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019·浙江金華) A、B、C為初中科學常見的三種無機物,它們之間有如圖所示的轉化關係(「→」表示某一種物質經一步反應可轉化為另一種物質,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請回答:
(1)若C是氣體,它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A、B所屬的物質類別和組成元素都相同,則A→B的化學方程式為 ;
(2)若A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與B屬於不同物質類別,B和C屬於同種物質類別,A、B、C三種物質中都含有相同的兩種元素,則C可能的物質類別是 。
【答案】(1)2H2O2
2H2O+O2↑ (2)酸或鹼或鹽
【解析】(1)C是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則C為氧氣;A、B所屬物質類別和組成元素相同,且都能通過化學反應產生氧氣,則A為過氧化氫、B為水,所以A→B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
2H2O+O2↑。(2)A、B、C為三種無機物且都含有相同的兩種元素,A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則A為二氧化碳或水,假設A為水時,B、C可以是含有氫元素和氧元素的鹼,如B為氫氧化鈣、C為氫氧化鈉,也可以是含有氫元素和氧元素的酸,如B為硫酸、C為碳酸;假設A為二氧化碳時,B、C可以是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的鹽,如B為碳酸鈉、C為碳酸鈣。故C物質的可能類別是酸或鹼或鹽。
46.(2019廣東廣州) (5分)有一包白色固體樣品,可能含有NaOH、Na2CO3、K2SO4、BaCl2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組成,進行如下實驗:
步驟I:取少量樣品於燒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攪拌,靜置,有固體剩餘。
步驟II:取步驟I所得上層清液於試管中,滴入幾滴酚酞溶液,溶液變紅色;再滴入過量稀鹽酸,無氣泡產生,紅色逐漸褪去,得到無色溶液。
步驟III:取步驟II所得溶液於試管中,滴入過量Ba(NO3)2溶液,無明顯現象。
根據上述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II中溶液的紅色褪去,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述實驗過程,關於樣品的組成,可以得到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進一步確定樣品的組成,還需進行的實驗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NaOH+HCl=NaCl+H2O
(2)該樣品中一定含有BaCl2和NaOH,至少含有Na2CO3和K2SO4其中一種。
(3)取少量步驟 I 所得固體於試管中,滴加過量的稀鹽酸,若固體不溶解,則樣品中含 K2SO4;若固體完全溶解,則樣品中含 Na2CO3;若部分溶解,則樣品中含Na2CO3和K2SO4。
【解析】加足量的水並充分攪拌仍有固體剩餘,而可能含有NaOH、Na2CO3、K2SO4、BaCl2則都是可溶的,所以此固體不溶物為它們之間某兩種物質的反應產物;結合題意可知,Na2CO3和BaCl2可以反應生成BaCO3沉澱;K2SO4可以BaCl2反應生成BaSO4,步驟I中所得清液加酚酞呈紅色,說明溶液呈鹼性,加鹽酸無氣泡且紅色褪去,說明溶液中無Na2CO3,有NaOH,步驟II中所得溶液再加Ba(NO3)2無現象,說明溶液中無K2SO4,綜合上述實驗現象可以確定的是原固體混合物的組成中是一定含有NaOH、BaCl2,而Na2CO3和K2SO4至少含有一種,要確定它們的存在與否可取步驟I中固體加鹽酸,滴加過量的稀鹽酸,若固體不溶解,則樣品中含 K2SO4;若固體完全溶解,則樣品中含 Na2CO3;若部分溶解,則樣品中含Na2CO3和K2SO4。
47.(2019·湖北荊州)A、B、C、D都是九年級化學教材中較常見的物質,它們存在下圖所示的轉化關係(反應條件略去)。
(1)若A為較活潑金屬,C為氣體單質,則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是________。
(2)分別寫出一個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學方程式。
①若C為金屬單質,A、B、D都是化合物:__________。
②若A是最簡單的有機物,C為水:_________。
(3)若A為藍色溶液,生成的C、D都是沉澱,則B可能是_________。
【答案】(1)置換反應(置換)
(2)①CO+CuO
Cu+CO2(合理即可)
②CH4+2O2
CO2+2H2O
(3)氫氧化鋇(合理即可)
【解析】(1)若A為較活潑金屬,C為氣體單質,則該反應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屬於置換反應。(2)①若C為金屬單質,A、B、D都是化合物的反應可以是一氧化碳還原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如3CO + Fe2O3
2Fe + 3CO2、CO+CuO
Cu+CO2等。②若A是最簡單的有機物,則A為甲烷,甲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CH4+2O2
CO2+ 2H2O。(3)若A為藍色溶液,生成的C、D都是沉澱,則C、D中有一種是氫氧化銅沉澱,說明B是一種鹼溶液,產生兩種沉澱,則B可能是氫氧化鋇。