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聚變新途徑——無中子核融合

2021-02-25 中國核網

就像西班牙徵服者從來不會停止尋找傳說中的寶山一樣,能源界的物理學家也永遠不會放棄對核聚變能的探索。因此,一些科學家花費了納稅人上百億美元的資金,用來研發大型的機械裝置,因為他們相信這些機械裝置能夠提供最好的方法,產生原子核聚變所需要的高溫和高壓。而另外一些科學家則堅持認為有「冷聚變」的存在。

與此同時,美國科學家埃裡克·勒納卻認為,還有第三種方法能促成核聚變反應的發生。不過,他的實驗不適合在實驗桌上進行,因為他所用到的設備有好幾米長;但同時它的成本也要較前兩種方法低很多,整個實驗所需成本僅為幾萬到幾十萬美元,因為勒納所做的實驗並不是核聚變反應本身。10月20日,勒納宣布,他所做的實驗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攀登到了核聚變這座「高峰」上的「大本營」,對實現最終的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方式促成核聚變


勒納所使用的設備被稱為「稠密等離子體聚焦裝置」。該裝置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電荷被儲存在電容器中。隨後,集中電力通過浸泡在低壓液化氣體中的電極迅速釋放。電極的中心為帶正電的陽極,被體積更小的、帶負電的陰極所包圍。

電容器放電之後,電子會流過液化氣體,將電子與原子核分開,形成等離子體。隨後,勒納使用電磁力將等離子體壓縮,形成等離子粒團。這一小團粒子的溫度非常高,能用來引發某些核聚變反應。按照勒納的理論,等離子粒團中的原子核會高速運動,當兩個原子核相遇時,會克服彼此間的靜電排斥力,並相互融合,從而發生核聚變反應。不過勒納解釋,並不是所有原子核之間都能發生融合,必須要是符合一定條件的才行。此外,為了能夠順利地進行研究,勒納還與同事一道在美國新澤西州創立了一家名為勞倫斯威爾等離子物理實驗室的公司。

無中子使核反應更安全高效

在機器的試運行中,勒納使用了一種名為氘的氣體。氘,又名重氫,是氫的重同位素。許多大型核聚變反應堆都利用氘作為反應氣體,如修建在法國、耗資120億美元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以及建於加拿大、耗資40億美元的國家點火裝置。但氘並不是勒納最終建議使用的氣體。實際上,他所提出的方法之所以能夠用較小的設備促成核反應的發生,是因為他想要實現的並不是核聚變本身,而是一種罕見的核子分裂形式。一般的核子分裂都需要使用高速運動的中子撞擊鈾或者鈽原子,使後者分裂。但勒納則表示,他將利用質子(也就是普通氫原子的原子核)撞擊硼原子,使其分裂。這一過程在技術上被稱為「無中子核融合」。但是硼原子與氫原子核之間又的確會發生融合,兩者的結合體會隨後分解成3個氦原子,釋放大量能量。

大型核子反應器一般將氘原子核融合,釋放中子,勒納教授提出的反應則不然。從能源產生的角度來看,勒納提出的反應模式是十分理想的,因為中子不帶電,極易從反應堆中逃走,同時帶走大量能量,導致能源無端流失。但氦原子核帶有正電,只要將反應器中加以適當電場,就能輕易將其捕獲,保證能量的最大化利用。此外,該方法也能更好地保護設備,提高反應的安全性,因為中子穿越設備時會對反應堆外壁造成一定損害,封存有害射線的能力變弱,從而使反應變得更加危險。

不過,勒納表示,他的等離子粒團目前還不能產生足夠的高溫使「無中子核融合」反應持續發生。但他已經證明他的設想是行得通的。如果將來某天,他使用的機器能夠成功破壞硼原子,使其發生融合,那麼這一技術將會轉化成一種切實可行的科技。

