一直加熱,原子和周遭的電子會一直往外跑,液體電子跟原子核沒有那麼強的連結,氣體的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連接更鬆散,如果我們對氣體施加足夠能量,這些氣體的電子就會飄散到四周,這就是離子化氣體,也就是稱為電漿或等離子體。這個氣體離子化的現象隨時都在發生。好比說打雷或是高緯度地區的極光。很多日常生活中會看到的自然現象都跟電漿有關。電漿還有另外一個面向,叫做乙太電漿。
  • 天王星氣體外洩中,可能也擁有與地球類似的電漿粒團結構
    當科學家回首航海家2號探測器的數據時,意外發現了天王星一個秘密:天王星大氣物質正在外洩,可能擁有與地球類似的電漿粒團結構。由於天王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異類,科學家現在又多了一個理由重訪這顆星球,探討其獨特的磁場動力學。
  • 宇宙電漿(等離子)線性通道和太陽系
    他們把電漿(等離子)異常藏在太陽系的電漿(等離子)層裡面。太陽系散發的物質看似正常,其實不是。許多銀河天使存有都會利用太陽系和宇宙之間的電漿(等離子)線性通道進行星際旅行。這些天使存有以為我們太陽系和其它太陽系一樣散發出正常的電漿(等離子)。
  • 再談合成控制法SCM, 幫你尋找因果推斷控制組
    經過計算,Abadie and Gardeazabal (2003)發現,只有兩個地區的權重為正,即加泰隆尼亞(Catalonia,權重0.8508)與馬德裡(Madrid,權重0.1492),而其他地區的權重均為0。直觀上,Catalonia與Madrid的經濟特徵也與巴斯克地區最為相似。
  • 瑞典科學家發現鐵分子光催化劑吸收太陽光,可用於製造廉價的太陽能...
    發表於:2018-12-11 11:36:35     作者:能源微報來源:能源微報 使用金屬發電的技術早已有之,但由於多使用釕、鋨、銥等昂貴的稀有金屬,因此不具備推廣前景,但最近瑞典科學家的一項科學發現卻有可能改變這一局面。
  • B肝新藥前沿,美國科學家發現,有效TRM細胞群有助清除病原體
    B肝新藥前沿,美國科學家發現,有效TRM細胞群有助清除病原體研究方向大體如下:T細胞在建立有效的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並在消滅病原體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更好地了解肝內TRM細胞,對於理解許多肝病的病理學,以及開發新的治療策略確定新的潛在藥物靶點至關重要!以上介紹到,T細胞在對抗病原體免疫反應很重要,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對這些,美國研究人員也給出了詳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