相關焦點

  • 核融合能源計劃已經在秘密進行?
    但是科學家還沒有能夠創造出一個有用的聚變反應堆 - 一個比創建的能量更多的能量。如果科學家們達到聚變能的「視界」,這些反應堆會比裂變產生更多的能量,不會產生任何有害的輻射等副產品。 大多數聚變反應堆使用以下兩種方法之一:它們使用雷射或離子束將等離子體(含有離子的氣體)加熱到極端溫度,或者用磁鐵將等離子體擠壓到非常高的密度。
  • 世界最大核融合反應爐終進入組裝階段,2025 年進行電漿測試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建造約需10年,耗資50億美元(1998年值)。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克馬克,俗稱「人造太陽」。
  • 永續動力—核聚變
    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核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雖然質量比較大,但是由於中子不帶電,因此也能夠在這個碰撞過程中逃離原子核的束縛而釋放出來,大量電子和中子的釋放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釋放。這是一種核反應的形式。
  • 安全無輻射的核聚變技術來了?
    [1] 1無中子聚變核聚變是理論上清潔、安全的人類能源需求解決方案,人們對此期待已久。太陽之所以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並持續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源,依靠的正是在其自身引力束縛下的高溫高密度中心的熱核聚變。
  • 核二三事 | 淺談核聚變
    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是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將兩個較輕的核(主要是氘和氚)結合形成一個較重的核和一個較輕核(或粒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在此過程中,物質沒有守恆。因為有一部分正在聚變的原子核的物質被轉化為光子(能量)。
  • 美科學家取得核聚變研究重大突破
    日前,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宣布,長達數十年且成本高昂的核聚變能源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聚變產生的能量第一次超過了激發聚變所需的能量。如果能夠對核聚變善加利用,人類未來將可獲得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據路透社報導,物理學家奧馬爾?
  • 解讀太陽核聚變全過程,原來核物理如此簡單!
    除了絕對質量最大的恆星以外,核聚變在太陽中的運作方式是將普通的質子(氫原子核)熔合成氦-4(含有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的原子核),並在此過程中釋放能量。核聚變只有當產物的質量(氦-4原子核的質量),小於反應物的質量時才會釋放能量。
  • 核聚變發電,在我們這一代人能成為現實嗎?
    為什麼需要核聚變可控核聚變一定是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核聚變是太陽和恆星的力量——通過結合氫和氦等光元素釋放大量能量
  • 高通量緊湊型聚變體積中子源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FDS鳳麟核能團隊,在高通量緊湊型聚變體積中子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igh-field
  • 同樣是核聚變,為什麼太陽能燃燒100億年,而氫彈一下就炸了?
    要了解氫彈的核聚變,我們就得先搞清楚什麼是核聚變。這裡的「核」指的是原子核。核反應實際上分為核聚變和核裂變。從字面意義上,我們其實也能知道,核聚變就是幾個原子序數小的原子核發生融合,而核裂變實際上就是原子序數大的原子核分裂成原子序數小的原子核。
  • 同樣是核聚變,為什麼太陽能燃燒100億年,而氫彈一下就炸了?
    氫彈的原理首先,我們先來聊一聊氫彈的核聚變。要了解氫彈的核聚變,我們就得先搞清楚什麼是核聚變。這裡的「核」指的是原子核。核反應實際上分為核聚變和核裂變。從字面意義上,我們其實也能知道,核聚變就是幾個原子序數小的原子核發生融合,而核裂變實際上就是原子序數大的原子核分裂成原子序數小的原子核。
  • 2020高考核聚變和核裂變的知識點
    什麼是核聚變?  核聚變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  核聚變的核一般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只有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才能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
  •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先世界,未來依靠核聚變能飛出太陽系嗎?
    核聚變反應按照目前的科學理論,人類能夠實現的能源最高的利用是可控核聚變反應。要了解可控核聚變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懂核聚變反應。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所謂的核聚變指的就是原子核的融合,也被稱為核融合。
  • 能源歸途:核聚變
    質子和中子質量相當,但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與質子帶有相同大小負電荷的電子,質量很小,只有質子的千分之一,在庫侖力的作用下,電子在核外較大空間內作高速運動。同種元素的原子帶有相同數量的質子,而對於某種特定的元素,中子數可以不同。我們把具有相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的原子稱為同位素,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所處的位置相同,就像坐在一張椅子上的「孿生兄弟」,儘管體重不同,但模樣和所處的位置一樣。
  • 中子星比黑洞更加極端的天體
    中子星是世界上最極端、狂暴的事物之一,一顆直徑雖只有幾千米的巨型原子核,質量卻堪比恆星,而中子星的生成皆源於恆星的死亡,·而中子星的生成皆源於恆星的死亡,恆星的生存依賴著其脆弱的平衡,上千萬億億噸的熾熱等離子物質,被強大的引力拉進核心,這力量是如此的強大,導致核心處發生了聚變,氫原子與氨原子發生聚變反應
  • 科普: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區別
    白矮星是一種恆星,一般為恆星發展到末期的一種恆星狀態,隨著恆星的聚變反應逐漸結束後,恆星星體上的物質大多數變成碳物質,並且在外部覆蓋氫氣和氦氣,
  • 為什麼造得了氫彈,卻造不出核聚變反應堆,技術難關有哪些?
    不久,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與之相反的過程:核聚變。利用這一過程的武器被稱為核聚變炸彈、熱核炸彈或氫彈,核聚變炸彈具有比裂變炸彈更高的千噸當量和更高的效率。1952年,世界上第一顆氫彈研製成功了。隨後,科學家一直致力於把核聚變應用於民用領域——核聚變反應堆。它將使用豐富的燃料來源,且不會洩漏高於正常背景水平的輻射,而且它產生的放射性廢料將比目前的裂變反應堆少。
  • 為什麼氫彈一點就炸,太陽的核聚變卻如此穩定?
    在核聚變的過程中質量的損失釋放了巨大的能量。,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了氫彈,那麼有朝一日,人類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嗎?它的熱核反應為氘+氚→氦+中子+能量在弱力的作用下,一個質子會轉變成一個中子,然後中子和質子的結合又得到了一個氘核。雖然弱力產生的機率非常少,但是一旦太陽內部中間產生了一個氘核,核聚變的產生就水到渠成了。
  • 強流中子源HINEG產生十二次方氘氚聚變中子—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
  • 核衰變、核裂變、核聚變區別(大眾科普)
    核聚變,即輕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結合成較重原子核(例如氦)時放出巨大能量。因為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而核聚變是發生在原子核層面上的,所以核聚變不屬於化學變化。 熱核反應,或原子核的聚變反應,是當前很有前途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